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孝陵衛小校
-
2 # 小奔說史
這個題目的表述並不對。當時的形勢是,忽必烈控制中原漢地及漢地世候的軍事力量,物力和財力雄厚;阿里不哥則控制漠北蒙古本部,掌握有大部分蒙古軍隊。
這是大衛與歌利亞式的戰爭,可以說雙方各有優勢,代表勝負的天平隨時有可能倒向兄弟二人當中任何一方。
忽必烈之所以能夠取勝,是因為他在謀略和決斷上勝於阿里不哥,從而迅速扭轉了最初的不利局面。
一、果斷稱汗。按照蒙古人的傳統,蒙哥大汗死了以後,必須舉行大忽裡勒臺選舉新的大汗。阿里不哥不僅掌握著漠北大部分的軍隊,又得到蒙哥的幾個兒子及眾多宗王、大臣的支援,是草原上最有權勢的人。
所以,阿里不哥及其身邊的臣僚信心滿滿地等待忽必烈接受事實。
沒想到的是,忽必烈接受了身邊漢人謀臣的提議,在上都自行召開忽裡勒臺。他找來了成吉思汗的幾個弟弟的後裔,比如宗王塔察兒等人前來捧場。
這是蒙古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在本部以外推選大汗,阿里不哥被忽必烈的舉動打的措手不及,得到訊息之後也匆忙稱汗。
但一切都已經晚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兩個大大汗。
二、擴充武力。蒙哥死的時候,忽必烈手頭可以掌控的軍事力量,只有跟隨他攻打鄂州的中路軍。
但他首先重建了跟隨蒙哥靈柩返回草原的怯薛親軍,同時,創立了以漢人為主的侍衛親軍。他火速徵調諸路精兵6500人重點防守燕京、開平一線心腹地區,以這6500人為基礎,後來擴充到三萬人之多。
武衛軍的兵員主要來自真定史天澤、東平嚴忠濟、濟南張榮、順天張柔等漢世候麾下,他透過這樣一個辦法,既建立了屬於大汗自己控制的直屬親軍,又抽掉了漢世候手中的精銳部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到七月份,僅僅三個月不到,忽必烈已經集結了總數將近十五萬的各路大軍。
三、經濟制裁。他下令對阿里不哥所在的和林城實施經濟制裁,果斷地掐斷了對漠北的一切物資供應。很快,穿梭於大漠的物資車隊不見了。自從窩闊臺以和林為都城以來,物資供應幾乎完全依賴漢地豐富的資源。
運輸被截斷以後,和林城食物價格飛漲,就連諸王貴族也無法享受以往的奢靡生活。
坐立不安的阿里不哥,他決定南下與忽必烈決一勝負。
然而,阿里不哥已經失去了先機,他將面臨一場極其艱難的內戰,並在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
3 # 鐵馬冰河wu
1259年7月,蒙哥汗在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城下被宋軍打死後,以阿里不哥為首的蒙古宗室守舊派和以忽必烈為首的“漢法”派,都蠢蠢欲動,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準備爭奪汗位。
阿里不哥是拖雷的第七個兒子,其兄蒙哥即汗位後,命阿里不哥留守王都哈剌和林。阿里不哥長期待在蒙古本土,與外界接觸有限,特別對中原漢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毫不瞭解。此後,以他為核心,逐漸形成了一個主張墨守蒙古祖製成規的保守集團,這些人力主維持蒙古原有的掠奪式軍事奴隸制統治,反對採納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封建統治方式。
忽必烈是拖雷第四子,他思想開明,重用劉秉忠、張文謙、王鶚、姚樞、楊惟中、郝經等漢族知識分子,麾下人才濟濟。忽必烈率蒙漢聯軍滅掉南宋,不僅為自己奪取蒙古帝國最高權力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礎,而且還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元史》記載:1256年3月,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桓州(今內蒙正藍旗)東北、灤河岸邊花3年時間建造了開平府。此後,開平府成為忽必烈集團的大本營。蒙哥汗死後,阿里不哥和他的支持者們迅速採取奪位措施。他任命脫裡赤為斷事官,率兵佔據燕京(今北京),以轄制、號令各方;又下令駐紮各地的軍隊聽其排程,由阿蘭達兒糾合屯紮在漠北各地的軍隊,脫裡赤指揮漠南各地的軍隊,從兩面進圍開平府,企圖逼迫忽必烈就範。
此時,忽必烈正在率軍圍攻鄂州,蒙哥戰死釣魚城的訊息傳來後,他召集親信部將、謀士研判蒙哥死後的大勢和對付咄咄逼人之阿里不哥的策略。謀士郝經提議:一面派兵去迎接蒙哥靈柩,乘機接受象徵大汗權力的寶璽(成吉思汗製作的傳國玉璽似乎不在阿里不哥手上),一面秘密派人與南宋丞相賈似道簽署議和條約,雙方罷兵息戰,迅速撤軍,派驍騎馳往燕京,堵住阿里不哥軍隊南下的通道。忽必烈採納了郝經之計。
1260年3月,忽必烈回到開平府,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爾率東道諸王,齊聚開平。這些宗室親貴都是忽必烈的擁躉。忽必烈廢除了透過忽裡臺大會選舉大汗的蒙古舊制,宣佈即位。他改當年為中統元年,定國號元。蒙古人稱其為“薛禪汗”,死後諡號元世祖。
這年4月,阿里不哥也在哈剌和林主持召開了忽裡臺大會,宣佈稱大汗。支援他的貴族除阿蘭達兒、脫裡赤等人外,還有窩闊臺的後人阿速帶、玉龍達失、西里吉以及察合臺的後人阿魯忽,旭烈兀之子出木哈赤等諸王貴戚。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為爭奪地盤展開了第一回合的激烈較量。阿里不哥急不可耐地派霍魯海、劉太平等人赴陝、甘地區任職,忽必烈亦命廉希憲為京兆(今西安)路宣撫使。雙方發生衝突,各自 調兵大打出手,廉希憲生擒霍魯海,誅殺劉太平等人,陝、甘地區成了忽必烈的勢力範圍。阿里不哥不甘心失敗,再次派阿蘭達兒率軍南下,聯合大將渾都海的軍隊通同作亂,企圖奪回陝、甘。但忽必烈的軍隊將其一舉擊潰,並殺死了阿蘭達爾和渾都海。
1250年冬,忽必烈決定率軍親征哈剌和林。阿里不哥已經領教了忽必烈的厲害,不敢迎戰,而是逃至謙謙州(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忽必烈佔領了哈剌和林,命亦孫哥留守,自率主力回到開平。
1261年秋,阿里不哥率部突然來到和林,假裝聲稱願意歸順,騙取亦孫哥信任後卻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攻佔了哈剌和林,並不斷派兵南下騷擾,卻屢次被忽必烈擊敗。由於阿里不哥屢戰屢敗,追隨他的諸王看不到前程與希望,於是紛紛南下投降忽必烈,加上漠北連年遭災,牲畜大批死亡,勢單力孤的阿里不哥不得不於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經過4年的伐兵伐謀,阿里不哥的分裂勢力終於被忽必烈消滅殆盡,漠北和中原地區從此被連成一片,重新恢復統一。
忽必烈平息阿里不哥之亂後,取消了蒙古帝國的舊都哈剌和林,將其改為宣慰司都元帥府駐地,改設大都(今北京)為蒙元的國都。
忽必烈奪位勝利,從其本質上來看是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法”派戰勝了維護舊制的保守派,這對於原先較為落後的蒙古帝國最終完成封建化來說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同時也說明歷史的滾滾大潮總是向前奔騰,不可逆轉甚至無法抗拒的,也說明阿里不哥那樣堅持維護陳舊的、僵化保守的統治方式,失敗是早已註定了的;而忽必烈能主動順應歷史潮流,廣納漢族人才,適應了中原地區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並採納了中原較為成熟的封建統治方式,因而能笑到最後,在歷史上也算作出了一份難能可貴的貢獻。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回覆列表
首先,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不能如題主這麼論。
蒙哥繼位除了個人能力和名聲之外,主要靠的是實力,在平定了窩闊臺系的諸多叛亂後,蒙哥才坐穩了大汗之位。為了鞏固拖雷系的統治,蒙哥命二弟(同母二弟,實際四弟)忽必烈掌管漢區及南征事務,三弟(同母三弟,實際五弟)掌管西域及西征事務。
當時的蒙哥共分為三區,分別是“燕京行尚書省”、“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自新疆西至阿姆河)、“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阿姆河以西地區)。可以說,每一區的設定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其中以忽必烈在同母弟中“最長且賢”,因此讓他總領漠南漢地事務,特別要注意的是還有漠南地區。
中原比蒙古富庶是無須贅言的,在1230年
就建立了燕京、宣德、西京、太原、平陽、真定、東平、北京、平州、濟南等十路徵收課稅所,由耶律楚材總管其事。初定徵收總額為地稅粟四十萬石,商稅鹽、酒、礦冶等銀五十萬兩,調帛八萬匹。可以說忽必烈掌握著大蒙古國軍事大權和財政大權。
在蒙哥南征後,蒙古國的中央更是向南方傾斜,尤其是蒙哥汗暴斃後,蒙古國的大批中央官員並不能及時撤回和林。因此,在忽必烈周圍存在著大量的中央機構和中央官員,這也是忽必烈能夠與阿里不哥抗衡的一個政治基礎。
此外,還有這麼幾點需要注意:
1、蒙古的軍制
蒙古大軍出征時,是按照全體部落每十人抽選一人或幾人的方式選定出徵人數,因此,忽必烈的軍隊與和林的軍隊並無中央地方之分。
2、蒙古的汗位選舉
名義上蒙古的汗位由蒙古各貴族選舉產生。
阿里不哥獲得了蒙哥諸子及窩闊臺、察合臺系多數西道諸王的支援。
忽必烈獲得了塔察兒等東道諸王和合丹(窩闊臺庶子)、阿只吉(察合臺孫)等少數西道諸王的支援。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支援率大致是相等的,不同的是,阿里不哥在忽裡臺召開的大會比忽必烈更具有影響力,而忽必烈在蒙古國的名聲要比阿里不哥更響。西道諸王能夠支援阿里不哥,並不是因為阿里不哥更優秀,而是因為阿里不哥反對忽必烈行漢法,因此二人的汗位之爭其實是要不要行漢法之爭。
最重要的還是實力我們之前已經談到,忽必烈掌握著蒙古國相對更多的軍隊,特別是蒙哥南征的主力也大多受忽必烈控制。
其次,忽必烈作為主張漢化的蒙古藩王,獲得了中原漢人的支援。特別是,他總領漠南漢地事務,中原漢地的人力、物力和與漢地較多聯絡的宗王貴戚全部都支援忽必烈,這種力量是遠在蒙古腹地的阿里不哥無法比擬的。
此外,忽必烈的軍事經驗要遠比阿里不哥豐富,忽必烈在蒙古國的聲望此前也要更大,因此當時投機支援阿里不哥的西道諸王也有很多人在戰爭中投靠了忽必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察合臺的阿魯忽,阿里不哥要經常面對後院起火,雙線作戰的困境。
因此,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絕對不是中央與地方之爭那麼簡單,雙方均有汗位繼承權,且實力相差不大,在戰場上忽必烈要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