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terce

    大多數人對於所謂的“帶著面具生活”抱持著抵制的態度,不過我覺得可以換個角度理解這個現象。

    很多人覺得不能以自己的真性情示人就是帶上了面具,沒有在作自己。但是為什麼我們不這麼理解:帶上了面具,只是我們根據需要完成了自身的“形態轉換”而已。用遊戲來打比方,就像王者榮耀裡的花木蘭,有輕劍、重劍兩種形態,兩種形態下角色的特性、操作方法、應用理念完全不同,但是,即使在不同形態下來回切換,你所使用的角色始終是花木蘭本身啊。

    做人也一樣,大家根據生活中不同的需要帶上所謂的面具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其實本質上不就是我們自己在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回切換狀態麼?但不管你擁有多少個形態,每天要切換多少次,你始終還是你自己,你扮演的角色始終都是你自己,因為你的選擇、你的思想、你的決斷,終究來自於你自己。你,始終是你。

    所以我覺得,能給自己帶上不同面具生活,這是一種才華,因為一個人越是能夠根據需要切換成越多種形態,那麼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與容錯率就越高,這如何不能稱之為一種才華呢。

    最後,來幾張花木蘭帥圖,祝大家也能過得如木蘭般飄逸瀟灑而又沉穩如山~

  • 2 # 張德芬

    你戴著什麼樣的面具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著不同的面具生活,這些面具是從小到大由不同的人和單位加諸在我們身上的。

    這些人和單位包括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鄰居、學校的老師同學、整體成長的環境、社會和媒體的輿論,還加上了我們自己天生的性情和判斷事物的傾向。

    於是我們因地、因時制宜的戴上了各種面具,希望在當時那個我們比較無能為力的環境之下,能夠比較好的生存下去。

    比方說,在喜歡拿你與其他孩子競爭比較的父母教養之下長大,你可能會為自己戴上“勝利者”的面具,處處要強,好面子,爭強好勝。

    但也有可能讓你變成一個退縮膽怯的人,在團體裡扮演一個無聲的角色,因為從小就被父母認定是“失敗者”,所以你善於扮演弱者的角色,這樣讓你比較有安全感。

    我們扮演的角色,未必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但是因為從小以來的習慣使然,我們會覺得這個讓我們痛苦、受限的角色,也帶來了熟悉的安全感。

    你扮演的角色在保護你,同時也會帶來傷害

    而在家庭教育和傳統環境的影響下,也許你認為,自己要做一個好女人,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理想的女兒,理想的母親,理想的妻子,理想的媳婦,就是成為一個理想中的女人。這個負擔可是非常的沉重,我自己就帶了四十幾年這個沉重的面具,怎麼走出來的呢?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戰士,在生命當中,一定要不斷的製造事端,有挑戰性,他才覺得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生命才有意義、有活力。

    這種人無法安於平淡、寧靜的生活,他不自覺的在生命中把容易的事情變成困難,把祝福變成詛咒,偏偏還毫不知情的責怪別人,尤其是自己親近的人,覺得都是他們的錯,全世界都是與他為敵的,這樣的人最容易帶上“受害者”的面具。

    有的時候,我們的面具是有兩面的,像上述這個例子,他的面具一面就是戰士,一面就是受害者。

    還有一種人,立定志向要做好人,也許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當中,他是被迫要扮演一個柔順乖巧的孩子,討父母的歡心,才能在當時的狀況下獲得比較好的關注和資源。

    於是他盡其所能的扮演一個老好人的角色,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抑鬱得病,或是很不快樂,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善用自己個性中的真正的優勢,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這種人的面具的反面也是受害者,因為他老要扮演好人,別人就會不自覺的利用他,他也能感受得到,最終,自己吃虧受害生悶氣,還不敢發作,這能不出問題嗎?

    所以說,我們日夜崇拜嚮往的,其實是一個自己的內在形象,就是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是或者“就是”的形象。這個形象也許在小時候它剛剛開始成形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有用、有價值的。

    貼在你身上的標籤是什麼?

    然而隨著我們漸漸長大,它的功能性隨著人事物和時間的變化,也有了改變,有的時候不但不能幫助我們,反而阻礙了我們的幸福快樂。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個社會功能性的面具,只是我們在某個階段,用來獲得外在資源、外在力量的工具。外在的資源包括了關注、好處、認同、讚賞、安全感等。

    但是,現在我們都是成年人了,以上的這些東西,不應該再祈求外在的人事物為我們提供,我們自己可以認同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然後安然的和自己相處,活出每一個美好的當下,何來沒有安全感的問題呢?

    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慣都是眼光向外,雙手向外去抓取,所以,即使這些習慣為我們帶來痛苦和困擾,我們也一時三刻無法改變。

    所以,想要掙脫社會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種種標籤,我們首先就要看到,這些標籤究竟是什麼。是好女人嗎?是女戰士嗎?是成功者嗎?是叛逆者嗎?

    通常,從你自己最有問題的領域深入去探討,比如說:

    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父母關係、工作關係以及夢想和現實衝突的地方,你可以去看看,在這些方面,究竟我扮演了哪些自己不情願的角色?

    它也許不是真的順應我內心的召喚的,但一直以來我就認為這樣是對的,所以常常活在矛盾痛苦中。

    找到了自己扮演的不適當的角色以後,我們就要想辦法脫下這個面具。脫下面具的第一步,就是去看看那些沒有戴著這些面具的人,他們是如何生活和應對的。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心安理得做自己?

    為什麼有些人活得自在,各種關係也處理的非常好?舉一個例子,我自己是一直很害怕和婆婆相處,其實我的前婆婆人非常好,但是和她的關係,曾經是我生活緊張的一個領域。

    我的閨蜜看到我對婆婆那麼在意,就非常不能理解,她說,我有過兩個婆婆,我從來不在乎她們,和她們保持禮貌距離。

    基本上就是:你別來管我,我也不會特別去討好你,我的生活是我的事,和你兒子的關係是我的事,我高高興興的過日子,你也高高興興過你的日子,大家都高興就好。

    閨蜜的這種中正的態度,反而讓兩個婆婆都對她很好,會去伺候她,幫她做很多事。這也讓我想到我卸下“好女兒“的角色之前,和父母的關係反而比較緊張,當我心安理得的和他們設立了一定的界限之後,反而父母對我更好,知道該尊重我。

    其實,在所有的關係當中,對方都會讀出來你的能量狀態,知道何時可以跨界、何時應該見好就收。如果我們自己不設立界限,維護自己的立場,別人是不會手下留情的。

    有個朋友,五十多歲離了婚,她交往物件時,居然還要看父母的臉色。要知道,她的父母都是靠她養的,生病了也都是由她親自陪伴去醫院看病,可是父母連基本的尊重都不給她。

    如果不能夠放下“好女兒”的這個面具,她始終無法做自己。這個其實不是父母的錯,我們不能期待父母改變,只能改變自己。

    怎樣放下我們的面具?

    最重要的就是,要願意和卸下面具之後的那種不舒服的、赤裸裸的、罪疚的感受好好的待在一起。

    如果我始終是一個萬事通的形象,我很難在眾人面前承認:我不知道。

    如果我始終是一個萬事如意的成功者形象,我也很難在別人面前流露脆弱的一面。

    如果我覺得好女兒就是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百依百順。那麼,當我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反抗父母的時候,那種排山倒海而來的羞愧和罪疚,就是我要學習去面對處理的。

    總而言之,我們自己內在的感受決定了一切。因為想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在一些條條框框定製而成的牢籠裡面,動彈不得,時時要努力奮鬥去維護自己的形象,這是一種長達一生的痛苦折磨。

    但是,一旦決定突破牢籠,衝破限制,剛開始的時候必須要經過陣痛的考驗,我們可能要赤裸裸的袒露自己以前不想表露的東西,我們可能要狠下心來,“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我們可能要承受種種不習慣面對的情緒,但是,這是一勞永逸的短痛。

    一旦你放下了身份認同,不再強迫自己扮演不是你心所向往的角色時,那種自由快樂和解放,就是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祝福。

  • 3 # 使用者93457778128連打

    我從不戴面具,憑良心做人,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有則居之,沒有則棄之。物質能有則足,精神卻要不斷地充滿。

  • 4 # 故知20

    現在的好些人真是活的太虛偽了。就像我們這地方,好多人都喜歡上了快手這個平臺。有的天天發自拍,有的甚至一天都發幾次。天天曬自己,展示給全世界。為了什麼?不就是用美顏來騙騙別人,別人在知道真顏的情況下點評,點贊,誇獎美噠。其這不都是在玩自欺欺人的遊戲麼。還都心裡美滋滋的阿p式的自我安慰的養生學。

  • 5 # 情感qq糖

    這個問題應該是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的。可以這樣分析:

    1、社會壓力影響。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無形中給自己戴了虛偽的套裝,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生活。

    2、主觀心理的壓抑。

    說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可當這之間的信任存在問題呢!漸漸地心理上會從交心到保持沉默轉變為虛偽處之。

    3、潛意識的做作。

    一個人在潛意識會做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導致會這樣做的原因有很多,社會背景,情感遭遇或是性格本身。在這種潛意識的行為下做虛偽的事情可能連自己本身都不會察覺,即使有察覺了也會認為是社會如此。

    不管什麼原因戴上了虛偽的面具 ,這個人和社會上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不要覺得這樣的做法不可取,其實,有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PI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