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矢解

    戰後的西歐國家為了防止“鋼鐵洪流”的進攻除了跟在美國背後,還得靠自己鞏固自己的軍事力量,因為經濟問題往往需要幾個國家聯合起來,軍事裝備的聯合研製有很多,不過豹一(leopard 1)並不是多國完成的結果。效能與豹一非常相似的主戰坦克也只有西歐國家有研製的能力,但不乏也有大量借鑑豹一的主戰坦克,如義大利OF-40主戰坦克就是如此(OF-40研發之時豹二等三代坦克已問世),雷同的外形是最明顯的,使用105mm火炮也正是它們相似的地方(即便火炮的來源有些差距),於是也就使很多人認為歐洲主戰坦克都是豹一的複製品。不過他們的相似重點不在外形而是在歷史背景。

    聯邦德國豹一義大利OF-40

    其實歐洲戰後主戰坦克的共同相似之處更多被我們稱之為“裸奔”而非單純外形上的相似。其中包括最輕的二代主戰坦克AMX-30車重在35噸以下,在保證機動和火力的前提下捨棄了防護。豹一併不是它的模板,原本AMX-30是德(聯邦德國)、意、法三國開發主戰坦克計劃流產後法國的獨立產品,與豹一是同時期的產物談不上覆制。相反更晚研製主戰坦克的東方國家日本STB-1、74式更像AMX-30。

    AMX-30車重比豹一更輕,火炮也有不同。日本的74式主戰坦克其實與AMX-30也很像,不過英國L-7/105mm炮與法國炮區別明顯。

    這一時期的主戰坦克除了蘇聯的T-54/55主戰坦克和美國M-60主戰坦克裝甲較厚外,西歐國家本著自身實力主戰坦克研製不可能靠堆裝甲對抗蘇聯,還有可能是閃電戰的陰影,車重一般防護都比較差。原因不外乎忌憚蘇聯的軍事力量誕生了概念比較統一的“機動火力路線”,也被稱為裝甲無用論(有單兵反坦克武器增多驅使)。這還包括容易量產的優勢,倘若爆發戰爭這種主戰坦克能夠極大節省資源被大量製造出來,故此消耗蘇聯的裝甲力量,豹一這類坦克就是作為消耗品研製的(火力機動彌補裝甲薄弱的損失)。當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謀求聯合研製的多國想法自然是一致的,最後合作沒有成功但是不同產品的基本作戰能力是差不多的。直到三代坦克的問世火力、機動、防護再次找到平衡點不再因防護增加而機動火力出現大衰減。

    冷戰的軍備競賽使西歐沒有放棄軍事裝備的更新按,當然蘇聯的壓力是明顯的。六十年代初就服役的T-62主戰坦克

    西歐聯合研製軍事裝備在此後也有很多產品,雖然歐洲的聯合軍事體系建設並不成功,但是裝備通用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英國L-7 105mm線膛炮、萊茵金屬120mm滑膛炮在各國改型可能有些區別不過發射北約標準制式彈藥是沒有問題的,也正是如此這會造成旁觀者認為德國的軍事裝備外形在其他國家改變以後就成了名不副實的裝備,法國的主戰坦克是法國的豹一?其實不然,英國有自己的喬巴姆複合裝甲、120mm線膛炮則是自己的傳家寶,法國有自己的軍工企業,義大利也有老牌軍火公司Alto·梅來拉等,技術儲備並不低。倒是德國的豹二坦克出名的裝甲是間隙複合裝甲和楔型附加裝甲,是將複合裝甲充分利用的結果並不是黑科技。豹一車重實際上也有四十多噸與同時期蘇聯先進的主戰坦克差不多重,但是防護卻差了一大截,而更輕的AMX-30不可能是法國的“豹一”。法國CN 105 F1/150mm炮與英國L -7 105mm 炮本質還是有區別的,至少抽菸裝置,可發射的炮彈種類及其威力也有差別。

    至於OF-40我也相信是義大利為了賺點外快將豹一的生產線小幅改動,其成品最終賣給中東土豪。當然各國購買了德國的豹一主戰坦克以後有些許變化也是有可能的,再者購買和獲得授權生產的國家也不少,這不能說明西歐國家的裝備完全就是德國的技術。畢竟高盧雄雞沒有買,說明這技術只是落後的國家需要,並不是所有歐洲的軍事大國。

  • 2 # 記憶錄

    每一個喜歡坦克的軍事愛好者對“豹”2系列坦克都不會陌生,這種著名的坦克在坦克界中的地位如同老虎伍茲在Golf界,邁克爾.喬丹在籃球界一樣。它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一直牢牢地佔據著坦克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按照中國軍迷說,“豹”2系列坦克就是坦克家族中孤獨求敗的“天下第一高手”。

    豹2坦克的設計工作開始於冷戰最激烈的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蘇兩國在歐洲劍拔弩張,裝備有5萬多輛坦克的蘇軍裝甲部隊更是讓北約各國憂心不已,為了能和蘇聯的T62,T64和T72等坦克相抗衡,北約各國紛紛開始了自己新一代坦克的研製計劃,其中德國和美國聯手進行了”MBT-70“的坦克研製計劃。

    然而這次合作註定是鏡花水月,性格嚴謹的德華人和崇拜新技術的美華人在設計思路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最終雙方分道揚鑣。美華人最終在MBT-70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M1系列坦克,德華人則發展出了豹2系列坦克。兩種頂尖的坦克居然出生於同一個失敗的計劃,這也算坦克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了。

    豹2系列主戰坦克的設計師也非常的重視防禦性能。車體的前端和炮塔處採用了先進的複合裝甲。中遠距離上足以防禦蘇制125毫米坦克炮的打擊,車體兩側還有履帶裙板來保護懸掛系統。除此之外,在彈藥倉和人員戰鬥倉之間有一道強化隔門,足以承受彈藥爆炸所帶來的衝擊。在駕駛員座位後面還有4具滅火器,只要偵測到火花就會自然啟動,熄滅倉中的大火。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美軍的M60,英軍的“酋長”,法國的AMX30,日本的61,蘇聯的T62、T64、T54\55都是豹1同期的產物,許多車輛在豹1尚在立項時就已經列裝了,它們根本不可能複製豹1。

    就設計過程而言,豹1坦克的確飽含了戰後德國各大軍企的汗水,但它也同樣參考了許多其他國家坦克的設計,比如百夫長、M48、AMX30都對豹1的研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聯合研究計劃對德、法的坦克的研發影響很大,它以蘇聯裝甲洪流的全面入侵為前提,結合了未來戰爭和武器的發展趨勢,再加上蘇聯坦克的發展資料,提出了新一代坦克的研究指標。

    根據這個綱要,三國轉而將計劃改變為各國單獨研製一款坦克,然後再進行相互間的對標,勝者最終以“歐洲坦克”名義上生產。不過義大利卻遲遲未動,他們選擇了引進美國的坦克,所以最後僅有德國與法國進行了研製。

    德國對聯合發展計劃特別上心,拉來了克虜伯·馬克、保時捷、榮格、亨舍爾、維格曼等許多國內著名公司展開了設計攻關,因為早就有指標,又有M48等美國坦克做樣車,還有二戰的車型設計經驗,所以1960年就設計生產了4款原型車,1961年確定了A團隊1型車輛定型,到1962年與法國的AMX30原型車進行了對標測試。測試期間,德國直接採購了法國的2輛AMX30車型。

    不過,因為法國與德國都對自己的坦克愛不釋手,再加上“歐洲坦克計劃”涉及到的生產和採購問題牽扯到了國家利益,因此德、法、意乾脆都對測試結果裝傻,閉口不談誰輸誰贏,也不再提及這項計劃。法國、德國都決定裝備自家的坦克,義大利則開始謀求購買美國剛剛列裝的M60。

    這就是德法同期坦克為什麼如此相像的原因,豹1和AMX30其實是一對有血緣關係的兄弟,當初的發展指標都是一樣的,面對的敵人也是一樣的,互相還進行了驗證和計劃內的合作,坦克怎麼可能不相像呢?

    至於同期美國坦克M60,要說豹1抄了它的設計還差不多,畢竟豹1很大程度上借鑑了美國M48的概念,而M60正是在M48基礎上研製發展的坦克,而且它的研製時間是1956年,而豹1坦克的原始計劃1959年時還擱在桌子上吵架呢,美軍M60坦克在1959年時已經由克萊斯勒公司投產了。

    1960年時,豹1坦克才剛剛拿出了原型車進行測試,而M60已經正式在美軍中服役了,它們成為美軍的一代神車,服役到海灣戰爭以後才淘汰。

    還有日本的戰後坦克設計,日本二戰中的坦克設計可謂是亂七八糟,先後見識過美、蘇坦克的厲害後,日本人以美國M48、M47坦克為原型,展開了自己的坦克山寨工作。1961年,日本在對美國M48坦克進行了一定改進的基礎上,研發出了61式坦克。

    所以說,日本的坦克祖宗是美國,他們與豹1也沒有關係,頂多是個同期出現的路人,穿了一樣時髦的衣服。

    英國就更不可能抄豹1了,他們在二戰末期就已經研製出了“百夫長”坦克,這型坦克到1962年時已經生產了4423輛,其中光出口就有2500輛,就連德國在研製豹1時都購買過2輛百夫長進行測試。

    “百夫長”之後是“酋長”坦克,它同樣發展在了豹1的前頭,英華人在1958年已經展開了“酋長”坦克的研製,1959年樣車已經被生產了出來,1961年“酋長”已經公開展示了。

    只是由於發動機佈局問題,酋長真正的量產型被放到了1967年。對了,“酋長”使用的是120mm的L11坦克,豹1使用的還是英國的105mm L7坦克炮呢。

    瑞典這個奇葩就不多說了,“S坦克”Stridsvagn 103從外形上都能看出與豹1沒半毛錢關係,它的原型是50年代由沃爾沃公司承包陸軍專案開發的,1961年也已經造出了樣車,1964年正式投產。

    蘇聯坦克就更不需要抄德國坦克了,當年蘇聯坦克極為出色,無論裝甲、機動、火力都是當時的技術標杆,豹1等坦克更是將上萬蘇聯鋼鐵洪流當做終極BOSS看待,而蘇聯的新型坦克技術也是層出不窮,T54\55、T62等坦克都堪稱一時之傑作.

    集當時眾多技術為一身的三代坦克T64坦克也在1965年批次投產,複合裝甲、125mm滑膛炮、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計算機火控、自動裝彈機...別說蘇聯人複製豹1,當時德華人能複製出T64的一半技術都要笑醒了。

    冷戰中的坦克之所以很相像,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HEAT彈藥在戰後的流行,造成了坦克裝甲的一時之弱勢,德、法等國又湊在一塊兒搞研究,他們隨即達成了某種共識,將“無用”的坦克裝甲排除出了主要設計指標,又因為他們的坦克本就出自同一套競標發展專案,因此具有趨同性是很正常的。

    至於其它國家的坦克,無論是英國“酋長”,美國的M60還是蘇聯的一大票洪流們,他們的發展時間都比德國豹1的時間早,設計理念、技術運用以及前代技術都有跡可循,根本沒必要抄襲豹1,也沒有機會和必要去抄襲豹1。哪怕是日本的61式坦克,抄襲的也是美國M48而非豹1,冷戰時期可以說沒有誰跑去抄豹1的設計。

  • 4 # 視野百科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當科技發展到那個程度的時候,構思出來的東西必然會出現相同之處,這個是躲不掉的! 就跟褲子一樣,古代人從一開始的“光屁股”到清朝那會的褲子,清朝同時期外華人穿的褲子除了比中國的多了皮帶或者鬆緊帶,設計不一樣嗎??

    當然啦現代科技的確會採取一些借鑑,但是要說複製品這個就不對了!

  • 5 # 孔乙己亂彈

    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發展特點、武器裝備也是一樣、工業基礎、原材料、科技水平制約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技術水平。

    同時期的裝備都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外形以及技術)。

    冷戰時期各國主戰坦克的共同點就是都採用鑄造炮塔。大功率柴油發動機為動力配置,坦克外觀造型大同小異、無一例外。

    介紹幾款冷戰時期兩大對抗陣營的經典之作!美軍M60Patton.Main.Battie-Tank/“巴頓”主戰坦克。大量出口。(加裝了反應式裝甲的美製M-60)(德國/豹-1坦克)德式Leopard-1Main.battIe.tank/“豹-1”主戰坦克。系列型號產量4450臺。(英國/“百人隊長”坦克)英式Centuron-Tank系列型號產量8860臺,出口2200臺前蘇聯經典之作/T-55MBT系列型號產量57500臺,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Typ59Mediunm/Tank曾經是中國主力主戰坦克。出口多個國家。

    以上幾型冷戰時期的主力主戰坦克,代表了那個時期的設計風格和特色,一些技術迄今為止仍然被新一代主戰坦克繼承與採用並且得到發揚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孫子和姥姥與孫子和奶奶哪對血緣關係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