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耗子尾汁好滋味
-
2 # 浮生若淺
所謂乾隆帝在立儲問題上顯得很低能,主要是因為他選出來的嘉慶帝,能力比較平凡,不如前面幾位帝王那般優秀。但是如果可以,乾隆帝會有更好的選擇,可惜他有些無奈。
乾隆帝活到89歲高齡,在位時間長達60年。跟他的祖父康熙帝相比,乾隆的兒子其實並不多,他一共有17個兒子,成活下來的10個,英年早逝的有長子永璜、三子永璋、五子永琪,而四子永珹、六子永瑢又出繼宗室,故而在晚年時期,乾隆身邊只剩下了淑嘉皇貴妃所生的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以及繼皇后所生的十二子永璂、孝儀純皇后所生的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
在這五個兒子中,十二阿哥就不用說了,某種程度上,他因為繼後的原因已經失了聖心了;再看另外四個兒子,淑嘉皇貴妃已經薨逝多年,而令懿皇貴妃一直是乾隆帝心尖上的人,從情分上來說,乾隆帝心理上會對永琰和永璘更疼愛一些;從四子的能力上看,八阿哥“沉湎酒色、性行乖戾”;十一阿哥“優柔寡斷”,至於最小的兒子文不成武不就的,此時十五阿哥則在這幾個人裡,算比較優秀的了,雖然能力平平卻生在勤奮刻苦,這才選擇了永琰為儲君。
如果富察皇后所生兩子能活到成年,如果他最寵愛的兒子五阿哥永琪沒有英年早逝,我想繼承人的選擇上永琰不一定能勝出。可惜了,沒有這麼多的如果讓他選擇。
後人評價先人,不能用另類的眼光去看待,那不是我的朝代,我們只能透過史書去了解,推敲。
相對於康熙來說,乾隆的子孫並不算太多,但是相對於普通人家來說,他的子孫數量,確實又可以稱之為天文數字了。他有四十多個妻妾,總共有十七個皇子和十個公主。他活到了89歲,所以在死前,其孫子、曾孫、玄孫加起來的數量十分駭人,差不多達到了康熙的“境界”,有一百多人。一百多人,五世同堂,愛新覺羅家族皇帝一脈發展到他這裡,更為興盛了。
不過,十七個皇子只是一個總數,這其中還包括早夭的皇子。準確地說,乾隆的十七個皇子中,有七個人不到10歲就病逝了,他們包括永璉、永琮、永璟、永璐和三位很小就天折的。另外,這十七個皇子中,還有兩位過繼給了乾隆的堂兄,他們是永珹和永瑢。餘下來的,也並非一帆風順地成長,永璜、永璋、永琪三人又分別於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這使得乾隆僅存的皇子並不多,以至於後來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那麼幾個人。
無論任何一個朝代,選擇皇位繼承人都是皇帝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乾隆原本的選擇,並非十五皇子永琰,而是富察皇后的兒子。他最愛富察皇后,她又是嫡妻,所以她的孩子自然就成了皇位的最佳繼承人。早在乾隆元年(1736)七月初二日,乾隆在清官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九卿等高宮時就曾宣佈,已經效仿先皇帝雍正,秘密預定了儲君。至於選定的是誰,他卻並沒有說出來。
不過,乾隆三年(1739)永璉病逝時,他在悲慟之際向大臣道出了自己密立的儲君,其實就是永璉。他取出了那道密旨,並且降諭道: “二阿哥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當日蒙我皇考命為永璉,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朕御極以後,不即顯行冊立皇太子之禮者,蓋恐幼年志氣未定,恃貴驕矜,或左右諂媚逢迎,至於失德,甚且有窺伺動搖之者。是以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皇考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面諭,收藏於乾清官正大光明匾之後。是永璉雖未行冊立之禮,朕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於本月十二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朕心深為悲悼。朕為天下主,豈肯因幼殤而傷懷抱,但永璉系朕嫡子,已定建儲之計,與眾子不同,一切典禮,著照皇太子儀注行。元年密藏扁內之諭旨,著取出,將此曉諭天下臣民知之。”
永璉被立為皇太子時剛滿7歲,逝世時也不過9歲,能否斷定他“聰明貴重”將來必定是位賢君,實在很難預料。但是因為深愛富察氏,乾隆把對這個兒子的愛也無限放大了。
永璉死後,乾隆降諭避諱永璉中的“璉”字,併為永璉添設八旗養育兵丁一萬餘名。在清朝的歷史中,永璉是唯一一位死後被追封為皇太子的皇子。
一直以來,乾隆的出身都是個謎,很多人都認為他的真實身份應該是漢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流言蜚語?這固然與他出身的疑點有關,但還有一部分原因,卻與他崇尚漢學有很大的關係。他一生崇尚漢家學說,就連選定儲君,也贊同漢人的“立嫡立長”制度。他密立永璉為皇太子,其實也是受這種制度的影響。可是,永璉死了,他還能立誰?
在永璉死後大約十年的時間裡,乾隆再也沒有立其他的兒子為皇太子。但是,他在心裡已經又有了合適的人選。乾隆十二年(1747)歲暮,富察皇后的
第二子永琮因天花而逝,乾隆悲痛交集。透露出自己曾經想要立永琮為皇太子的想法。在他眼中,富察皇后所生的孩子是嫡出,是天經地義的皇位繼承人。
按照乾隆自己的說法,永琮是所有兒子中,最聰慧最可愛最俊秀的,(實錄裡多次提到“性成夙慧。甫及兩週。岐嶷表異”,“皇七子、亦孝賢皇后所生。秉質純粹。深愜朕心。惜不久亦即悼”),彼時永琮未滿兩歲,卻有如此多的讚美之詞,更多是乾隆的偏愛濾鏡吧。
可惜的是,上天最終全盤否定了他的想法。永琮死後,富察皇后因為傷心過度病倒了,不久也魂歸極樂,他再想立嫡也不可能了。兩次立嫡為儲,卻兩次痛失愛子,最後連心愛的妻子也香消玉殞,這讓他很受打擊。自此之後,他就把建儲之事放在一邊了,而且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但是,建儲乃是圍之大事,他卻必須要想。隨著年紀的老邁,他又有了立儲的念頭。不過,在人選的選擇上,他又犯了難:到底能夠立誰?他雖然有不少兒子,但是到這時,呵供選擇的其實已經不多了。他的那些兒子們,大多已經過世,還有一部分過繼給了皇家至親,他只有永璇、永瑆、永琰、永璘四個選擇了。
雖然不多,但還不錯,至少還有四個選擇。知子莫若父,他很瞭解自己這四個兒子。四人當中,永璇年紀最大,將近三十,而且精於書畫,學識淵博。按理說,永璇應該是最合適儲君人選。但是乾隆清楚,自己的這個兒子為人輕躁,做事顛倒,任性貪玩,整日沉湎於酒色,不求上進,根本無法擔當起國之重任。永瑆是永璇的同母弟弟,善詩文書法,頗具文學藝術天分,性格也夠穩重。但是,他的文學氣質過於濃郁,喜歡寄情翰墨詩酒,漢化得更加徹底。乾隆雖然很喜歡這個兒子,但卻也知道,他不是儲君的合適人選。至於永璘,乾隆完全沒有看上,他從小不喜歡讀書,性情更是浮躁輕佻,經常溜出皇宮尋花問柳,行為不檢。這樣的人,能成為一國之君嗎?顯然不能!永璘終乾隆一朝只封了貝勒了事。
相對於以上三人,永琰要強上一些。他品學兼優,文武俱備,更難得的是為人穩重,處世剛明。美中不足的是,他做事不喜歡主動,缺乏創造性。儘管他並不能達到乾隆的最高標準,但卻已經是儲君的上上人選了。
後世經常批評乾隆擇人不慎,選擇了一位平庸的皇位繼承人,導致大清王朝江河日下。其實,這種評價是不公平的。就能力來說,永琰(即嘉慶皇帝)確實平庸了一些,但是這卻不影響乾隆擇人的眼光。畢竟在當時,永琰確實是儲君的最好人選。如果一定要說,那也只能說,這位大清歷史上最出色的帝王,遭遇了“子少”的無奈。這實在也是一種悲哀!傳位,落幕
的確,在乾隆的諸多兒子中,十五阿哥永琰並不出色。他既不非常聰明,也不特別蠢笨,平淡無奇,亮點不多。但他卻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缺點最少。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千古大帝,才華橫溢,文治武功兼修,所以他對皇子們的要求也極高,不少皇子因為“犯錯”而使他痛恨。因此,永琰的“缺點少”,其實就是一個最大的優點。因為這個“優點”,乾隆一直不反感這個兒子。
雖然乾隆一直傾向於漢家“立嫡立長”制度,但到乾隆中後期,他已經無嫡可立了。在萬般無奈的情形之下,他選擇了十五阿哥永琰。以出身而論,永琰跟他的要求相去甚遠:母親魏氏是漢人出身,系內務府包衣,外祖父為內管領清泰,身份並不高貴。選擇立永琰為儲君的時候,他猶豫了很久。可是環顧四周他卻無奈地發現,似乎也只有這個孩子適合繼承皇位了。這個孩子資質不高,但卻以“勤奮聞名”,學習起來異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往往還手不釋卷。清史料裡這樣評價永琰: “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在大多時候,勤可以補拙。
永琰吸引乾隆的另外一個品質,是“端淳”。面對眾多兒子,乾隆一直都在扮演嚴父的角色,他的“苛刻”甚至讓兒子們畏懼。永琰也畏懼,但他還是對皇父很孝順,而且品格端方,為人勤勉,待人厚道。當個別兄弟沉湎於酒色享受時,他卻能夠做到不為聲色所誘惑,不做任何出格過分的事情。乾隆雖然教子很嚴,但卻很少能挑出他的毛病。永琰的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乾隆在挑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自然而然跳過了出身這一環節。
事實上,不僅乾隆看好這個兒子,朝中大臣也看好這個穩重踏實的十五阿哥,就連外國使臣也對他頗有好評。根據《北韓李朝實錄》記載,出使天朝的北韓使臣回國後曾向國王說過: “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
這樣看來,選擇十五阿哥永琰,似乎是上上之選了。於是,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天,密立年僅13歲的十五阿哥永琰為皇太子。他還是採取父親雍正的做法,親手書寫永琰的名字,密封緘藏,然後將此事“諭知軍機大臣”而已。他的動作,比當年立皇二子永璉為皇太子向群臣宣諭小了很多,只讓個別軍機大臣知道已經立儲,到底是誰卻並沒有言明。很顯然,他對這個年僅13歲的兒子的氣性還是有些把握不住。他很忐忑:前兩次立儲,都是以皇太子夭折草草收場,這次會不會也是如此?13歲的孩子還未定性,永琰以後是否還會如此懂事?忐忑之餘,他只能耐心等待,他是皇帝,預測不了命運。
乾隆皇帝在決定立永琰為太子時,曾在冬至這天的祀天大典上,用了十分惡毒的語言向上天禱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
乾隆帝的意思是請老天爺幫自己把把關,看看永琰是不是當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請保佑永琰,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果不是,讓他短命而終。為此顧不上父子之情了。總之,祖宗的江山社稷、國家的命運至關重要,絕對不能交給一個“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