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的貓戶外探險

    經濟全球化,英國一直守舊,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他的帝國特惠制限制了經濟的發展,也限制了自身的政治形態,說到底就是一個字“錢”,殖民地需要更大的發展,而英國本身駐軍統治成本過於昂貴,所以不得已只能讓他們獨立

  • 2 # 吉月文

    關於國家的衰落,這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而且是一個哲學問題。從歷史上看,每一個國家都有興衰起落。從哲學上看,探尋國家衰落的終極原因,目前還不可能給出一個非常具體和有說服力的答案,因此這種問題只能在哲學層面上探討。根據歷史經驗,國家衰落是歷史必然,沒有任何例外。

    日不落帝國,一般認為就是英國。當然歷史上有多個國家以這個名號自稱。英國的衰落和國家衰落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後者是一個抽象的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英國的衰落和海外殖民地的崩潰,有一系列具體的歷史原因。

    第一,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當中落伍了。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是當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之後,卻沒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當中趕上潮流。德國和美國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頭羊。德國發明瞭內燃機,美國開創了電力工業。同時德國透過國家層面鼓勵發展重化工業。使得這兩個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當中彎道超車,壓過了英國。

    第二,英國在科技領域也落伍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當時英國科技領域的創新有密切關係。而到了19世紀中後期,德國開始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學成為科技創新的核心。德國以此為基礎,迅速超越英國。英國在科技領域上落後於德國。

    第三,殖民地帶來的巨大財富抑制了英國在之後透過內部改革進行發展的動力。美國和德國這樣的後發國家,殖民地要比英國少得多,從殖民地獲取的財富也要少得多。因此必須加快內部發展,實現資本的快速積累。而英國由於可以從殖民地獲得鉅額財富,反而不思進取,沒有主動進行國內發展的意願。

    第四,以英國的國力,憑藉著一個小島國掌控大片土地,本來就是一種奇蹟,不具有長久性。二戰之後,殖民地紛紛宣佈獨立,固然有英國國力衰落的原因,但從本質上來看,這也是向歷史正常狀態迴歸。

    第五,兩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國構成了嚴厲的打擊,國力由此衰落,這是重要的外部偶然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綜合國力雖然還維持在世界第一,但相對於美國已經沒有顯著優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徹底衰落。

    總的來看,英國衰落是一種歷史必然。具體的因素有很多,但以上五條是比較主要的原因。不過,由於美英之間特殊的歷史文化聯絡,因此美英之間的霸權移交是以一種相對平和的方式進行的。英國也由此以一種較為體面的方式維持了自己作為一個二流大國的地位。

  • 3 # 敏50582991

    國家衰落不是歷史必然。只要能堅持與時俱進,就可避免衰落。大英帝國的衰落,原因是殖民地過多,在管控上心有餘力不足,再加殖民地民族獨立求解放,最後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必然的,因其未堅持與時俱進。

  • 4 # 雲石

    19世紀末開始,在全球叱吒風雲數百年的大英帝國逐漸由盛轉衰,並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兵災後元氣喪盡,徹底跌下了世界霸主的寶座,淪為二流強國。

    而伴隨著大英帝國的衰落,原先遍佈全世界的殖民地也紛紛掀起了獨立浪潮,試圖擺脫英國的統治,建立獨立的國家。

    面對這種脫離浪潮,一般國家的態度,通常都是竭盡全力的阻止——就算最後擋不住,至少也要掙扎一番——比如法國,它的態度就一直很頑固,在這個過程中想方設法的維持自己的殖民帝國,

    但英國的卻並沒有如此。面對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英國的態度可以說是相當“開明”,雖然有時候,它也會試圖透過戰爭方式加以阻攔,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英國的手法可以說是相當溫和,並不強力阻止,而是透過逐步賦予殖民地自治權等方式來緩釋矛盾,實在緩釋不了的,要獨立英國也不強攔著,甚至還會主動促成——比如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的脫離,就是英國主動抽身的結果。雖然這個過程中,出於帝國主義的尿性,英國也少不了埋雷,但總體來說,英國在這方面的表現還是比較“大度”的。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這麼做?

    是英國的實力不足以鎮壓殖民地的獨立浪潮?看上去似乎是這麼回事,畢竟前面也說了,20世紀的英國已今非昔比,又受兩次大戰摧殘,國力下降的相當明顯。

    但其實仔細斟酌,英國雖然國力下降不假,但這種下降其實是相對的,雖然跟新興的美蘇等是大有不如,但比起自己那些要麼人煙稀少,要麼文明落後的殖民地,那絕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不能像以前那樣,讓殖民地對自己死心塌地的臣服,但鎮壓收拾個反抗勢力——比如印度的國大黨這幫子,其實力量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就當時而言,英國殖民地對宗主國的認同也並沒喲坍塌——像澳洲、加拿大等由英裔建立的國家,直到今天仍奉女王為國家元首,國旗上也都保留著英國的米子旗圖案。至於英屬印度之類,因為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衝擊,英國在當地的統治架構依然相對完整,也有不少土著上層支援。

    具備這樣的條件,英國不說重塑日不落帝國昔日榮光,但至少將殖民帝國苟延殘喘一陣子,還是完全做得到的。既然明明尚有餘力,當時的英國為什麼卻自毀江山?

    著眼於現實利益而非土地,注重價效比,這種的殖民風格,使得英國在處理殖民地問題時,基調一直相對務實。面對殖民地的獨立浪潮,雖然英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以憑著自家實力繼續勉力維持,但這種維持成本,肯定比以前四夷賓服狀態下,成本投入要高的多。不管是鎮壓,維穩還是安撫甚至收買,這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而與此同時,由於局勢的動盪,殖民地無論是在供應資源還是作為傾銷市場方面,其功能都會大受影響。這種情況下,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會出現倒掛,進而導致得不償失的狀態。

    這就違背了英式殖民的初衷。英式殖民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拓土開疆,而是為了搞錢搞資源。現在資源搞不到錢賺不了,還得自己從本土拿錢去填窟窿,這樣英華人當然就覺得划不來了。

    當然,如果這種成本和收益倒掛僅僅是一時的,那英國還可以接受——畢竟哪怕是做生意也會有賠本的時候,何況搞殖民?只要擺平後局勢能穩定下來,以後還能繼續源源不斷的從中受益,那英華人倒也不介意重金投入一把。

    但問題是,就算英華人重金砸進去,也不可能讓殖民地回到以前那種太平歲月。因為,大勢已變。

    這種大勢是兩方面的。第一,美蘇崛起,成為新的超級大國,英國綜合國力已淪為二流。既然江湖排位已變,那勢力範圍也自然會有相應調整,以前英法在世界的影響力,自然會被美蘇所取代。

    這是英國無法匹敵的。不管美蘇之間怎麼你爭我奪,但已經成長成為巨人的他們,絕不可能容忍英國這個過氣霸主繼續逍遙。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算英國死撐不退,遲早也會被美蘇聯手給做下來。

    其次,殖民地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區域間的交流溝通愈發頻繁,殖民地民眾已不像近代早中期那樣封閉落後。隨著西方現代思想的傳播進入,殖民地民眾的思想認識也在逐漸變化,尤其是中上層精英,已不甘於像過去那樣,對英國殖民者俯首帖耳。

    此外,從19世紀末開始,民族自決理念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而美國等後發大國為打破英法殖民帝國,為自己的上位破除障礙,也對這套理論大加支援,並在輿論上推波助瀾。幾十年下來,這股社會思潮席捲全球,民族國家逐漸成為世界潮流。

    這就給英式殖民的維持造成了巨大麻煩。尤其是像英屬印度這種有本土文明體系,土著民族佔主導的殖民地,以前民智未開,大家對外來殖民並不存在太強烈的反感,所以統治起來相對容易的多。可現在隨著民族意識覺醒,殖民地民眾對殖民者的牴觸和反感情緒越來越強,這種情況下,就算英國能憑強力,將現有的獨立勢力壓制一時,但由於無法從根子上撲滅民眾已經覺醒的民族意識,所以根本不可能徹底剷除反抗的土壤,最終結果就是摁下葫蘆浮起瓢,讓英國疲於奔命,而所謂的殖民地,也從英國聚斂財富的聚寶盆,變成消耗財富的無底洞。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殖民地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從根本上,侵蝕了大英帝國的統治基礎,別說大英帝國的力量已經今非昔比,就算它依然有近代時獨步天下的超強實力,面對這股社會思潮,也註定逃不了覆亡的結局。

    既然註定完蛋,那與其最後把自己拖的山窮水盡,倒不如提早主動收攤子。

    何況,主動撤出,對英國也是有好處的。畢竟大英帝國苦心經營數百年,對殖民地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尤其是前些年英國是世界先進文明的代表,現在雖然衰了,但依然不失為發達國家,英式文化更是全球主流文化。憑著這些老本,即便是退出後,英國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一些在殖民地的利益,延續一些過去對殖民地的影響——雖然這些影響肯定不能和過去直接殖民時相比,但依然還是能給英國帶來不小的利益。

    但這些都是在體面退場前提下的。體面退場,英國不僅能談條件,還能收穫殖民地的好感,所以殘存影響的延續,也更容易得到承認。

    比如英聯邦——直到今天,英國依然維持著這個以自己為首的鬆散國際組織。同時,諸多英國殖民地的政治、商業經營,也都紛紛將自己的子女送往英國留學,而在經濟、政治等其他層面,英國也依然能夠對前殖民地施加一定的影響力。這些其實都是殖民時代的影響,是大英帝國殘留下來的紅利。

    可如果當時強揪著不放手,非跟獨立浪潮對著幹,那結果只會加深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衝突和對立,這種糾纏格局下,殖民地獨立勢力勢必全力清除英國殖民者的影響,甚至對其進行妖魔化處理。真到那一步,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融洽,英國殘存不多的世界影響力,也恐怕會更加的凋零。

    總而言之,作為經典的資本主義老牌強國,英國在對待殖民地問題時,從始至終,都秉持了極端務實理性的思維,根據自身的客觀實情,儘可能的追求現實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務實的思維模式,助力了大英帝國的崛起;而當帝國無以為繼,註定解體之際,也儘可能的為英國減少了損失,保留住了最多的殘餘利益。英國面對殖民地獨立浪潮所表現出的大度,也是這個國家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理性的體現。

    只不過,雖然在處理殖民地問題上確實高度理性,甚至堪稱衰落環境下的成功範本。但這種穩健的風格,卻沒有在現代英國政治中得以延續。最近幾年沸沸揚揚的脫歐,就把英國折騰的七葷八素,也讓英國政治淪為世界的笑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學ui設計就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