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地移動總裁
-
2 # 天和Auto
華人開中國產車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之所以有些人絕對沒面子可能是因為中國產車確實很便宜,目前中國產車價格最高的量產車也不過三十萬左右。
對於高階人士來說,似乎邁巴赫賓利這些車才能體現身份,這並不能怪這些人不選擇中國產,只能怪中國產車沒有這麼高階的車,到了一定高度選擇有同樣高度的品牌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同樣開十萬二十萬的車,這就不需要區分品牌來找存在感了,當然也沒有必要自卑。同樣的消費水平基本決定了同樣的社會地位,面子不是一臺洋品牌的車可以裝出來的。有面子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即使11路也會被人看得起;反之不管是是開什麼品牌的合資車,和有同樣社會影響力的人對比也並不會高人一等。
如果同樣的社會地位仍舊存在鄙視鏈的話,只能說心態作祟,這種人註定不會是一個有面子的人;自卑的人,註定了人生高度也就這麼高了。
當然不是說選擇合資就是錯,錯的是選擇合資而看不起選擇同價位自主的人,這種心態值得商榷。每個合法的公民透過自己合法的收入買來的車,都不應該被看不起。
-
3 # 雲淡風輕87189468857
面子問題,有錢的老闆,又或者是官二代動則幾百上千萬的車,有幾個不是合資車!如果開幾萬的合資車,面子問題存在不大,因為丐版的合資車價位大家都清楚,只是代步罷了!
-
4 # 帝三冥
為什麼有些華人覺得開中國產車沒面子?看看那些年年出國購物的人就知道了,有錢人買進口貨,有可能一個包頂一個普通白領一年工資,小時候學習好就有面子,現在在貴族學校上學才有面子,所以很多事情變了。大家心裡對於汽車排位,進口豪車,進口車,合資豪華品牌,合資車,中國產車品牌,為什麼大老闆喜歡進口豪車而不是選擇中國產車呢?中國產車價位多少集中在二十萬以下,雖然顏值高,空間不錯,配置豐富,但是舒適性豪華程度都……其實有車的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買十幾萬的中國產車的朋友還看不起買幾萬塊錢的合資車呢,如果說買幾萬塊錢的合資車就看不起十幾萬中國產車,那絕對腦殘或者沒見過世面的!買一二十萬的車主要就是家用,沒有誰看不起誰,五十萬以上的車主如果不是貸款買車才有看不起比中國產車的實力吧,如果買幾萬塊錢合資車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那真是……都說華人沒有信仰,信仰面子還有錢啊,多麼實際啊,絕大多數華人喜歡攀比,比孩子,比房子,比收入,比車子,比衣服等等!久而久之就有很多華人看不起中國產車了,因為不上檔次,沒面子!
-
5 # 漢風62142901
兩年前剛買的車,吉利遠景SUV,當時全校幾百輛車中中國產車不超過10輛,經常跟賓士、寶馬、奧迪等豪車並排停放,但我從沒覺得丟人。兩年來,校園內的中國產車已經增加了十幾倍隨處可見了。
-
6 # 春暖開花放
在中國確實是這樣的!上個月我花了十多萬買了吉利博瑞GE,車子非常好,配置也高,已經開了五千多公里,感覺不錯,該有的配置它幾乎都有,沒有的配置它也有!外形也不錯,應該說是一款價效比極佳,值得入手的好車!我同事買了一輛標誌408花了十五萬,在單位我們倆部車幾乎都停在一起,我同事經常調侃我:平常一副精明樣,買車卻買中國產的,真掉價!一副看不起中國產車,崇洋媚外的樣子!我說我這車配有胎壓監測,360度倒車影片,剎車輔助,車身穩定系統,ACC巡航等等的安全配置,多好!這就是良心產品啊!可是他說:就是配置再好,質量再優,也是中國產車,開出去掉價!他寧願多花錢買個低配的合資車,也不考慮中國產的,因為開出去沒面子!並且不是他一個這樣認為,我的很多同事,親朋好友,乍一見我的車,都說這車不錯,高大尚!但是一看品牌吉利,馬上不屑一顧,大多呵呵了事!這樣的事例太多了,就不一一敘及了,但是華人看不起中國產車,一般買車不買中國產車,覺得沒面子,這的確是事實!原因麼無非是愛面子作祟,不用在意,我買我的車管他們什麼事。
-
7 # 酷酷的海軍
華人買車面子問題由來已久,實際上就是文化的一種侵襲而已,不光是買車,在各個領域裡都能表現出來。認為國外的東西貴的就是好的,甚至中國產的東西或企業乾脆起個洋名就能大賣,這和媒體的宣傳也有很大關係!
中國的市場很大,這幾年車市更是風生水起,按自己選車的心得體會說一下吧!現在汽車企業不像前些年那樣技術不過關,更新換代也快,從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可以看到中國產車的強大之處,造車已經沒有什麼技術壁壘了,就像當年的家電市場一樣,中國企業的合作到自主研發再到最後的超越以及市場的全面佔領,相信車企也在走這樣一條道路,華人擔心的只是質量效能和服務上的差異。
當初我買車的時候也有糾結過,首先看的就是本田Accord,覺得空間沒的説,動力差些,內飾不行,配置很低價格卻不便宜。走進本田4s店,感謝服務人員傲慢的態度,說Accord低配不生產,別的也沒什麼優惠,愛買不買。果斷放棄,後來又看了Passat,車子大氣但內飾很土,因為定車加價原因,最後親朋好友以及老婆都說再看看!後來去了吉利的店,抱著隨便看看的心裡就去了,進店裡車子很多,看到了博瑞GE,和Accord一個檔次。聽著介紹我便拉開了車門,一剎那拉車門的瞬間我就感覺車門的厚重秒殺我之前看到的所有車型,裡面內飾很有科技感,簡約獨立,1.5t混合動力,果斷定了一輛
-
8 # 每天一笑哦
中國在以前是最落後的國家,技術不行,由此被華人常記在心,總認為中國產不行,國外的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國不在是以前的國家,中國近幾年突飛猛進的進步,這個過程也是很艱難的,現在中國產的技術除了不能和美國比,我想可以和任何一個國家比,中國產車便宜,和南韓,日本,印度車比,還是可以的,為什麼不選擇中國產而選擇國外,對自己國家企業沒信心,看不起自己國家出的車。其實你買一輛日產車十萬,你買一輛中國產車十萬,如果讓我買,我會買中國產。中國不是沒有好車,紅旗也有上百萬的,支援中國產。 朋友圈賣奶粉的多的很,說什麼日本進口的,臺灣進口的,南韓進口的,聽著這個意思,就好像進口的多好一樣,無形中貶低了中國產奶粉,難道中國產奶粉沒有好的嗎?我上網查了一下,飛鶴奶粉還是不錯的,我準備給我兒子喝飛鶴奶粉,你們喝臺灣,日本,南韓進口的,你們有面子可以了吧,俺們不和你比,華人這種看不起自己國家企業的行為,可以改變了,中國強大了,技術並不比臺灣,日本,南韓落後,支援中國產,從我做起。
-
9 # 威馬汽車Club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開中國產車沒面子?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不只是單一的面子問題,普通人買車都是為了實用,滿足日常需求即可,而有特殊需要的人,我們就不能一概而論,人家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或者業務發展需要,買一臺上百萬的車,我們中國產也沒有啊,話說有一臺500萬的紅旗L5,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買的!
另一方面,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個就不必多解釋了吧,這可以形容到很多地方,比如手機、電器、衣服鞋子等,不只有汽車,確實,這是毋庸置疑的,你穿一雙名牌鞋子,和一雙一般的中國產鞋,形象上確實是不同的,加上前幾年中國產車的口碑較差,人們更願意相信合資車,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其實還有一方面比較重要,那就是有些自主品牌本身就不爭氣,也怨不得別人,我個人是一個尊重智慧財產權的人!像部分中國產品牌,你可以去借鑑,但不能明目張膽的抄襲!比如眾泰,您要讓我開眾泰這個車,不用別人說。我自己就會覺得沒有面子,我害怕哪天碰上真的保時捷,那種尷尬難以形容,不是面子的問題了,我感覺我人品都有問題!
還有,我平時還是一個機車愛好者,一個飛機航母都造的出來的國家,竟然造不好一臺好摩托車,我們日常騎行,一去幾十人,多數都是大貿進口或者合資車型,偶爾也有幾輛中國產車,一般短途都沒有問題,但是隻要出現有問題的情況,那麼一定就是中國產車,就是這麼巧,不服氣都不行,車主自己就說,再買車堅決不買中國產摩托車了,因為不會修車,這個還嫌別人看不起沒面子嗎?本身就是自己的問題!
-
10 # 小磚頭打架
年輕人估計會有這種感覺,想得瑟一下唄。超過四十就會慢慢務實。我就想買一輛紅旗h5。對我來說開紅旗就挺好。。
回覆列表
網上一直有支援中國產車,抵制日系車、韓系車的言論,但是似乎一直都停留在嘴上,中國產車的口碑還是不如合資車。
這就是怎麼一回事呢?是中國產車不努力?還是華人說一套做一套,開著日系、德系、韓系車卻打著支援中國產車的口號?
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支援中國產車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堅持不選中國產車的說法也不少,其中所提到的觀點或許就是中國產車一直髮展不快的原因。近兩年來確實中國產自主品牌的SUV銷量還是很不錯的,可以說國內的SUV市場一直是中國產自主車的天下。
但在轎車市場上,中國產轎車就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了,這也側面反映出了自主品牌的發展模式出現了“偏科”的現象。
當然,這也與近年來華人大愛SUV的現象有關,這使得廣大汽車廠商湧入SUV的這個市場,引起了SUV與轎車兩大市場間的極大反差。
核心技術可靠性差
汽車終究是一個機械產品,它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交通工具,對於駕駛者來說一輛車它的駕駛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動力、加速等等駕駛感受都會影響駕駛人的體驗。
而中國產車卻只知道一味的照搬國外的發動機、變速箱。即便自己的有研發,卻也無法與外資車廠媲美。因此,中國產車的核心技術與外國車相比存在很明顯的劣勢。
也就是說在技術這條路上,中國產車還需走得更遠。
品牌影響力不足,讓車主覺得沒面子
中國最在乎的就是就是面子問題,有老話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由此可見,華人有多在乎面子。而中國產車的品牌優勢不明顯,許多華人覺得開中國產車會讓自己顯得很“low”,在親朋面前沒有面子。
尤其是當預算達到一定程度,能夠選擇合資車的時候,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會選擇放棄中國產。
小毛病不斷,也是華人放棄中國產車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一些呼聲很高的熱門中國產車上的小毛病也是屢見不鮮。再加上以前中國產車頻頻爆發的質量問題,而車企少有的召回補救,傷透了消費者的心。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產自主品牌的產品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