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時明月
-
2 # 歷史名將錄
曹魏代漢就是不流血的暴力,而且有一套講得過去的說辭。司馬代魏,不但是流血的暴力,而且沒有能解釋的理由。
曹魏代漢經過了兩代的經營。曹操在代漢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堅實的工作。一是實際上漢朝已經四分五裂,整個北方統一的江山,都是在曹操帶領下,重新打下來的。二是曹操自始至終對漢獻帝還算比較善待。他雖然殺過伏皇后與董貴人,但是並沒有殘殺漢朝皇室,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以示他和漢獻帝之間的親愛。他雖然把控著朝廷,不給漢獻帝權力。但實際上漢獻帝本身也沒有什麼能力,而且只有他曹操主持朝政,才能在亂世中有所作為。這一點,曹操並不虛偽,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直截了當把這個觀點說出來了。三是曹操在具備了絕對條件的情況下,依然並沒有代漢。
後來,當曹丕上臺以後,也不是用的武力,而是採用“禪讓”的方式,讓漢獻帝把皇位讓給他。雖然這種所謂的“禪讓”,屬於我們前面說過的“不流血的暴力”。但是,至少漢獻帝並沒有表現出反抗的樣子。而且這場“禪讓”的大戲也演得非常逼真,功夫做得非常足。之前出現了“黃龍出現”的天相,接著,漢獻帝三番五次表示要讓出皇位,而曹丕三番五次表示拒絕。後來實在推脫不掉的時候,同時從有利於國家發展的角度考慮,曹丕才“勉強”答應。
-
3 # 臨石觀海
曹魏是如何透過“借殼上市”的方式取代漢朝的?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東漢政權被曹操把控,而後由其子曹丕最終稱帝代漢,終結了綿延數百年的漢朝政權。
曹魏代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透過曹操曹丕及手下文武大臣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這樣走出來的,下面我們來看下曹魏代漢“借殼上市”實現的經過及歷程。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魏集團的得意之作,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政治口號,使曹魏發起的征伐戰爭都師出有名,而諸侯都無可奈何,誰讓皇帝在人家手上呢。
官渡之戰袁紹兵強馬壯,手下謀臣名將輩出,是曹魏統一北方的大患,但官渡一戰,由於袁紹的平庸無能對上曹操的雄才大略,使天下形勢一戰而發生鉅變,此戰之後,再無人單獨抗衡曹魏,曹操睥睨天下。
加官進爵曹操挾天子之後,在朝廷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的官職也是水漲船高,公元208年為丞相,212年獲“贊拜不名,如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次年,魏公,加九錫。216年封魏王。從曹操的履歷上可以看出他一步一個腳印的向權利的最中心挺進。而當所有人都以為他要更進一步的時候,他卻停手了,說要做周文王。那麼意思也顯而易見了,曹丕就是周武王。
水到渠成而曹丕在繼承了曹操的政治遺產後,手下親信大臣馬上聯名上書,要求漢獻帝禪讓帝位,而漢獻帝無奈接受,曹丕走完“三讓”的流程之後,欣然接受,完成“借殼上市”,自此漢朝滅亡。
總結:曹魏政權經過多年的謀劃,循序漸進,由曹操打基礎,曹丕摘桃子的手法,獲得了最高權力,而此後蜀漢劉備,東吳孫權相繼稱帝,三國也自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
4 # 小武書記官
所謂“借殼上市”,是一個金融術語,指一家母公司透過把資產注入一家市值較低的已上市公司(殼公司),得到該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資產得以上市。在上市之後,該殼公司通常會被改名。曹魏代漢就能夠看成一次成功的借殼上市。面對東漢這家已經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曹丕不斷買入公司股權,架空公司老總。當曹魏集團能夠順勢上位之後,東漢這家公司就可以關門歇業了。
經過黃巾起義的致命打擊,東漢這家百年老店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諸侯豪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一代梟雄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計,把漢獻帝把持在自己的手裡。作為大漢丞相,曹操掌握著東漢最高權力,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也想讓曹氏集團直接上市的,但是在當時大士族的反對下,曹操還是沒有踏出著最後一步。當時曹操自封魏王,將治所設立在鄴城,此時東漢的行政中心實際上是在鄴城,全國的軍政律令均出自鄴城,東漢的皇家威嚴down到了谷底。
此時的曹操已經加九錫。古代的“加九錫”是指皇權之下最高權力者的象徵,是權臣篡權奪位的必要準備的意思。前一位加九錫的權臣就是滅亡西漢的王莽。當曹操“勉強”接受皇帝“強加”的九錫之後,很多人都覺得這天下要姓曹了。但是曹操自己知道自己稱帝的條件不成熟,因為他無法完全控制自己手下那群大臣。
東漢光武帝以一方豪強起事,光復漢室,但是士族門閥也就是在東漢開始抬頭,開始與中央皇族開始角力。到了漢末,皇權日衰,像袁紹這樣計程車族門閥成為政治大佬。曹操出身寒門,被那些依靠出身獲取權力的名門望族所歧視。他們認為他們手中的權力不是你曹操給我的,更不是那個軟弱的皇室給我的,而是我們家族祖先留給我的,這是你們不能碰的!曹操若稱帝,他們的權力利益很有可能會被重組,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所以當曹操派自己的屬下試探大臣對自己稱帝的態度時,除了自己的鐵桿之外,甚至連荀彧都選擇了沉默。這種無言的反抗讓曹操頗為無奈。曹操於是決定當周文王,在其執政後期開始剪除那些不聽話的權臣,而將丞相府十三曹屬官提拔至中央重要位置,為自己的繼任者掃除稱帝的障礙。
經過曹操的瓦解、拉攏、打壓,北方的門閥士族已經臣服於曹氏。曹丕大力挖掘寒門子弟,提拔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等人。此時的漢獻帝已經看出了曹丕的野心,被人家奪走不如自己主動奉獻吧!漢獻帝幾次請求退位讓賢,但是曹丕堅決不受。華人就是好面子,別人一給就要,那樣吃相太難看了,怎麼也得禮讓幾次。此外曹丕感覺還需要給自己造勢,於是大力宣揚五德說。華人講究五行相生五行相剋。越是將歷代朝代變更看成是相生相剋的過程,黃帝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就是金德,周就是火德,秦朝就是水德。漢初續秦水德,漢正應土德,後漢復興應火德。既然漢朝是火德,水能克火,曹氏就是水德,這是上天讓曹魏代漢啊!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記得挺清楚,魏軍、蜀軍、吳軍的軍裝分別是黑、紅、綠,是不是分別對應魏蜀吳的水土火,這就不得而知了。
經過曹氏兩代人的努力,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陽公,善終。只是曹丕不知道45年之後,輔佐自己登基的頭號功臣司馬懿的孫子會將自己的子孫從這個位子上踢下來。
回覆列表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至此,曹魏正式取代了漢朝,我們來看看這之間發生的過程。
提出五德學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並用它來解釋王朝的興衰、更迭。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來自於民間流傳甚廣的陰陽五行說,所謂的“五行”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由於漢為火德,按照五德相生說,火生土,故代漢者必為土德。東漢末年,漢朝統治已經十分腐朽,無論是農民起義,抑或是諸侯中的野心家,都打出土德的招牌。 到了三國鼎立的時候,魏文帝曹丕的年號是“黃初”,東吳孫權的年號是“黃龍”,都表示自己是土德,可以代漢稱帝。唯獨蜀漢先主劉備的年號為“章武”,表明劉備繼承了大漢的皇統,是秉承了火德,而絕不肯尚黃,用土德。曹丕發動起自己所有的力量,一起演了一場戲。先是曹丕的臣子勸進,臣子講述了很多理由,說曹丕如何如何,可以稱帝,漢朝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後是大臣們紛紛去聒噪漢獻帝,威逼利誘,漢獻帝無奈,只能頒佈詔命,表示自己懇求禪位與曹丕。於是曹丕順理成章的改漢為魏。除了使用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之外,曹丕還製造了大量的讖緯。所謂的讖緯就是一種預言,它可以預告將來會發生的事,而且這種預言相當準確,可以稱得上是料事如神。
和平交接曹丕當魏王后的祥瑞簡直不勝列舉:黃龍、鳳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獸,無奇不有,是自古以來最美好的。誰知曹丕的答覆竟然是斷然拒絕,他下令道:“當年周文王已佔有天下三分之二,還向商朝稱臣,得到孔子的讚歎,周公實際上已經行使了君主的職權,完成使命後還是歸還給成王,我的德行遠遠不如這兩位聖人,像許芝這些話,我怎麼敢聽呢?這些話使我心裡害怕,手發抖,字都寫不成,意思表達不清,我要輔佐漢室治理天下,功成後交還政權,辭職還鄉。”可是大臣們絲毫不理會曹丕的態度,曹丕越是“謙虛”,大臣們越是起勁地勸進,他們勸進的表章連篇累牘,多得數也數不清。東漢朝廷的官員,魏國的官員都參與到勸進的行列之中,勸進表章的措辭越來越肉麻。不僅是大臣們不斷上勸進表,漢獻帝也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故十分“配合”地連下了三道禪位詔書,苦苦地懇請、哀求曹丕仿效虞舜,登上皇帝的寶座。但曹丕卻說:“聽到這個詔命,真嚇得我五內震驚,渾身發抖。我寧可跳東海自殺,也絕不敢接受漢朝的詔書。” [4] 儘管曹丕的假戲作得如此逼真,但朝中的文武大臣還是心領神會,他們一邊上書,一邊在潁陰縣曲蠡(今許昌一帶)築起受禪臺。經過九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大臣們數十次的上表勸進,漢獻帝前後四次下達禪位詔書,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號的漢獻帝劉協被迫將象徵皇位的璽綬詔冊冊奉交曹丕,宣佈退位。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桓階等人所上的“登壇受命表”上,批下了“可”字。第二天,曹丕登上了受禪臺,參加受禪大典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使者共數萬人。在完成典禮後,曹丕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禮遇漢帝曹丕代漢稱帝之後,給漢獻帝以國賓的待遇,封他為山陽公。山陽公封邑有一萬戶,可以“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十四年後,山陽公病死,獲得了“孝獻皇帝”的諡號,以天子禮儀安葬。這個山陽國傳了三代,共七十五年,西晉時依然沿襲,一直持續到永嘉之亂。
曹丕以禪代的形式來完成改朝換代是極其高明的謀略,他向天下人昭示,大魏的政權不是搶來的,而是漢朝皇帝讓給我的。儘管漢魏禪代是曹丕逼迫漢獻帝遜位,但仍然符合中國古代的仁政精神和禮治原則。它僅僅以漢代帝王一姓一族權力的終結,這種古代社會最小的成本,來換得政權平穩的交接。相對於湯武革命所帶來的廣泛殺戮而言,流血犧牲無疑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