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夫的歷史觀
-
2 # 歷史老師董小欣
古人求職是否需要寫簡歷,這個問題很新穎,但是答案卻很單一。中國古代自西周以來,最好並且最有地位的職業應該就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政府官員。但歷朝歷代選官用官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有時候根本輪不到當事者寫簡歷。
西周至秦帝國建立之前,選官用官基本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襲,你父親是什麼職位,你只要是你父親的嫡長子(正室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你就可以繼承父親的職位。除了官員之外,其他所有的職業在當時基本都是以世襲為主,所以對大多數而言還輪不到你自己選職業,當然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些特例,但這裡我們主要以大多數人為討論物件,所以在當時如果有簡歷的話,簡歷上最具競爭力的內容就是有一個好的身家。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到秦朝建立後,政府的選官用官主要以軍功爵製為主,舉薦等其他方面為輔。所以當時,你只要有碩大的軍功,是可以透過軍功來改變命運的,所以假如當時有簡歷,衡量一個人是否可堪當大任,基本就是看你簡歷上的軍功了。
漢朝時期,選官用官基本採用自下而上的察舉制和自上而下的徵辟制,察舉制就是要求當時郡縣長官每年都要向中央推舉一名“孝”,一名“廉”進體制內做官,所以在察舉制的影響下,刨除外界因素(跟郡縣長官私人關係好)之外,你的簡歷最好的內容就是你的品質,也就是你是否“孝”,是否“廉”。
魏晉南北朝時期,採用九品中正制,這個九品中正制呢就是由世家大族擔任品評官來評定人才優劣,之後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推薦做官,但由於世家大族相互推薦並且嚴格把控著品評官的職位,所以當時你不是出生貴族基本和仕途無緣,所以當時簡歷的核心內容也是出身。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並且開創了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而隋煬帝進一步將其完善建立了科舉制,自隋至清,你的簡歷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才華”
了。
中國古代行業具體分類等級排名為士農工商,士也就是我們剛剛上面所講的,除了士之外,其他三個行業用人除自家人之外,大多都是用的貧困的失去土地的人們,而且當時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所以在中國古代其他行業如果有簡歷的話可能最重要的內容就應該是你原有的從業經驗和身體是否健康了!
-
3 # 揚生解史
古代的時候人們是如何求職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最強求職者是如何應聘成功的。
沒錯,他就是姜子牙,傳說姜子牙70歲時垂釣於渭水之濱,他釣魚與別人不同,別人釣魚是用彎鉤,而姜子牙釣魚則是用直鉤,人們很好奇,就問他為什麼要用直鉤釣魚,並說:“像你這樣釣魚,就算有魚兒上鉤也會遊走的啊!”姜子牙微微一笑:“願者上釣!”眾人皆不解。
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事傳到西伯侯姬昌
的耳裡,此時姬昌正在招賢納士,於是驅車到渭水之濱見姜子牙,雙方交談後姬昌發現姜子牙知曉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深諳治國安邦之道,大喜過望,拜姜子牙為太師。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實力。
春秋戰國時期英雄輩出,那時候人們求職方式主要是自薦,我們最熟悉的應是“毛遂自薦”的故事: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破趙括統帥的趙軍。秦軍主帥白起,坑殺趙軍降兵後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國勢如壘卵。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楚王並沒有想出兵替趙國解圍的想法,平原君到了楚國,與楚王從早晨談到中午,楚王顧東西而言他,當然不會有結果。毛遂於是對楚王說:“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怒道:“下去!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前幾步。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勢不利,願意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
戰國最著名的求職者當屬蘇秦。蘇秦師從於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但終不得志,後鑽研《周書陰符》,分析天下大勢,決定向各國推薦合縱連橫的想法。
蘇秦向西行至秦國。遊說秦惠王要出兵兼併六國,統一中國,而秦惠王就可稱帝而治了。但秦惠王認為兼併六國的時機尚不成熟,加上秦國剛處死商鞅,討厭說客,故未理會蘇秦的建議。
燕文公二十八年(前334年),蘇秦來到燕國,一開始燕文侯避而不見,蘇秦不氣餒,等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得到燕文侯的召見。蘇秦遊說燕文侯,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唇亡齒寒之勢,並指出燕國存在戰略上的錯誤:擔心遠在千里之外的秦國,但卻不對相鄰的趙國做任何防備;最後建議燕文侯合縱趙國,結為聯盟。
燕文侯認為蘇秦說得很有道理,對蘇秦說“如果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於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讓他前去遊說趙國。
就這樣,蘇秦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遊說韓、魏、齊、楚、燕、趙六國聯合起來,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
蘇秦遊說完各個諸侯後,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致。蘇秦被任命為從約長(合縱聯盟的聯盟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這就是六國封相的故事。
秦未,韓信自薦投靠項梁,項梁死後歸屬項羽,但終不得重用,後來投靠劉邦,一開始也不得重用,我得蕭何舉薦,才得以重用,可見熟人舉薦的重要性!
從唐朝開始,朝廷用人(戰亂時期除外)是透過科舉制度來挑選人才的,這也是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透過科舉考試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科舉制度和我們現在的高考類似,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以上,就是古代人找工作的套數,要有好工作,最好是透過科舉制度,當然,如果你能力超群,可透過自薦!
-
4 # 麇子文史
古代社會屬於農業社會,不像現代社會360行,行行出狀元,他們可選擇的餘地不多。古人又將人的社會層次分士農工商幾種,士就是仕途,古代講究學而優則仕,一般家境殷實都會讓自己的孩子選擇讀書,走科舉這條路。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的這首詩後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是寫士子們中狀元的情形,在獲得功名後,他們就不需要為工作發愁,自然就不會寫簡歷求職,因為功名就是最好的簡歷。
讀書人需不需要寫簡歷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的這首詩後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是寫士子們中狀元的情形,在獲得功名後,他們就不需要為工作發愁,自然就不會寫簡歷求職,因為功名就是最好的簡歷。古人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讀書人的地位有多高,即使讀過書沒有考取功名的人也會比普通人高半截 ,如宋代的柳永考了四次都沒中,就靠替別人填詞為生,像寫《聊齋》的蒲松齡考中進士以後,就沒能在科舉上更進一步,直道70歲才遵循慣例授予貢生。古代只要是個讀書人就是自己的簡歷,就不會被餓死,所以不用特別寫簡歷。
農工商人需要不需要簡歷士農工商幾種社會重要分子,士上面已經說了,咱們看農工商他們求職時需不需要寫簡歷求職,農就是農民,在農業社會里農民就是整個社會的支柱, 土地就是根本,他們也不會四處流浪,饑荒戰亂除外,只要有一塊土地他們都能耕種勞作生產,因此,會土地生產就是農民的簡歷。而古代社會工業化程度低,工業生產不需要太高的技能,只要有力氣就可以,跟著師傅學徒即可。所以古代工業不用簡歷。商人作為經濟的重要推手,古代商人的地位確很低,即使是農民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情願出來經商,覺得經商是件丟人的事,即使這樣古代商人也是,招信的過的人的子弟,十幾歲從學徒開始,觀察孩子的心信品德,慢慢的獨當一面。因此,他們也不需要簡歷。
古代需要簡歷的是那些人古代社會那不滿足於現狀,想要改變現狀的人才會求職。比如戰國的毛遂,他本是平原君門下一個不知名的食客,為了讓自己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才自薦自己跟隨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國,用自己的才能讓楚國出兵,最終自己也從一個不知名的食客,變成平原君的座上賓。
再者如李白,本身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他不想經由進士這類科舉途徑入仕途,就廣泛的投贈詩文,以表現才能,培養聲名,企圖引起某些官員的重視而入仕,再三努力未果的情況下,他就去拜訪荊州刺史韓朝宗,寫了一篇《與韓荊州書》,相當於求職的簡歷,所以古代社會如無須特別要求是不需要簡歷的。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古人的職業有很嚴格的劃分。不存在求職一說,更不用說寫簡歷了。封建社會傳承下來的四大職業,士農工商。基本上是出身決定你的階層,想要跳出本來的生活圈子,只有倆條路可走:
1,科舉考試,十年寒窗苦讀也一定能換來科舉入仕,錄取率絕對比今天的清華北大還底。
2,舉薦,這個相對容易一點,但是對於出身底層的人來說基本不可能。求職的機會都沒有,還談何寫簡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