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浪漫的事
-
2 # 贏在起點莊老師
為寶寶制定生活作息表,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良好生活習慣能讓孩子的一生受用。讓寶寶有選擇性。3歲寶寶漸漸有自主意識,不喜歡聽大人的“擺佈”。父母在釋出命令的時候可以讓寶寶有一定的選擇性,比如想讓寶寶刷牙,可以問:寶寶,你是想先刷牙還是先洗臉?寶寶二選一。多多親子互動。父母要向孩子下達命令前,可以先陪孩子玩會兒玩具,讓孩子開心的跟隨你玩耍,然後再說出對寶寶的要求,這時的寶寶會很容易接受。每天進行親子閱讀。選擇一些針對性的繪本,讓寶寶讀書的同時,明白自身存在的錯誤。推薦:《大衛不可以》、《謝謝》、《我會拉臭臭》... ...父母以身作則。3歲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在要求寶寶一些事情的時候,首先父母要做好。比如好的生活習慣的早睡早起,接人待物文明禮貌。
-
3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其實所謂叛逆,是家長覺得孩子不像從前好管理了。其實叛逆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因為他想爭取自己的權利,他想要獨立。他想要用叛逆的方式來跟媽媽分離。因為孩子在三歲之前和媽媽有一個共生期。孩子的世界幾乎是只有媽媽。三歲之後孩子需要跟媽媽分離,從媽媽那裡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成為獨立個體的方法就是,叛逆透過的方法來擺脫媽媽的控制。
媽媽這個時候需要支援孩子的獨立精神。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學會穿衣服,自己做一些可以做得到的簡單的事情。如果是這樣,可以增加這個孩子的自信,和獨立。以後孩子上學時就很容易,去學校。因為他和媽媽的分離完成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不允許孩子獨立,還像以前一樣控制孩子,那這個孩子,不能完成分離,它將會形成依賴。就是特別依賴媽媽,很難發展出和外界的關係,就是和其他人和小朋友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我們看有的孩子到了五六歲,七八歲,甚至更大一些的時候,還摟著媽媽的腿,不願意去上學。就是沒有和媽媽完成這個分離,沒有成為獨立的個體。
這個分離的過程可以由爸爸來幫助完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這個時候,爸爸多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那將打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共生狀態,完成孩子和媽媽的分離。幫助孩子去面對外面的世界。讓孩子變得獨立,並且和外部的世界,產生關係。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
-
4 # 情殤73244411
主要還是平時的習慣養成的問題,平時要什麼給什麼,什麼事都順著,都由著他的性子來,到了四歲,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意識,這時候,之前養成的習慣和慣出來的毛病就開始展現出問題的時候了,這時候稍微有點不如意,或者他不願意做的事,誰說也不好使!這就是溺愛的後果!
-
5 # 丸子姐姐bella
1、多溝通,走進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想要什麼
2、許多事情讓他一起參與
3、一些規則讓他一起來制定
儘量給他控制權和選擇權
-
6 # 古韻小才女
多陪伴多鼓勵孩子,用溫暖且嚴厲的愛來陪伴!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同理他,如果不能滿足他,那就在一旁陪伴,直到他發洩完之後再慢慢開導!
多跟孩子交流,瞭解一下他想要得到什麼?
同時要跟孩子立規矩!做約定!
做到“獎罰分明!”錯了就要懲罰!比如:“打三下屁股!”做對了就要獎勵,比如一塊糖。
行為習慣也要有個約定比如:去超市買零食或者玩具,每次只能買一個!……要學會自己穿衣服等等!
總之“情緒需要陪伴,行為需要引導!”
做錯不要指責打罵,但適當的“懲罰”是要有的!一定要掌握好是“懲罰錯誤”而不是“發洩情緒!”
做對給予掌聲!做的好,一定要鼓勵表揚!
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提出表揚!哪怕進步一點點!
只要是堅持引導,孩子一定會越來越棒!
-
7 # 小微變變變
3-4歲的孩子,在我意識增強,處於自我意識構建的時期,有強烈的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慾望。如自己倒水、自己端東西、自己穿衣服等等,家長如出手幫忙,小傢伙會拒絕甚至大發脾氣。家長說“不”的東西,孩子偏要做,無論家長說什麼,不管自己喜不喜歡,孩子脫口而出的就是“不”……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時期的孩子,那只有“叛逆”了。
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叛逆”是不好的,是一種不良的性格,是一種“病”,得想法子治。然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孩子“叛逆”的原因:1.身體和大腦發育之必然
隨著孩子體格的發展,其身體活動能力也逐漸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獨立完成。因此他們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不斷地去嘗試新事物。但很多時候,家長並不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或者處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會阻攔限制孩子的活動,以致孩子有了反抗情緒。
2.孩子自我意識發展
孩子剛出生時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聯絡,從兩歲開始隨著大腦的發育逐漸能把自己和世界區分開來,這個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他們漸漸可以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在孩子的自我意識與成年世界的規範發生牴觸時,孩子被迫放棄堅持,會使他產生挫折感,最終導致其反抗行為。
3.孩子沒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
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情緒控制還不成熟。一旦感到不滿,就會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吵嚷、哭鬧通常是他們主要的宣洩方式。大部分家長會簡單地認為這是孩子在“無理取鬧”,是他“叛逆”的表現,於是忽略了對孩子情緒表達的引導,簡單粗暴的制止反而加劇了孩子的反抗行為。
孩子叛逆的應對策略1.理解和尊重
理解孩子的情緒,尊重其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要知道,孩子和家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和平等的需求,孩子需要得到尊重、鼓勵。
2.接受和分享
首先要接受這樣一個觀念“所有行為背後必有其正面動機”。用同理心去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教他將情緒表達出來,孩子未必能夠好好地回答你。但無論他怎樣回答,你要表現出尊重孩子的感受,肯定地接受和認識他們的感受。這樣的話,每一次的溝通都能促進親子之間的親近。“接受”的意思是說:“我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並且我接受這個有情緒的你。”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當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表達後,家長會發現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速度、音調、音量及預期都會有明顯舒緩的跡象。
3.肯定與引導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長應該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規範,也就是說,勾畫出兩個明確的範圍,一個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另一個是不能接受或者沒有效果的。
當孩子清楚了設定的規範,又學會調整負面情緒時,他就能接受家長作為公平、可靠的盟友。對6歲以下的孩子,無須深入解釋“不對”的理由,除非他主動發文。因為“道理”、“是非”等需要運用抽象思考,是左腦的工作,而6歲以下的孩子用右腦學習(形象思維),6歲以上才轉用左腦(抽象思維)學習。
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感覺不是問題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覺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因此,家長的職責是對行為而不是對期望設定規範。
4.解決問題和備選方案
聰明的家長不會解決孩子的問題,而只會引導孩子自己解決他的問題。凡事總有至少3個解決方法。
記住一個原則:除非事情需要家長獨自處理,否則,儘量選擇有孩子參與的解決方案。
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孩子也一樣。
-
8 # 玩具就很酷
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叛逆是正常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不該強制孩子聽話,而是多給幾個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
另外的角度是孩子對家長底線的試探,對於絕對不能做的事情態度要堅決,其他事情把握尺度視基礎和相處方式而定,儘量不要開始不答應孩子鬧的兇才答應。
回覆列表
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尤其是一些老人帶過的孩子,尤其明顯!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取決於大人,他的叛逆行為,只能說明你教育的失敗!
首先是態度
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小時候吃過苦或者受到過約束,打罵,所以在教育下一代時,要麼想什麼有什麼,想怎樣就怎樣,慢慢的就形成了孩子霸道的性格,只要不滿足就開始發飆,家長又怕重蹈自己童年的悲催,所以,不敢罵不敢打,以哄為主,哄多了也就成習慣,也就不在服管教了,反正你也不會動真格的,鬧唄!鬧完你就妥協了,別小看這些小東西,聰明得很。所以,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該強硬時一定要強硬,必要的強制手段還是要有,不一定是打罵,但必須堅決,不要心軟,一次兩次就好了!
其次以身作則,
有些事你不能要求他做到,你自己卻不做,現在孩子接觸的資訊多,懂事早,所以,不要只要求他做到,卻放縱自己,比如,你叫他不要玩手機,自己卻捧個手機玩不停,你覺得會有說服力?就算4歲不爆發,再大點還是要爆發的,所以,教育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是約束自己。
有些家長說的很多,道理一套一套,但都是給孩子定的,自己完全不去做,甚至自己帶頭違反,這樣的說教說多了,你不反感?
最後,講信用,
說到做到,不要用欺騙的手段,或者開空頭支票,能做到的你就答應,做不到的就說明原因,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只要你堅持跟他講道理,其實他能明白的,當你們習慣用講道理的方式溝通,那種牴觸和無理取鬧的機率就會下降。
有時答應過孩子的要求,結果孩子自己不記得了,這時要適時提醒,不要覺得他忘記了就算了,或許他一時不記得了,但不代表他不會記起,同時,你的提醒行為也是告訴他正確的行為方式:這就是誠信!
一個有誠信的孩子,能講不同道理?
現在的孩子不比以前,你除了是家長,還要和他是朋友,也要是他的老師,你花多少心思,就會結多少果,你播下什麼種子,就會開什麼花。不要總指望幼兒園或者學校去幫你完成所有的教育,家庭教育更重要,你不必要時時刻刻呵護他,但必須時時刻刻觀察他,用一種看似放養的方式,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他。習慣的養成,受益的是他的一生,但起始的工作卻在家長。
4歲的叛逆是個問題,但還早還能糾正,再過6-7年就難了,所以,現在發現問題,其實也不是壞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好好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