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州華章MBA
-
2 # 山西MBA
MBA院校,分在職讀,與全日制讀,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全日制或者在職。
MBA報考,每個月都有不同的重點工作要做,比如,提前面試,筆試準備,院校選擇等等。
另外,要根據自己所在的行業,和將來要深耕的行業,結合學校所在的行業優勢,來選擇學校。
最後,不管你選擇哪裡的學校,透過筆試考試是硬道理!
-
3 # 達令教育
MBA報考的硬性條件是大專畢業五年,本科畢業三年,碩士及以上畢業兩年。各個MBA專案根據情況不同,會有相應的要求提升。有的會要求本科三年以上,有的只要統招的本科之類。
選擇院校按照以下幾個原則:
1.工商管理學科評分越高的越好。(A+,A,B+, B依次下去)
2.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質量越好。
3.適合自己(地域上適合、全日制、非全日制、專案內容等)
下圖是是教育部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八個專業進行的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其中包含商學院的三個專業,可以參考一下
A+:前2%(或前2名)
A:2%~7%為(不含2%,下同)
A-:7%~15%
B+:15%~25%
B:25%~35%
B-:35%~45%
C+:45%~55%
C:55%~65%
C-:65%~75%
不同學校的專案特色也不一樣,招生要求也會有差別,好的學校要求會高一些,競爭力也會比較大一點,讀mba不容易,讀研的機會成本也很高,一定要選一個能夠實現個人抱負的大學,這樣備考才會有動力,讀研也有激情。理想的目標院校應該是建立在個人能力與個人抱負的交叉點上。所以建議對於mba考研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確保有能力考上,不能說百分百把握吧,起碼百分之九十多的把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結合預報學校、城市的客觀現實冷靜剖析,全方位考慮,爭取做出最理想、最佳的選擇。
選擇mba院校前你需要了解:
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關係著考生就讀期間接觸到的平臺、視界還有將來的就業和發展。到自己心儀的就業區域去讀研是最好不過的選擇。學生可利用讀研的時間,多結交朋友,為自己踏上社會搭建人脈關係網,同時熟悉這個城市,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報考目標的競爭及錄取原則
為了確保被報考的學校錄取,考生需要對報考目標做到非常的瞭解,包括學術氛圍、導師質量、歷年分數、歷年的報錄比、招生人數,等等。同時要了解報考的院校是否有特殊的錄取原則,包括考試科目、命題範圍等。
選擇有價值的院校
首先,在選定mba考研目標時,除了要確保能被錄取,還要讓研究生讀得有價值,不要隨便找一個學校湊活,最後學出來一點幫助也沒有。有價值體現為經過兩三年的學習,能夠從進修過程中得到收穫。這個收穫一方面表現為知識上的收穫,另外一方面是透過這個學歷為你將來的就業增加一些附加值。
多角度考慮選擇目標院校
報考學校要了解學校的概況,師資力量、學術氛圍、歷年的分數、歷年的錄取比例,報名人數等,參考自己能否考上,值不值得自己報考,畢竟mba學費普遍較高。一個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氛圍往往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氣質和發展。就像清華被譽為理工的天地,而北大是文綜的聖殿一樣,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質,個人的文化素養。同時學校的圖書資源,研究資源,導師資源等也同樣重要。導師的選擇也很重要,找對導師求學才更省力。導師的重要性不在於學術本身,而在於他能為考生的學術之路提供大量的幫助。
-
4 # 一棵小菜
首先,你可以去看一下為什麼報考MBA會成為一種趨勢,我們國家設立MBA商學院是想培養一批什麼樣的人,他設立這樣的考試機制主要是在篩選什麼,你的條件哪些是優勢、哪些是劣勢。你一定要去做這樣一個分析。
其次看一下你自身的條件,你的經濟能力和你的“硬體(包括學習、你所在的單位和行業等)”決定你適合報考什麼層次的MBA。
比如,有一個數據,一流的商學院錄取的學生中有將近45%的人本科就是來自211,其他不代表就是普通高校了,而是來自海外或者一些高階創業者。所以如果你自身基礎比較弱,而且本科學歷也不是特別突出的話,可以退而求其次。
綜上,報考哪所學校,一定是根據自己去調研的結果以及你自身的實際能力(包括經濟能力、學歷、備考能力)等等去做出來的綜合判斷。
-
5 # MBA徐友裕老師
職業生涯遭遇瓶頸?想在職位晉升中更上一層?想要人脈圈層實現跨越式增級?選擇一個名校MBA/EMBA來提升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面對市場上鋪天蓋地的院校資訊,很多人又會陷入“到底該選哪一所院校”的迷茫。
說到底什麼樣的商學院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呢?建議你不妨先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考量:
1 從自身出發不論你選擇哪所院校,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自我。所以,在做出決策前,請務必先對自己的能力、背景、經濟狀況、生活現狀進行考量。
年齡
年齡首先體現在報考方面。有些院校的全日制專案比較傾向於年輕人;而有一些院校則更看重學生履歷,年齡較大、管理經驗更豐富的管理者會更有優勢。
除了現在的年齡,還應該考慮畢業時的年齡。因為只有在畢業時,學校帶來的影響才能更直接的體現出來。
機會成本
就讀商學院可能會帶來多少損失?畢業的時候能得到多少價值?
需要衡量的成本不僅包含學費、報名費、來回奔波成本、就讀地生活成本,還需要考慮就讀期間的工資收入,以及你在原公司或原行業失去的晉升、跳槽和創業的機會。
發展需求
結合所在的行業及自己的職位,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進行思考和規劃:是在本領域持續深耕還是考慮轉行?是追求職位晉升還是自主創業?是留在本地發展還是另擇他處?
與此同時,還要考慮行業與城市發展境況是否吻合,比如人工智慧、奢侈品行業自然更適合國際化的大都市,需要具備全球化的背景和國際視野。在考慮這些問題時目光要放長遠,不能囿於方寸之間,只看到眼前的世界,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戰略性思維。
2 考量學校在明確了自己的需求之後,就可以開始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院校了。
報考難度
在對商學院進行考量時,“能不能考上”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國內的優質商學院很多,但是他們的MBA/EMBA大都需要參加聯考,已經走出校門多年的職場人士會發現自己在報考時毫無競爭優勢。
這時候,一些國際知名院校的MBA/EMBA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這些商學院往往更看重學員的工作經歷和職業發展,對於已經積累了一定職場經驗或有創業經驗的學生來說,報考這類院校時會更具有競爭力。
證書含金量
證書的含金量往往與學院的聲譽息息相關,頂級院校的證書常常能成為一塊不錯的敲門磚。如果你的教育背景和從業履歷不夠突出的話,選擇一所名校來為自己加分絕對是不錯的選擇。
實際收穫
在商學院就讀,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能夠學到多少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有多少提升和進步。所以,你需要對未來能夠得到的收穫進行評估,考慮的方面包括課程、師資以及學校能夠提供的資源和支援。
核心課程
課程是否適合自己的發展,課程內容是否是自己目前欠缺或者未來需要的;授課教授是誰,他們在領域內是否有所建樹;學院的校友分佈如何,校友網路能否成為我的資源……考慮過這些問題之後,該選擇什麼樣的商學院應該就非常清晰了。
-
6 # MBA面試
建議你考你能考得上的最貴的MBA院校。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在十幾年前的時候,選擇了備考復旦MBA,當時和我一起租房子的,還有一些同學是準備考復旦的研究生。總的來說。我們之間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無論是線性代數、高數、還是英語水平(當時還要考線代和高數的)。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我以比較高的成績拿到了獎學金,並進入了復旦IMBA學習,所以我的人生取得了這第一次成功之後,我就不斷的正向迴圈,不斷努力。但是另外幾個學生,其中1,2個考上了復旦研究生,其他幾位,直到我畢業後,還在周邊準備考研。
所以,我想說,其實如果透過讀書這件事情來提升你的能力,來提高別人對你的認知,來獲得第一次成功,最簡單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是讀一個你以前看著都不敢進去的名校MBA。也就說,你要往上看,看到比自己的以前的教育高几檔的學校,瞄著這個學校的MBA,透過這個學校的MBA的錄取和學習的過程,獲得這次的成功。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而且已經在我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在3700多名學生身上,得到了驗證。
上MBA/EMBA是投資,不是消費。
從經濟學角度講,學習是投資,不是消費。它不是興趣愛好,不是體驗,更不是享受。投資講究的是回報,同學們在擇校和挑選MBA專案時,一定挑選自己能達到的回報最高的專案,而不是自己能夠輕鬆適應的專案。
對於很大一部分人,MBA學習的目的,最重要的回報不是學歷和知識。而是你在上學過程中拓展的視野,積累的信譽、人脈關係網和機會。這是最重要的。
回覆列表
MBA院校的選擇:
1、學歷:大專基本不符合名校的報名條件,除非有特別耀眼的工作履歷。
大專可以報普通院校,個別211.985也可以報。
2、學費:學制3年左右,費用5-40萬。名氣越大的費用相對越高。
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選擇。
3、上課地點:本地還是異地。上班時間能否配合。
MBA是在職人員上升過程中一個不錯的選擇。
學習過程中可以開闊思路,擴充套件圈子,益處多多。
取得學位後可以為升職加薪,跳槽換崗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