-
1 # 玉見沈華
-
2 # 嘉央多傑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我自己,別人我不清楚,首先我不喜歡玉件,不過我的手裡確實保留著一件玉件,不喜歡為什麼還要保留,而且這個保留讓自己喜歡的無法控制,是因為這個玉件是生身父母留給自己的唯一的遺物。因為本人從小是孤兒,只有這個物件能讓我知道是那個偉大的母親創造。所以我想一個玉件,或者某個物件,在我看來是一樣的,只因為他的情況特殊,原因特殊你才會倍加珍惜。所以我喜歡,是因為那個玉件承載著我的生命來源。你們為什麼會喜歡,一樣說出來吧!雖然文字很少我說出來感覺非常的輕鬆。謝謝這個問題的提供者,讓我在回答以後自己宵會放下。
-
3 # 不叮牛的牛虻
我在老外的舊物市場在一個印第安老人手裡花不多錢買了三個石頭菸斗。
不懂,但我喜歡敲擊它的聲音,錚錚琮琮,像銅器一樣響亮,脆聲兒。
我不知道它們是不是玉,但燈光下挺通透的,尤其是那個深色的,更為響亮。
-
4 # 春天來了7270
如:下圖1。,
這個菸袋嘴到我這有三代人了,因為我平時抽菸卷,一直都沒有使用過它,就把它存放起來了!
以下還有兩個小物件,也不知道是啥材質的!圖2。
這個物件也存放幾十年了,好像是個佩件有一點裂紋……!
圖3。
這個物件,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的。抓在手裡冰涼涼的……!
以上小物品,希望行家們看一看!
-
5 # 謝亞鐵
從歷史推斷,中國大地上的古玉數量是相當龐大的,我們或許遠遠沒估計到一個合理的數值…八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玉器已經這樣精美了,這之前必定還有數千年的玉器發展過程,到二里頭紅山良渚的治玉水平就經歷了數千年,對於古代玉器一千年的水平變化不會很大,受戰爭玉材資源影響可能還會倒退…華人祖先對玉器在精神的推崇玄妙至極而為歷代所延傳,這種文化的形成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也肯定不是人們往虛務的所為德的方面去解釋得了的…古人對玉器一定還有超越精神層面或與精神層面相結合的現實價值,甚至是認為玉器有興國大業的神力…
真正要全面認知玉器應從古玉高古玉遠古玉著手…問題是我們的認識遠遠追不上,且古玉仿作充斥市場,今人玩藏對高古大多也從出土物去對比認識鑑別,對一些未見之可與出土物比較的高古玉遠古玉都是作否定態度的…其實,我們對於高古玉遠古玉從工從沁去認知尚未解釋透徹,分辨治玉的工與沁大多還是臆斷的,如什麼陰線的旋紋是現代工、穿長孔細眼孔古人做不了、沁無大紅大黑…到了專家角色盡胡言亂語,貽害無窮…
當然,自宋代後,人們喜歡古玉有沁,宋代仿古玉都會做上沁色,在玉器提油做出漆黑沁色,用瑩光草做出紅色什麼的,有“古玉掛紅價值連城”什麼的傳說,仿紅沁風起…雖是仿作,但都是以古玉中存在的沁色作為範本的,所以漆黑色所謂水銀沁、大紅色,這兩種真古玉沁色往往是比較少的,真假不分者見之則多認為仿作,但確實也有很多仿作…
玉器隨身的當然要是自己喜歡的,與玉結有好緣分的會得心儀的真古玉美玉,愛好古玉的人大多在行內摸爬打滾十數年或數十年…對古玉追愛者也甚多,俗話有神仙難斷寸玉,於古玉而言更可為神仙的師傅也難斷…有人認為玉緣不好的話即使玩幾十年也未必得一件真古玉,尤其難得高古玉遠古玉,信哉…若有自己甚是喜愛的一件千年真古玉,你與古玉的緣分相當於今天一個無名小卒的你娶了或嫁了一個明星,只是姑且比之,這是很難理喻的事,有錢未必能擁有,就是緣分所在…
-
6 # 永通幸福
不同地方的石頭打磨後,有不同的顏色硬度,經過工匠們的精心打磨,就成了一件把玩件,沒事就盤它,花錢不多圖個開心
-
7 # 你和它有緣
我平時也喜歡玉但財力不足只好慢慢地等,困農村的有人出手我就收拾反正不值幾錢其中也有我心愛的如下這些小把件也好玩
-
8 # 玉石延年
這就是我喜歡的玉。和田籽料黃玉一枚,58克,無任何毛病,籽型好,紅皮黃肉,無礓,無裂,無雜質,籽型像一個小芒果,包金佩戴。太完美了
-
9 # 玉匠老飛
喜歡白玉十幾年了,這些年進進出出淘換了不少,一直沒有找到一個自己滿意的。這些年是越發買不起了。前些日子自己設計了一塊,勉強帶吧。
-
10 # 愛玉不買玉
我喜歡和田玉,質地溫潤細膩,上等的和田白玉籽料白潤細糯濃,這是我剛收到的一個極品金龍魚,東西雖小貴在精美。
-
11 # 老曹63839661
收藏玉器主要看個人愛好,這點很重要。玉幾千年的傳承,如果沒有它的價值人們也不會趨之若鶩。我認識玉起步較晚,關鍵是當時沒有機會相見。人的一生當中如果收藏到一塊好玉也是一大幸事。古人云:三年人養玉,玉養人一生。古人是從經驗中體會出來的,自從我認識了玉,玉確實能養人,還可保平安,真的不騙你!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我主要收藏的是以明清玉器為主。前不久在北京工美博物館專門作了個人收藏的專題展,自己也有一些高古玉和一些中古玉,在高古玉當中我注重文化期的,而中古玉更喜歡收藏圓雕玉器。但是古玩圈裡的規矩,一般的大藏家自己的藏品輕易不給看,主要是仿製太猖獗,我的高古玉也不喜歡拿出來讓人評論,主要不是生意人,沒有必要用這些博眼球。自己曾經出版了一本書籍,2015年商務出版社出版的<<慧眼識寶>>裡面所有的玉器都是我個人的藏品,等一會兒找幾張圖片發過來與藏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