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明如昔

    我們先理清對應這幾個朝代的農民起義。

    唐:黃巢起義。雖然起義被撲殺了,但直接造成了地方軍閥權力更大,新興軍閥更多。典型如朱溫,李克用還有李茂貞。事實證明:黃巢起義撲滅之後數年正是利用黃巢起義坐大的朱溫滅的唐朝。

    元:紅巾起義。同時展露頭角的也是三位: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原因是內部腐朽加上尖銳的民族矛盾,數年滅亡很正常。

    明:最大的兩股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明末天災頻繁,又爆發瘟疫,且關外清軍殲滅了明朝大部有生力量,李自成入主北京有其偶然因素和運氣成分。

    清:太平天國,這個就更容易解釋:當時清政府聯合帝國主義勢力剿滅的,而且洪秀全攻下南京內部就腐化了,幾大勢力內訌,楊秀清和石達開等。而且清政府底線沒有,能保住政府和權勢,任何侵害主權的行為都是小事。典型如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但是太平天國也間接導致了地方武裝擴大,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為清政府滅亡留下伏筆。

  • 2 # 收取關山十六州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古代中國進入封建社會階段。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就給地主玩土地兼併提供了機會。一般而言,王朝初建之時,為了確保賦役徵收,朝廷都會採取抑制兼併政策,防止自耕農大量破產。到了王朝中後期,隨著朝政腐敗、貪汙橫行,兼併之風盛行,農民大量破產,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在此背景下,農民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走上抗爭之路,即是常說的“農民起義”或“民變”。當大規模的“民變”開始後,封建王朝也就進入滅亡倒計時,幾乎無再翻盤之可能。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宗,唐朝滅亡,相距19年。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1368年,徐達、常遇春北伐大獲全勝,元朝滅亡,相距17年。

    公元1629年,李自成率眾起義,1644年,崇禎在煤山歪脖子樹上吊自殺,明朝滅亡,相距15年。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號召拜上帝教會眾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最成熟的農民革命運動,1912年,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接受共和制,結束了大清歷史,也結束了封建專制之歷史,期間相隔61年。

    這就有意思了,大規模“民變”出現後,唐朝、元朝、明朝等都熬不過20年,為何清朝卻能延續國祚61年,且還曾出現短暫的“同光中興”之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漢族地主勢力強勢崛起,給清朝注入新鮮血液,延續其壽命

    1851年1月,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與大清進行了14年戰鬥,起義軍縱橫全國十餘省,攻略500餘座城市,消滅大批滿蒙貴族精英,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基礎。按理說,清朝在此次“民變”後會很快衰落、滅亡,事實則並非如此,大清不但沒有快速滅亡,反而延續半個世紀國祚,還出現過“同治中興”之局面。這是為何呢?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後,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漢族地主這支沉睡200年之勢力強勢崛起,他們平叛各路起義軍、開展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堂、組建近代化海軍,給大清帝國注入了新鮮血液,延續了壽命。尤其是洋務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意義非同一般。

    其二、清政府與列強勾結,藉助其力量延續國祚,維持表面統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勾結西方列強,藉助其力量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併成功將其撲滅,此種藉助外力來鎮壓國內“民變”之事,唐朝、元朝、明朝都沒做過,當然也沒有此種條件。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對日本割地求和、賠償白銀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1901年,清朝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按理說,如此鉅額賠款勢必會加重人民負擔,各種苛捐雜稅也會落到人民身上,從而激化社會矛盾,釀成更大“民變”。確實,鉅額賠款的確加劇了人民負擔,但清朝透過對外借款方式償還賠款,沒有在短時間內將負擔全部壓到人民身上,人民反抗自然就不會很激烈。可以說,清朝藉助了外國力量,維持了統治。

    其三、中外民族矛盾尖銳,人民轉移鬥爭物件,清朝可以藉機續命

    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深,中外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雙方矛盾十分尖銳。在此種背景下,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漢族精英雖說手握重兵,且對大清萬分不滿,但考慮到西方列強隨時之進犯,也不敢取代清王朝,以免列強乘著中國內戰趁虛而入,進而導致華夏大地分裂。在底層也是如此,大多數群眾認為生活之苦難是帝國主義造成的,因為他們有特權,所以任意欺負華人,因此他們將打擊物件從清王朝轉到帝國主義。例如,清末風靡一時的“義和團”運動,雖說其盲目排外之做法不可取,其“扶清滅洋”之口號也帶有侷限性,但它至少表明了中外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銳,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是人民的呼聲。

    綜上所述,大規模“民變”出現後,唐朝、元朝、明朝都熬不過20年,而清朝卻可以延續61年,且出現“同光中興”之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外民族矛盾尖銳之大背景下,沉睡200年之漢族地主勢力強勢崛起,給大清王朝注入新鮮血液,從而延續國祚。可惜,大清還是抓不住這歷史機遇,沒能從根本上進行變革,實現真正富強,最終被漢族地主拋棄,走向滅亡。

  • 3 # 西山講歷史

    在歷史上,任何王朝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後,王朝都會迅速瓦解,獨獨清朝出現太平天國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後,還堅持了61年,主要的原因是一個英華人幫清朝續了命。這個英華人叫赫德,他幫助清朝建立了高效廉潔的海關體系,每年的海關收入讓清王朝即使丟失了東南財稅之地後,依然有足夠的財力運轉政府和組織軍隊去鎮壓農民起義。

    一般王朝的滅亡首先是財政上的崩潰,這和經營企業是相似的,企業破產首先是現金流斷裂。中國古代一直是一個農耕國家,農業稅的收入是歷代王朝財政收入的大頭,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後,恰恰破壞了王朝的收入基礎。

    出現農民起義後,農民們不但不再給朝廷繳稅,還要朝廷花費大量錢財組織軍隊去鎮壓。朝廷失去了收入,還要大量的花錢,所以財政很快就崩潰了。朝廷沒有錢,地方上就會自謀生路,連鎖反應下王朝就會很快崩潰,唐朝、元朝。明朝都是這樣滅亡的。

    可是時間到了清朝這裡出現了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清朝被列強打敗以後,為了自己進出口方便,就派給清王朝一個英華人來管理清朝的海關。因為當時列強和清朝的總理衙門打交道時,煩透了那些八旗子弟的做派,找個專業人士對接自己的進出口,對大家都有利。

    赫德是個非常有職業精神的人,雖然是英華人,但是他盡心竭力為大清王朝服務,為大清建立了一個高效連線的海關體系,很多次為了維護清朝的利益還和英國大使起了衝突。1861年,清王朝海關稅收為496萬兩,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關稅收達到2000萬兩,佔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關稅成了清廷最穩定、最可靠的財源。

    清朝後期,正是有了海關的穩定收益,戰敗的賠款和鎮壓農民起義的花費就都有了來源。中央王朝只要有錢,就可以繼續組織資源和兵力,讓地方不至於離心離德,所以清朝末年即使爆發了太平天國那樣規模的農民起義,還是硬堅持了61年才滅亡,當然這個滅亡還是清朝皇帝主動退位導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415賽季,勇士隊並沒有引入大牌,為何變成頂級強隊甚至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