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貢 高 我 慢

    祥 坤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這首偈是唐朝一位叫法達的禪師寫的。當時他早已出家,得知六祖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就來拜謁。但是他頂禮祖師時竟“頭不至地”,六祖見他這樣,就說他心中“必有一物”,便問他平時以何法門修持,法達禪師說“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這三千部《法華經》屬實是很了不起的,《法華經》念一部大約需要一天,那就是說法達禪師唸了將近十年。我們都知道唸經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不僅僅開智慧,而且有無可言喻的福報,那麼法達禪師的道行也是足見很深的。只是六祖慧眼觀他我執未去,便直言他這種頭不至地的作為即使唸了一萬部法華經也不會證得出世法的實相。因為“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頂禮是為了消除貢高我慢開心接法的,而你的頭卻沒有叩到地上,所以如此是因為你還在執著這個假我,你執著這個假我,加上這樣的累贅怎麼能夠出世呢?怎麼能見性呢?所以於釋家子弟來說,這真是有罪過的。假如你能把這個假以名目的“我”空去,離一切相,那你便會隨順是心做佛的法性,念而無住,不存功德福報之心,那你的功德和福報反而會無量無邊。法達禪師應時便生大慚愧心,悲泣間大悟,知道自己這十年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於是以開頭的那一偈讚歎感謝的法予之恩:我讀誦三千部法華經,沒想經曹溪六祖一慧點撥,才明白自己是口誦身不行,都是白用功了;由於自己沒有明白諸法無我,諸念無常的這種法性,所以這十年內心都沒有停歇過這種背覺合塵的狂傲。《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應該是法達禪師大悟間便歇即菩提了。

    六祖說法達禪師心中的一物就是“貢高我慢”。“貢”字的意思是獻功,獻物,是給國家的貢獻,那貢高的意思一連線也就知道了,就是貢獻比別人高(這個高不高可不一定,多是自己以為,也是一種攀比心虛榮心在作怪,說到底是一種“我”執)。“貢高”本身沒有不對,可怕的是由此產生的“我慢”。我慢可以連線起來說,也可以分開來說。“我”,即是這個假“我’為名的業報身體;“慢’是思惑(貪嗔痴慢疑)的一種,也是人的業障之一,含輕蔑,自負之意。《阿毗達磨品類足論》把慢分七種:“即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我慢屬於其中之一。“我慢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我慢是什麼意思呢?是由於色想受行識中以貪取得到的煩惱,是由於自己的無明不覺六根妄動生髮起的識別心,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我身體之外的萬物都是我所能支配並認識的。《唯識論》中說的更明白些:“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其實拋開名相,我慢就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是一種我執我見心,狂傲攀比心,說到底是一種與法不融的業感障礙心。《大乘起信論》中有一句關於我慢的開示:“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我慢已經是外道的一種表現,我慢的產生是貪著世間名利恭敬的原因。

    有一種人確實聰明,如曾經“與義做仇家”的法達禪師,他七歲便已出家,又誦法華經三千部,可見佛學修為是很深的,完全可以說是貢高的。但是,這偏偏成了他誦經久不明的根本,我執太重,我慢成魔,自性之門不開,怎麼能談到了生脫死呢。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明末清初有位見月律師,他在自述的《一夢漫言》中提及一件很有代表性的貢高我慢事。當時是災荒年,一位老尼帶領徒弟九人到華山(見月律師的道場)乞求安居,並供養糧食和銀兩。律師憐憫她們也就允許。誰想到設齋供眾之日,老尼不肯禮拜僧眾,這是有違佛制的(戒律規定:比丘尼縱使年高百歲,也應禮拜比丘),便說她貢高我慢,是對僧寶的不敬,不是修行之人。老尼則言自己去過許多寺廟,那裡的方丈都“以客禮相款待,並不要我禮拜。”見月鐵口直言:“他們是貪圖利養,敗壞法門,見到有因緣供養之尼,都敬如生母,想得到更豐厚的供養,是獅子身上的蟲,非真善知識。華山現時雖然淡薄清苦,寧願絕糧斷餐,絕不敢違背律制而邀利。今天所設之齋,就算是常住自己用的。所費之銀兩全數還給你,你們帶來的米放在下院,把它帶走。到別處去!”這老尼就不如法達禪師,她當下並沒有悔悟,而是帶領徒弟,轉身去後山暫住。三日後的她終於打掉了我慢的須彌山,帶領徒弟一齊跪在方丈門外涕泣懺悔:“我真是糊塗到如此地步,實在是自己自大慢僧。懇乞和尚慈悲,聽容懺悔。以後所有言教,都一一遵依奉行!”以上都是修道之人,都是想了生死的人。他們平日的功夫修為我想都遠非我們可比,執我的不該,四大假合的虛妄不實,是很淺顯的道理,但境界現前便不能懾服狂心,反而成為捆縛他們見性的枷鎖。我慢之障是潛移默化中慢慢積累的,猶如魔性一點點的入侵,出家二眾尚且劣性難去,何況我等在家之人。當真自警!

    還有一種人是沾不上貢高的,但他依舊有極深的我慢。曾經遇到過一位搞預測的,他在自家的門框上貼上一個“佛”字,在寫字檯上擺著幾本佛學入門小冊子,便敢和人高談佛性(這本沒有錯,眾生在佛性上都是平等的),口出狂言說整個佛法在他眼裡就是個“白”字,弄的他好像是“整個佛法”的代言人。其實這話一出口便有無數個與法性相違的破綻,是一種典型的我慢,典型的無知邪慧。為什麼不說空字?為什麼還要有這個字?為什麼不以維摩詰大士的沉默不語為不二法門?只能說他解行佛法還很不到位,也說明了他本身只是證到了這個不明所以的“果位”。這種人的我慢成一種智慧難入的阻礙。然而他怎麼說也是看過佛教入門書籍的,也是皈依三寶的,也是知道一些名相的。最可怕的是一些根本沒接觸過佛法的人,他們竟然張嘴就妄加評論三寶,全以我見說是說非,這種人讓我感到悲哀。這種人大致又分兩類,一類是社會上錢權成功人士,一類是生命中牢騷成功人士。我認識個很有錢的人,錢多了,他就感覺自己比天都大了,一說話儼然他就是證果的尊者,什麼“佛道是一個天一個地”,什麼“現在寺廟都是假和尚”,我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的同時,也為這樣的有錢人悲哀,他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造口業,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任何時候都是有真和尚的,只不過他的心是假的而已。他不知道自己今生的福報緣於前世的修善,也不知道有個叫“三世怨”的詞,怎麼個三世怨呢?以三世為憑,前生修善,今生福報便成有錢人,有錢人多有造惡業的機緣,也多有造惡業的實質,所以第三世呢,便輪於三塗,曠劫難出。又有個朋友的父親,沒錢沒權,整天就知道喝酒打麻將,見自己的愛人接觸佛經,他竟然張嘴閉口句句的佛說如何如何,佛說如何如何,那他所說的都是如何呢?他說的佛說就是“該吃吃該喝喝,拜什麼經念什麼佛”。這些人都是被惡業障住了的人,他們於法不問不學不說,而且於經不懂裝懂,不知自己肉口開闔間造了多少毀謗三寶之業,真是可憐。

    我以前只給佛菩薩頂禮,無論到哪個寺廟,我不拜關公,也不拜。即便如此,稽首時也暗藏著一種邪見難去,什麼邪見呢?就是雖然我也在叩頭,但內心並不太認可這種作為。我的邪見是這樣的:既然佛說眾生皆為父母兄弟,那彼此還客氣什麼呢,何必和我計較這種著相的動作呢。由此引發的一件事讓我徹底汗顏。一日找宣化上人的資料,路過一個,見一篇關於上人的主題帖子,許多人都在跟貼中寫上頂禮,我也想頂禮,但一念之間邪障又現,為什麼非要頂禮呢?我為什麼非要和他們一樣呢?他們的佛學修為能和我比嗎?我頂禮佛菩薩也在,我不頂禮佛菩薩也在,便在頂禮一處略顯遲疑,只是出自對上人的敬仰我還是用自己真實名字寫上“頂禮宣公上人”。實話是即便寫的當時,內心的我執依舊纏縛難去。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在那天夜裡,阿彌陀佛和宣化上人走入了我的夢中,他們站在一起,慈悲威嚴地注視著我……當時自己驚怖萬分悲泣連連,醒來便生大懺悔。不敢說自己大悟徹悟,從此我每日讀經拜佛,不以自己沒有德行沒有智慧而自絕於聖人,不以自己心性卑劣根性輕飄而自輕於佛門,發心深入經藏,發心跳出輪迴。《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人人都有真佛性不假,只是如果於法不修,於經不入,於心不明,“妄想執著”,那都是終日數他寶自無半文錢“不能證得”而已。佛學不必成家,佛學最重修持。在《妙法蓮華經》裡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大士因地所修之法便是這樣的禮拜眾生。雖然他在修行中常被人欺被人罵,但他卻毫無嗔恨心,而“常作是言。汝當作佛。”“我不敢輕於汝等。”他說你們在我眼裡都是能做佛的啊!我怎麼敢輕視你們呢。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後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父母--釋迦牟尼佛。“佛前頂禮,罪滅河沙。”頂禮,是折服貢高的一種方法,是一種感應道交的妙用,是一種上善法界的慈悲和加持,眾生做之,妙處不盡,受用無窮。可以說佛前頂禮,就是一種了生脫死的法門。佛菩薩何曾要求你的禮敬和讚歎?佛菩薩何曾需要你的禮敬和供養?大悲的佛陀為去除我們心中的汙垢,為眾生消除生死無明一念的根源,為增長眾生的福慧,為眾生知苦樂法了生脫死,對眾生的慈悲與恩情是言語難盡曠劫難書的,何止叩頭能報?“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面對悲我憐我愛我護我念我救我的佛陀,我們還憑什麼貢高,憑什麼我慢呢。而所以要拜關公,那是拜一種仁義,一種於道相接的感應;所以要拜,那是拜尊者的為法忘軀,為修行者的慈悲護念。

    寫到這裡,想起宣化上人三件事來。第一件事,上人在弘法時給美國的徒弟打來:我們萬佛城都是小人。第二件事,上人訪見一位法師,那位法師正在不知如何禮事的時候,上人一見他即刻自先頂禮。第三件事,海燈法師到美國,上人在一旁跪著聽法。上人徒弟回憶當時上人所以說萬佛城都是小人的時候說:“那時我們還年輕,貢高我慢的要命,現在才懂得,上人所以說我們是小人的原因。”以上人尊為溈仰宗第九代接法人、摩訶迦葉初祖傳承之第四十五代祖師身份,能跪而聽法,能給一法師頂禮,真正足讓所有我慢眾生慚愧不已。上人之智如是大海,我等知見便如海中一點浮漚。“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眾生知見形同微塵,佛智佛慧便如虛空,我輩尚且不及一毛之智,貢高我慢生則有愧,來則應悔!打掉我慢的須彌山,打掉我慢的邪知見是每一位佛教中人必須要面對的修為。

    -- 阿彌陀佛。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咖啡可以清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