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峰7904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便了很多很多,但是恰恰是這種便利,使得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像小時候那種過年的淳樸民風,大集體生活已經遙不可及,老人們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腳步,新生代接受不了老一輩人對過年的各種條條框框,使得過年的氣氛已經大大不如從前。

  • 2 # 湛零翼然

    我以我親身經歷分析有這麼幾條。1、舊村新建導致人們從平房搬到了樓房,但是隨之帶來的是在過年時走街串巷,訪親拜友數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樓層問題或者記不得住在哪個單元樓層了。2、因近幾年的環保問題導致了煙花爆竹燃放問題,過年嘛不放個炮哪還有個年味兒啊?3、現在的人們利慾薰心的太嚴重,過年不著急走親訪友,一定要先去領導那兒拜年,往往走一趟下來身心俱疲,要麼就是喝的飄飄忽忽的,哪還會走親訪友,走動少了自然就沒有什麼氛圍了,我覺得這是過年氛圍最大的一個節點。以上就是我認為的年味兒越來越淡的原因,也可以把你瞭解到的分享給我,謝謝。

  • 3 # 綠色食尚

    小時候家家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孩子有新衣服,有壓歲錢,有好吃的,還可以放炮了。大人們可以放下手中的活計好好的休息娛樂犒勞犒勞自己了。當這些期盼終於在這個節日變成現實了,當我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訴求被實現後怎麼能不高興。當人們都有著這種發自內心的幸福感之後那整個節日的氣氛就會變得歡樂愉快很多,年味自然足。

    反過來,到了現在,孩子們再也不為新衣服,壓歲錢,好吃的所吸引了因為這些日常一樣可以有。大人們再也不用每日為了一家人的口食奔勞了,每個週末都可以在家休息或者出門旅行了,人們甚至開始厭惡過年帶來的油膩,飲酒,人情世故。

    所以不是年味不足了。而是年味並不珍惜了,我們以前過年才能達成的願望已經日常觸手可得了。所以我認為。年味是人心,是期盼是知足,是你嘴角那抹不自覺的微笑。最後說,好想回到過去!!

  • 4 # 寶慶資訊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弄清楚什麼是年味?過年是我們的傳統佳節,傳統佳節根據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傳統形式,這些傳統形式的流傳和繼承及弘揚構成年味的組成元素,最基本的有:壓歲錢、拜年、走親訪友、給長者獻紅包禮等等,其實,這些基本元素都還在傳承,只是注入了新的科學技術的元素:壓歲錢以微信紅包的形式;拜年也以微信的方式(普通朋友之間),直系親屬還是當面拜年,現在千里之外也要回家不就是明證;從前的人們缺衣少吃,靠過年時吃頓飽飯,穿身新衣,所以對過年的嚮往度高,那種高希望值下過年,在內心處感覺到年味更濃。所以,小編認為:年味濃不濃不在於形式,更在於內容。

  • 5 # 畫魚的畫家丁長榮

    年味,是一個含義深刻的名詞,仔細品味,年味是物質的需求,精神的滿足,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過年。它透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願望、情感、理想與追求。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華人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們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的至寶。 我覺得,我理解的年味沒有淡下去而且內涵得到了提升額度,人們對過年從單純的物質滿足到精神追求,快樂依然很多。

    今天的過年,吃好飯穿新衣放鞭炮已不再是重點,但是多數人家還是會準備很多好吃的過年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做一些當地的平時不做不吃傳統美食給自己買身新衣,這是其一。

    其二,很多人再忙也要回家看看父母,給父母,親戚長輩買禮物,送傳統的節日禮物,所以今天的過年才會高速公路才會車流湧動,或許平時對父母有點疏於照顧,但是過年的一聲問候讓父母所有的思念都得到了滿足,就連菜場賣菜的都會說,一年一次,家裡好多老人等著,過年菜再貴也得回家。

    其三,很多的傳統節日氛圍我們今天才看到,三十年前,我們連基本的物質滿足都達不到,很多人為了過年讓家裡有一點過年氛圍,能吃到一口美食,絞盡腦汁,根本顧不上精神層面的需求,這幾年,國家提倡我們的節日,推出許多文化專案,包括過年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傳承,我們才知道那麼多,這個其實是年味的又一次推廣,傳統節日的光大。

    其四,隨著科技社會的發展,今天的年味內涵在擴充套件,傳統節日坐上了科技發展的快車,微信微博等各種自媒體上的年味越來越重,人們的眼光走向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中國的年文化,除了各國的唐人街過大年有了更多的外國面孔,甚至世界政要紛紛穿上唐裝,用漢語向中國表示節日問候,這其實是中國文化的實力展示。

    年味其實沒淡,我們依然在快樂過年!

  • 6 # 陽光書法工程藝術FXM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傳統文化節日,打年糕,寫春聯,祭祖,親友互動,打年貨,辦臘魚臘肉,放煙花爆竹,拜年,互動,聚會,,,等等構成春節元素,但現實中,打年糕弄成機械的,春聯千篇一律一個意思(發財)又是印刷體(更者和門不對稱),,,,等等問題,還有很多攀比成風,,,這些都需改正。

  • 7 # dragon-龍

    人對於變化很敏感,我們過去認為年味只是一些簡單的物質形式,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和習俗等。更重要的是,文化價值的傳遞以及傳承。形式變,文化價值不變。

    年味

    作家馮驥才

    短選:

    “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 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 春節風俗活動: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和習俗等。

    1.拜年

    2.貼春聯

    3.掛年畫

    4.貼窗花

    5.發爆竹煙花

    6.守歲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

    7.發紅包

    當然,發紅包才是孩子感覺最濃厚的年味。一年之中,對於小孩子來說,最最最重要的年味。

    現在更多的是:

    很多時候,大家以為年味變淡了,只是感官的感知到物質形式在改變了,只是簡單形式在改變,不變的是傳遞一致的文化價值,變的只是傳遞的形式。

    1.過去我們的拜年,更多的是直接去親戚朋友家裡的,面對面的拜年。但是,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的拜年的形式在發生變化了,現在開始出現微信拜年。

    2.像貼春聯,我們這個還是照舊的,不過在傳承,過去更多的是父母那代人在貼,當時,我們更多的是在看,很多時候都是喜悅。現在輪到我們了,文化需要傳遞以及傳承。形式可變,文化不變。

    3.守歲

    4.發紅包

    還有就是我們現在,不在是大人發紅包了,我們現在開始小孩也可以發一些小紅包。圖的是喜悅。這個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

  • 8 # 鴻運良好

    年味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有幾百年歷史。亂也好平也罷每次過年老百姓都會準備年貨,慶祝一番。年味我以為就是熱鬧氣氛,人多在一起高興歡慶過節的日子。

    現在過年沒有了人多的氣氛,都是玩手機玩微信。人都懶得動了,有的人要是沒有小孩子連鞭炮也懶得放。這就是缺少了年味。像城裡人都是在自己家裡待著,有的對門都不知道是誰,過年就是圖個人多熱鬧。人少了如一個人還有啥意思,要不常說歡樂同慶,有人說進步了,進步就是各掃門前雪嗎?就是都在家裡待著或自家出去旅遊。

    在農村年輕人都在家玩電腦上網,也很少出門,要不就是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或走親戚。像過去在大街上到處跑玩,放鞭炮,玩遊戲,捉迷藏,好不熱鬧,到了晚上都拿著自制的燈帶著小孩在大街上說說話嘮嘮家常,誰家有點事都互相幫忙,相互瞭解增進感情更顯鄰里之間和諧氣氛。可現在呢,一個村的好多年輕人不認識老人,老人不知道年輕人是誰家的。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一村不認一村人。在外面打起來了,過後也說一個村的而且住的還沒多遠哎……這事鬧的。我個人認為這就是缺少了年味。說的不好!望大家指正。謝邀!

  • 9 # 炭烤嗚嗚

    我的看法是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吃一些平時難得吃到的東西,幹一些有象徵意義的事,我認為團圓是十分重要的,父母的子女在外工作的,一年到頭不常回家的,在過年是回來便是很重要的,父母也會很開心,高興。父母一高興,自己也會很開心。也可以其樂融融的過年了

  • 10 # ning靜的風

    “年味”是屬於華人的情結。同一時代下,構成年味的元素有很多,比如年夜飯、團聚、發紅包、拜年、看春晚等,各地也都還有不同的年味元素;隨著年代的更替,構成年味的元素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手機簡訊出來後,拜年從打電話轉為發簡訊;微信廣泛應用後,開始發微信資訊、微信影片;連看春晚也從面對著電視機變為邊看邊搶紅包、邊刷朋友圈、邊發朋友圈了。

    “年味”又是華人的群體記憶。年味元素的凝聚也讓家庭、社會、國家的幸福感在過年時集中爆棚,不僅如此,過去一年,過去幾年、過去十幾年、甚至過去幾十年的能留在腦海中的年味記憶都在這一時刻被喚醒,並得以回味,“酒是陳的香”,經歲月交迭沉澱下來的都是美好的、幸福的記憶,對“年味過去時”的留戀有時的確超越了“年味進行時”的品味。

    當然,也可能由於一些“非年味元素”的出現與疊加,讓人們體驗到的“年味現在時”真的不如“年味過去時”。比如,親人間的“社會距離”導致的“親情距離”,往往讓親人見面難以感受到曾經的親情,進而在心底裡高呼,聚了還不如不聚;“功利化拜年”造成人們對“人間真情”的嚮往,更加留戀曾經的同事間、同學間、街房間、朋友間的真摯情感;快節奏的現實工作需求也可能使得過年成為一種“不得不”履行的生活儀式,夾雜在車馬勞頓與年俗麻煩的縫隙中,自然衝散了“年味進行時”的濃濃幸福體驗。

    充分享有當下的年味,像一個孩子一樣,和親人敞開心扉,一起快樂地玩,幸福地笑,有了這些構成年味的情感元素,年味就永不會褪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元1192年是什麼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