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塵過客甲
-
2 # 國史春秋
在毛主席的心裡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如果仗還沒打了就認慫了,那麼失敗就成了定局。雖然,後金軍隊不是一幫烏合之眾,但也並不不可戰勝的神話。所以,明朝與後金之間的戰爭關鍵是怎麼打,採取那種有利的戰術,而不是主觀上先為自己的打不勝尋找理由和藉口。
不可否認,明末國內局勢錯綜複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外要對抗後金鐵騎的興風作浪。而且連年戰亂致使神州大地哀鴻遍野,百姓流離失所,山河破碎風雨飄搖。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清朝末年中國,那時候國內局勢是個什麼樣子,我想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能夠趕走帝國列強、打敗日本侵略、結束八年的內戰靠的是什麼?難道是上天看不下去,幫了受苦受難的華人!顯然不是,但憑一個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壯舉,足可以證明是華人驚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戰勝了看似不可戰勝的一切。
所以說,戰爭取勝的關鍵是人。同樣,如果李自成能和崇禎結成同盟,一致對抗後金並不是迴天無力。舉個最簡單不過的例子:如果兩個人打架,用拳頭攻擊對方和用一個手指去戳對方,那個方法的殺傷力最大?顯然是把五個指頭合攏起來的拳頭更有力量,這就是團結的力量。當然也有一根手指厲害的情況,前題是你定練會“一陽指”的神功,顯然李自成和崇禎都沒有這樣的神功。
那麼,李自成聯合崇禎究竟能不能戰勝黨政軍?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們應清楚,明軍前期的失敗主要是戰略上的失誤,是明軍用自己的弱項去對抗後金的長處。明軍的優勢在於守,而不是被清軍的鐵騎誘騙出來打衝鋒,這就是明軍屢次失敗的關鍵點。尤其是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更是讓我們看清楚了明朝軍隊的高層是多麼的荒唐透頂。
後來,袁崇煥為什麼能夠終結後金前進的腳步?原因也簡單,元非就是變攻為守,城牆上架上紅夷大炮使勁的轟。後金軍隊被炸的人仰馬翻,哭爹喊娘,場面何其壯觀!後來努爾哈赤被炮轟死,皇太極急的團團轉,在關外疲於奔命十幾年束手無策。
也許會有人說,清軍可以繞開山海關,隨便找條道就能打進中原。確實如此,清軍曾不止一次的繞道搶掠,記住,僅僅是搶掠,而不是攻下一座城池佔據不走。為什麼?因為它們是孤軍深入,它們擔心後院起火。這是在明朝面臨雙線作戰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情,如果李自成和崇禎皇帝同仇敵愾,後金軍隊還可能來去自如嗎?顯然不可能,做個夢還差不多。
另外,如果李自成真誠的效忠於崇禎,國內自然局勢穩定,那時候中原和後金就成了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明朝的優勢突現,雖然短時間內剿滅不了清軍,但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3 # 靈石蘊
錢,權,糧
崇禎要是能拿的出來,還有什麼農民起義,大家不都會老老實實在家安分守己的待著嘛。有敵入侵,皇帝一張徵召令,大家都會積極響應,保家衛國呀,老婆孩子要被人搶了,不幹不行。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再有本事,最多也就裝神弄鬼搞個彌勒下凡,拉人頭宣傳一下教義什麼的
明末,崇禎沒錢,沒糧,有權也是空頭支票,他又能拿什麼去詔安李自成呢?虎軀一震,王霸之氣麼?那是爽文……
再說,李自成也不是一個人啊,手底下一幫山頭等著升官發財呢,起義大軍,或許不想升官發財,但人家也是在等米下鍋,要養一家老小啊。養不活大軍,沒盼頭,誰又會聽李自成的?招降個把人,又啥用!有句俗語說的很地道,我能答應,我手底下弟兄不答應
錢和糧,崇禎搞不來,也就無從招安,只能無力迴天
李自成進京,抄光內庫,也不過得銀幾十萬兩,可是在北京城,卻弄走了7000萬兩
國家國家,家國一體,有國才有家。崇禎手底下那些山頭代表,就是不理解這句話,放不下既得利益,才被攻破國門,抄家滅族……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結才是王道
-
4 # 有何可怕
不是的,滿清能得天下清軍的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投降漢人武裝組成,包括後來的屠城大屠殺,都是滿清下達命令,其實都是漢人殺漢人,如果那樣崇禎不會死,南方更不會因為誰當皇帝的問題互相殺伐內耗巨大,滿清不會得到那百分之九十五的投降漢人武裝,更不會有吳三桂開關放清軍,等等一系列問題,僅僅靠滿清那12萬八旗兵,是無法打贏的,滿清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滿清連宋代時期的金國都不如的程度就會被消滅,
-
5 # 共賞五千年
我們來研究兩點——答案就會十分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一:烏合之眾的正規軍對手是誰?第二:李自成投降後能否真心效力?首先來聊下第一個問題:
如何辨別“烏合之眾”——
就是沒有統一的信仰和遠大的戰略目標;沒有進行過嚴格正規的訓練和沒有成型的作戰計劃;人員管理架構和人員管理無序;人員各懷鬼胎和作戰意願低下……
既然被稱為“烏合之眾”,從字面上來看肯定是打不過正規軍的。然而如果說的是李自成的軍隊和崇禎皇帝的軍隊——那估計還是這個“烏合之眾”厲害!因為崇禎所謂的“正規軍”在當時已經可以說是千瘡百孔、潰不成軍了!人人自危,個個自顧前程,表面上還是頂著正規軍的“名牌”,其實比所謂的“烏合之眾”都不如,如從這方面來說,這個所謂的“正規軍”真的打不過“烏合之眾”……
再聊下第二個問題:
崇禎招安李自成後其能不能“起死回生”取決於——
李自成是否真心效力!
李自成在兵臨城下時曾提出過“投降明朝”,甚至願意帶兵去征討清軍,替明朝盡守土之責。
當然其也是有條件的——讓其在西北當西北王,另外就是給他備齊前期大約百萬的軍餉……
那麼如果事成之後結果將會如何呢?
李自成官也封了,錢也拿了,照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做派八成會想著“衣錦還鄉”…… 就連項羽都曾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他們不一定會和朝廷針鋒相對,但很可能會陽奉陰違,拿了錢卻不辦事,小日子過得絕對是“悠哉悠哉”。想讓他們真刀真槍地去打滿清——等著“磨洋工”吧!當有一天錢花完了,主子無法滿足時——
便是耍脾氣、鬧心的開始哪……
所以說一個“出力不出工”的員工想幫老闆“力挽狂瀾”——
真的是想多哪!
-
6 # 關河南望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歷史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如果,崇禎招安了李自成,歷史是一定會發生改變的。
先說明朝到底亡於什麼。
明朝亡於國內的局勢,最大的因素就是流民李自成,事實上鑑於局勢,沒有李自成,也會有趙自成馬自成。大明的滅亡首先就是明朝自己作死,自己下了臭棋,所謂李自成只能說是個一切矛盾的代表,明朝這樣外有滿清窺伺。內有流民草寇。還有不斷的天災。明朝在當時處於內外交困之中。而李自成這根稻草就壓垮了曾經輝煌的大明朝。
而這樣的明朝在前期明顯不是被滿清滅亡的,雖然到後期,滿清成了滅亡明朝的主要力量,到前期來說,滿清沒有任何滅亡明朝的實力。
換句話說,滿清不是主因,主因是明朝自己,
雖然明朝的滅亡,跟清朝也脫不了干係,正因為清軍的崛起,導致明軍的重心偏向關錦寧防線,耗費大量的金錢,修建防禦陣線。導致國庫空虛,農民稅負上升,又剛好遇到萬年一遇的小冰河時期,所以導致了明朝兩面作戰,顧此失彼,疲於奔跑,但如果明朝一旦收服了造反的流民,那整個戰局的事態就會發生改變了。
沒有流民內患,明朝大可以把所有的精銳力量,財政,乃至於全部注意力放到剿滅滿清上,投降的流民軍也可以用在戰場上,而此時明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邊將們也不至於開門捐盜,滿清又怎麼來的了?
換句話說,沒有流民軍攻破北京,作為全國精神領袖的崇禎還在,法統和皇嗣都在,流民已歸順,又怎麼會出現被滿清各個擊破的局面?
所以這個問題是站不住腳的。
-
7 # 一點點歷史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我始終覺得能夠挽救明朝的只有兩條路,遷都和招安,但這兩種辦法都是權宜之計,只能救大明王朝一時,無論採用哪種辦法大明或許可以邁過封建王朝三百年的魔咒,但是想要重振雄風卻無異於痴人說夢。
遷都這種事對於崇禎來說是敢想不敢做,畢竟宗廟陵寢都在北京,一旦放棄北京將來如何面對列祖列宗,天下人的口水也能將崇禎淹死,手下大臣懼怕背鍋對於遷都一事都緘口不言,最優的解決辦法首先被排除。
那麼招安李自成恐怕就是明朝想要延續下去的唯一方法,這一點很好實現因為對於李自成來說招安是他最想得到的結果。
闖王目光短淺,從崇禎手裡名正言順的要個名分然後踏踏實實回西北做土地主可以說是李自成的終極目標,推翻明朝統治建立不世之功這種事即便是李自成已經兵臨京城恐怕也沒敢多想。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然後開始揮軍東進,一路上李自成和崇禎的談判就沒有間斷過,李自成想在西北稱王,希望得到明朝的正式冊封,提出的交換條件是“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
眾所周知滿清入關時,八旗兵總數不過十萬之眾,而明朝僅駐守武昌的左良玉就號稱百萬,李自成也號稱百萬大軍,雖然都有不少水分,但是對比滿清卻有著極大的優勢,如果雙方沒有內耗,滿清想要入關難於上青天。
可以肯定的是崇禎皇帝如果招安了李自成,明朝起碼還能再折騰個幾十年,卻無法重新崛起,大明王朝這條破船已經從根都爛了。
回覆列表
明未,大明王朝已經處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中,明亡於內因和外因。內部,自然災難頻繁,統治階級苛捐雜稅,貪官汙吏遍地,老百姓飢寒交迫,掙扎在死亡線上,為了活命,必須造反,一人號召,萬人呼應,老百姓斬木為兵,人多勢眾,即使烏合之眾,官兵也難以阻擋。更加上官兵也無稂晌,誰肯賣命?外部,後金勢力強大,虎視眈眈,攻城掠地,幾次入關,甚止打到北京城下,皇帝昏聵,殺了袁祟煥,無人可用。國庫空虛,王公大臣,貪官汙吏,對危急的國家社稷,一毛不拔,即使崇禎皇帝再英明,再勤奮,再儉節,於國是無補!全國饑民遍地,盜賊四起,關外,後金磨拳擦掌,隨時入關,再加上漢奸引路,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終於崩潰。更可氣的是,面對滿清的咄咄兵鋒及蹂躪,南明幾個小王朝,勾心鬥角,爭權奪力,互相內訌。一幫文武大臣,為了自個榮華富貴,蓄辮異服,紛紛投降滿清。特別士大夫階層,主動與滿清合作,參加滿清科考,當了奴才。雖有幾個忠臣烈士,與滿清抗爭,但獨木難支,熱血灑盡,終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