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絡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華人的古老傳統。
二、秦漢皇帝沐浴異聞
秦國嬴政統一中國,開創了中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自稱始皇帝。當時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秦始皇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在驪山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浴室驪山溫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載,相傳秦始皇有一天來到驪山洗浴,見到一位美女在那蒼翠清幽的泉邊亭亭玉立,美貌異常,便頓生淫心,不顧禮節,上前去調戲。美女被激怒了,張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擊,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瘡,流血淌濃,疼痛難熬。秦始皇這才知道這是一位神女,嚇得驚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饒,祈求寬恕。神女用溫泉水給他洗滌,治癒了病瘡。所以驪山溫泉又名“神女湯”這個傳說頗有意思,神女懲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他知過謝罪後,又用溫泉洗愈了他的病瘡。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吞腫去毒”的醫療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記》雲:“後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們就認識到驪山溫泉的這一功能,紛紛來溫泉洗浴療疾。這個傳說也說明秦始皇十分喜歡沐浴這一事實。
秦代傳聞於後世最著名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入宮中,而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透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又許多沐浴設施,專供嬪妃洗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迴圈排出汙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捨,汩汩流淌。阿房宮中的沐浴設施可謂奇巧,杜牧的描述雖不免有文學的虛詞誇飾,但自立行間仍有真實的歷史遺影,可以視為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武帝曾經常臨河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淨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載橋下的水中有個女人載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后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淨,長乳女人就會出現。”所謂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很顯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淨,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淨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淨身了。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註雲:“《通鑑》胡注: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河體膚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遠古時代的女孩兒們,要有“隨地取材”的絕技才能過活。穴居時代的女性,有時直接用海里的海綿,有時用草之類的東西作成衛生棉使用。古埃及人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而希臘人用麻布包在木頭上,當作衛生棉條。
沒有衛生棉可以買的過去,女生們用自家乾淨的碎棉布作成棉墊,用過之後再洗乾淨,重複使用。
以中國為例,中國婦女用一條長長的白色布巾,在月經來潮時放在身下吸收血液,更換後以清水加明礬清洗。這樣既麻煩又不衛生,難怪以前的女人都不太出遠門!古代人對於女人來月經基本上都認為是汙穢所集,所以家裡人都必須遠遠避開以免遭汙穢之物.這樣以來女人通常呆在房中不再外出,房中放一馬桶和清潔之物,通常為乾草、荷葉、材梗、紙、布、絲綢等根據不同朝代和家裡經濟情況而定
聽老人家說,古代人來月經是這樣處理的:
取乾淨的布縫成一個長袋子(就像沒有衛生巾前媽媽輩用的叫月經帶的東東),然後,大姨媽來時,在袋子裡裝上乾淨的草木灰,髒了之後,把灰倒掉,把袋子洗一洗曬乾,迴圈使用,非常環保! 而且灰是消毒的,所以古代人比較少婦科病。
皂角洗頭,這時一種植物,樹木,長的非常高大,上面結的一種子,摘下來,研磨砸碎,碾壓成粉末狀,用來洗頭。
女人,來大姨媽,自己用棉布,用針線縫合成的,舒適。
史料記載: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絡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華人的古老傳統。
二、秦漢皇帝沐浴異聞
秦國嬴政統一中國,開創了中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自稱始皇帝。當時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秦始皇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在驪山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浴室驪山溫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載,相傳秦始皇有一天來到驪山洗浴,見到一位美女在那蒼翠清幽的泉邊亭亭玉立,美貌異常,便頓生淫心,不顧禮節,上前去調戲。美女被激怒了,張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擊,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瘡,流血淌濃,疼痛難熬。秦始皇這才知道這是一位神女,嚇得驚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饒,祈求寬恕。神女用溫泉水給他洗滌,治癒了病瘡。所以驪山溫泉又名“神女湯”這個傳說頗有意思,神女懲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他知過謝罪後,又用溫泉洗愈了他的病瘡。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吞腫去毒”的醫療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記》雲:“後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們就認識到驪山溫泉的這一功能,紛紛來溫泉洗浴療疾。這個傳說也說明秦始皇十分喜歡沐浴這一事實。
秦代傳聞於後世最著名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入宮中,而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透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又許多沐浴設施,專供嬪妃洗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迴圈排出汙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捨,汩汩流淌。阿房宮中的沐浴設施可謂奇巧,杜牧的描述雖不免有文學的虛詞誇飾,但自立行間仍有真實的歷史遺影,可以視為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武帝曾經常臨河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淨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載橋下的水中有個女人載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后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淨,長乳女人就會出現。”所謂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很顯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淨,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淨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淨身了。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註雲:“《通鑑》胡注: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河體膚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遠古時代的女孩兒們,要有“隨地取材”的絕技才能過活。穴居時代的女性,有時直接用海里的海綿,有時用草之類的東西作成衛生棉使用。古埃及人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而希臘人用麻布包在木頭上,當作衛生棉條。
沒有衛生棉可以買的過去,女生們用自家乾淨的碎棉布作成棉墊,用過之後再洗乾淨,重複使用。
以中國為例,中國婦女用一條長長的白色布巾,在月經來潮時放在身下吸收血液,更換後以清水加明礬清洗。這樣既麻煩又不衛生,難怪以前的女人都不太出遠門!古代人對於女人來月經基本上都認為是汙穢所集,所以家裡人都必須遠遠避開以免遭汙穢之物.這樣以來女人通常呆在房中不再外出,房中放一馬桶和清潔之物,通常為乾草、荷葉、材梗、紙、布、絲綢等根據不同朝代和家裡經濟情況而定
聽老人家說,古代人來月經是這樣處理的:
取乾淨的布縫成一個長袋子(就像沒有衛生巾前媽媽輩用的叫月經帶的東東),然後,大姨媽來時,在袋子裡裝上乾淨的草木灰,髒了之後,把灰倒掉,把袋子洗一洗曬乾,迴圈使用,非常環保! 而且灰是消毒的,所以古代人比較少婦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