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煮酒論詩
如果我告訴你,他們本質上一路貨色,你會詫異麼?
別詫異,聽我慢慢給你分析。
秦國從秦穆公重用法家,到秦始皇,是法家那一套的成就彙報表演,也就是說道秦始皇時,達到最高潮。但是,高潮之後,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秦朝焚書坑儒是為了一教,也就是鉗制思想,讓老百姓只能聽到一種聲音,人長期只聽一種聲音,一種論調,智商就會直線降低,低到近乎弱智。
但是,秦始皇乾的不夠高明,他是真暴君,真殘暴,赤果果,毫無掩飾,簡單粗暴,直接殺人。
所以,後世的文人,怨氣都集中的他身上了。大家張口閉口暴秦呀暴秦的。
但是,漢朝是不是就好些了呢,其實不見得,本質上是漢承秦制,秦朝制民的那一套,漢朝都毫不客氣的拿來用了,有的地方還變本加厲了。只不過漢朝的君王吸收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訓,統治策略變的外儒而內法,本質上還是法家那一套,但是外表用儒家裝潢一下,糊一下。
從漢朝開始,君王開始人格分裂,開始臺上說一套,臺下行另一套。帝王們變的表裡不一,口不應心 了。
臺上說愛民如子,實際卻是視民如仇、防民如寇、虐民如豬狗。
所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繼承、改進和粉飾。
-
3 # 飛躍海洋7
宣告一點,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的不是儒家典籍,埋的不是儒生。而是當時所謂的“雜學”和“方士”之流,比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煉丹學說等。但是像大的學說儒家,道家 ,法家都保留下來了,但是可惜的是“墨家”學說沒有被保留下來。秦朝一統天下後,為了繼續執行法家學說,採取的就是打壓其他學說,已保證法家的正統地位,而秦法過於嚴峻苛刻,這在商鞅變法中就可以看出來。尤其是“連坐”制度很不合理,在戰場上“連坐”確實可以團結軍心,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一項殘忍的法令。這也是後來陳勝,吳廣害怕連坐而起義的原因。
劉邦建立漢朝後,仿照西周實施分封制,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於是蕭何曹參幾代丞相都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到了漢武帝這一代,“削藩”基本已經完成,各個分封國已經基本威脅不到中央朝廷,但是漢武帝必須走完從分封到郡縣制的最後一步,而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正符合漢武帝的口味,而當時的“儒道之爭”也比較激烈,儒家急需走上政治舞臺,於是一個郎有心,一個妾有意,一拍即合,從此儒家學說奠定了統治地位。
-
4 # 公元前
在秦始皇的君主和大臣看來,他們想統一整個國家,促進他們的專制統治。不幸的是,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完全採取了錯誤的政策。首先,秦始皇君主在思想上沒有意識到知識分子的重要作用,而是拒絕了他們,認為合法的子民可以穩定江山。然而,在全國已經統一,歷史已經轉向和平時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仍然堅持戰時的就業政策,他們用的人不好,武統也不好,而且統治者輕信監獄官員,如李斯,趙高。他們只能把秦朝的政策推向內部壓力和軍國主義的終結。
燒書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野蠻和愚蠢的暴行,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大倒退。燒書摧毀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經典,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這樣做,秦始皇不僅難以禁止人們自由思考,而且一下子就擺脫了儒生對秦朝的最後幻想,不禁對秦朝產生了不屑的仇恨。當燒書的煙花還沒有熄滅,被困的人的鮮血還在渭河兩岸流淌的時候,人民起義的號角已經吹響了!
“漢武帝"首先在思想文化界開啟了"逐百尊儒"的政策,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和主導地位,使"統一"專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定型,作為成熟的制度,也成為一種刻板印象,此後,在學術和官方發展中,儒學被指定為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專政思想。
獨尊儒學最初起到了統一思想、團結輿論、穩定國家的作用,但後來成為封建專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束縛了中國古代思想特別是人格思想的發展。
對儒學的獨佔尊重並沒有阻止漢代建立赫赫武術。在漢武帝單獨尊重儒學之後,中國殺出邊境線,獵殺匈奴幾千英里,都到了中亞。在尊重儒學之前,哪個國家、哪個朝代可以做到這一點?當然,漢代的戰爭技巧可能與對儒學的獨尊無關,但漢代在獨尊儒學之後才能建立赫赫戰績,這表明儒學並沒有阻礙勇氣精神。
華人民思想的落後始於對儒學的唯一尊重,統治者培養了犬儒主義,但此時儒學既是文化又是武術,這一點並不明顯。到了宋代,程朱理學進一步扭曲了儒學,形成了一種"傳統文化"。"宋朝滅亡後,一切文人典雅學者都只是一群受過教育的奴隸。
總結:秦始皇燒書不僅是簡單文化的統一,也是生活、法律、社會文化、習慣、禮儀等諸多方面的廢除和破壞。漢武帝的這一政策注重文化、制度和思想的統一。他雖然罷免了一百多個言論和思想,但在獨尊儒學方面仍有一些繼承。
-
5 # 弘農小僧
儒學只能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只有法學才能治國理政,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恪守秦制秦法,秦始皇錯誤在於沒有把戰時法制修改為戰後法制,《史記》本來就不是時事政治,近代已經發現多處錯誤,暴政沒有確切證據,只是後代思想家推理,如果暴政秦始皇既要打仗又要修建大型宮殿、水利設施、陵園、種植農業、打造冷兵器需要多少人力?為什麼都能夠修建成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大多數反對這些功績很難幹成。反過來漢武帝獨尊儒術,但並沒有主張取消法制,而且也沒有放棄進攻擴充套件國土,為什麼後人都說秦皇漢武?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獨尊儒術都是為了統一思想,鞏固自己的意志和思想,一個國家要能夠長期繁榮昌盛,必須百家爭鳴,兼取各種思想,博取精品拚棄糟粕
-
6 # 趙日金141
秦始皇焚書坑儒,《史記》有記載,焚的是“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坑儒,則言過其實了,坑的是“乃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並不是單指儒。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是子烏虛有。這麼一件歷史大事,《史記孝武帝帝本紀》卻無記載。據說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若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必然對董仲舒十分信任。然而史實正相反,《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作《災異之記》,漢武帝以為有譏刺自己之意,下令賜死董仲舒,後赦之,才免一死。
-
7 # 靈機先生講國學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大一統。都是為了統一思想。不過漢武帝的方法更高明一點。我給大家打個比方。一個人說你只能吃蘋果,你吃別的水果我就揍你。一個人說你吃香蕉,吃香蕉給你獎金。你會願意聽誰的呢?秦始皇就是讓你吃蘋果的人,漢武帝就是讓你吃香蕉的人。你吃蘋果的話只能吃一種水果,你就不能吃別的水果了。你吃香蕉的話,不但有獎金,你還可以吃別的水果。當然大家都會去吃香蕉。所以說還是漢武帝高明。
相關內容
- 怎麼看待一些專家學者建議將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清朝滅亡?
- 漢武帝獨尊儒術,漢宣帝師從儒學泰斗澓中翁,為何都用法家治國?
- 漢初施行“無為而治”,為何到漢武帝時卻開始“獨尊儒術”?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自誰的思想?為何要推行?
-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古代還有哪個皇帝值得一提?
- 有人認為漢武帝就是另一個秦始皇,如何評價這種認識?
- 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家學說分別有什麼影響?
- 歷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什麼書,儒指的是哪些人?如何評價焚書坑儒對後世的影響?
- 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坑的是一些什麼人?
- 秦始皇最初對六國文人非常尊重,為什麼最後卻演變到焚書坑儒?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改變人們的信仰,只不過秦始皇對儒教信仰進行了“豪奪”,人們至今無法忘懷其“暴秦”稱呼,而漢武帝對源自儒教的道教信仰進行了“巧取”,使人們樹立了平民立國,文士立國,學習信仰立國的理念,使老百姓以“漢”為族,自稱漢人。
中國本土的儒教思想,起源於人們的領袖崇拜,起源於人們的祖先崇拜。
人類族群的首領,就是酋長,也可以稱之為“道”人,按照儒教周公社會階層的劃分,“士農工商”,“道”人就是“道士”,“道”的原始教義,就是“人類族群行進過程中為首的人”的意思,所以部落酋長,以及後來的諸侯國國君,他們就是“道士”,也稱“方士”或者“術士”,部落聯盟首領就被稱之為“人王”或者“天子”,代表上天的神意。
所以,“道”的崇拜,實際上就是一種領袖崇拜,而那些出類拔萃為人類族群事業長久發展奠定基礎的領袖祖先,就當然為我們同樣崇拜,故此華人的領袖崇拜也理所當然發展為祖先崇拜,道家可以形象稱之為“領袖家”或者“祖先家”。
那些與領袖或者祖先脫不了關係的人,就是天然的道家。
前者是王族,後者是貴族。
各諸侯國的國君,衛國的公孫鞅,南韓的韓非,趙國的趙高,魏國的公叔痤,他們都是王族。
陳國的李耳,蔡國的李斯,秦國的甘龍,他們都是貴族。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道家關於“法先王”還是“法后王”就產生了極大的爭議,甚至還擴散到源自道家,後來發展為儒家的相關人士的領域(代表人物是荀子)。
“法先王”基本就是道家的“祖先家”,遵從經典型領袖,因為已經經過了實證。
“法后王”基本就是道家的“領袖家”,遵從開拓型領袖,因為人類族群的目標是為了與時俱進的完成人們的利益。
實際上就是道家的道派和法派的爭論,或者說道家“春派”與“秋派”對於宗教教義產生了根本性分歧,這當中就開始有了暴力復仇的原始起源。
商鞅作為道家“法派”變法成功,甘龍作為道家“道派”鼓動秦王對其五馬分屍。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道家法派有樣學樣,也鼓動秦始皇進行了宗教大清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其結果是道家道派聖典《道經》被毀,道家道派核心方士基本悉數被“坑殺”。
這樣,秦始皇的目標是摧毀舊“儒教”而建立新“法教”,但目標尚未完成,秦始皇卻英年早逝,秦二世過於年輕,根本無法適應“法教”國家的治理需要,法家人物趙高與李斯對決後勝出,意圖“指鹿為馬”褫奪皇權,說明對統治者來講單純相信法派,或者相通道家從理論來說都是極度危險的,因為帝王無法準確區分道家的道派和法派,而且封建王朝的開始對道家道派是具有“原罪”的,對道家法派已經心有芥蒂,不堪再用。
漢武帝總結了秦始皇滅了儒教,卻無法滅道家的經驗,不再強求滅道家,而是將道家從國家的廟堂驅逐下民間,促使國家治理模式由政教合一向政教分離轉變,大家不是要儒教嗎?那麼我們國家給你提供一個,就是把儒教的組織階層儒家提升為儒教教主,使儒教的祭司階層道家在國家層面無人可管,無人可用,只有黯然走入民間,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形成了道教。
故此,由於秦始皇、漢武帝兩個強勢的君王干預下,儒教、道教意圖政教合一,“君權神授”的宗教事業被摧毀,加上後來唐肅宗的“滅佛運動”,破襲了佛教試圖政教合一干預政治的努力,使中國的主體思維仍然維持在無神論者對普羅大眾的絕對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