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長風
-
2 # 正史漫談
春秋戰國的貴族被滅,但其後的中國古代也一直有貴族。不過很跟西方千百年的家族傳承不一樣,中國古時的貴族群體就像韭菜一樣,割掉一波長出新的一波,如此不斷迴圈。至於原因,可以參考陳勝吳廣起義時那句振奮人心的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也成了華人骨子裡的座右銘。
這就不難理解,為啥有些國家的對高高在上的貴族雖充滿羨慕,卻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
而我們看到貴族想的則是:有啥了不起,有朝一日,爺也要這樣。就像當初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時說得那樣:“彼可取而代之。”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貴族,在楚漢之爭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其實就是消滅貴族、加速平民化的過程。起先,無論是吳起變法,還是商鞅變法,根本手段都是要對傳統貴族開刀,將原屬於這個階層時代相襲的利益分給那些為國拼命的低階階層。
比如公元前387年吳起在楚國時頒佈的政策:“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關係疏遠的貴戚全部廢掉,把省出來的錢用來養兵;
公元前359年公孫鞅在秦國也是這麼幹的:“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即使你是王室的人,如果沒有軍功,那也一邊涼快去。
而有功的那就不一樣了,封侯、封君那是常事,無論是外來的公孫鞅、張儀、范雎,還是本土成長起來的司馬錯、白起,都成為了君侯。
但是,你以為這樣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香喝辣了?只要犯錯就廢掉你;即使不犯錯,“一朝天子一朝臣”,換個秦王上任,你也一樣得把吃下去的吐出來,屹立不倒的永遠是君主。
而秦始皇滅六國後,大力推行郡縣制,任用官吏管理各級事務,可以視為施行職業經理人制度;而各國原本的貴族,除了個別有仇的予以肉體毀滅外,其他的一律廢為平民,甚至連秦始皇自家的親戚子弟也不能倖免,比如當時的儒生這樣說嬴政:“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就是皇室子弟也淪為百姓,大小事務都委任給官員。
後來秦二世接班後,對自家的宗族又來了一波大屠殺;其後在秦末大亂、楚漢之爭時,那些六國老貴族剛剛翻身,立馬又被殺的一乾二淨,笑到最後的,是原秦國的基層官吏:劉邦、蕭何、張良等等。這些人,就是西漢初年的貴族。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貴族群體也隨著皇權更迭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那些功臣,搖身一變成了新時期的貴族;其後,不斷有新人逐漸進入這一階層,除了外戚外,還有那些作戰成績突出因功封侯的、時代為官形成門閥的。但兩漢時期,也是階級固化最為明顯的時期,新興的地主階層透過聯姻、互相舉薦等方式,穩固家族地位,並逐步對政治、經濟形成壟斷。
其後每次的王朝更迭,實際上是一次舊貴族沒落、新貴族崛起的更新換代,原王朝的既得利益者與支持者被消滅,新王朝的功臣們成為新的既得利益者,並搶得了新貴族的頭銜。
但也有一些家族極其善於見風使舵,不管皇帝姓啥,但自家永遠如魚得水,比如從西晉末年一直威風到南北朝、乃至初唐時期的琅琊王氏家族;還有當初在烏江之畔搶得項羽屍體1/5的楊喜,他因此被封為2000戶侯之後,家族也隨之開始了飛黃騰達,並在隋朝時期達到頂峰:建立隋朝的楊堅,就是他的後裔。
建立唐朝的李氏,同樣出自關隴貴族。不過隋唐兩朝,也是對打破原有貴族製作出最大努力的朝代,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使得出身寒門的人才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出將入相,對原有的貴族門閥制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這也代表著貴族的更迭換了一種方式而已,本質並沒有變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你得有能力,其次要抓住機會、付出努力,再加上99%的運氣,還有最重要的:活下來,你就是新的貴族。
-
3 # 大白白野
還有的,像我們常說影響了中國近三百年曆史走勢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但是貴族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含義似乎多少有些差異。
-
4 # 當代曹植
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貴族,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變封建制為中央集權制,傳統貴族產生的土壤不存在了,傳統貴族逐漸走向削亡,至楚漢之爭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在秦末大亂、楚漢之爭時,那些六國老貴族剛剛翻身,立馬又被殺的一乾二淨。原秦國的基層官吏:劉邦、蕭何、張良等,成為西漢初年的貴族。
兩漢時期,也是階級固化最為明顯的時期,新興的地主階層透過聯姻、互相舉薦等方式,穩固家族地位,並逐步對政治、經濟形成壟斷。
在烏江之畔搶得項羽屍體1/5的楊喜,他因此被封為2000戶侯之後,家族也隨之開始了飛黃騰達,並在隋朝時期達到頂峰:建立隋朝的楊堅,就是他的後裔。
建立唐朝的李氏,同樣出自關隴貴族。不過隋唐兩朝,也是對打破原有貴族制度作出最大努力的朝代,科舉制的建立與完善,使得出身寒門的人才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出將入相,對原有的貴族門閥制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這也代表著貴族的更迭換了一種方式而已,本質並沒有變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你得有能力,其次要抓住機會。
但到了明朝,士大夫多如牛毛,就不太值錢了。到了清朝,士大夫這個概念幾乎不存在了。
-
5 # 漢水長流
春秋時期有名可考的有一百來個姬姓小諸侯國。後被相繼稱雄的春秋五霸陸續兼併了。這些貴族大都被安置到一個很小的封地,貴族的身份沒變,因為周王室還在。到了戰國,禮崩樂壞,七雄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被吞併的小諸侯國貴族被徹底削去了貴族名號,變成了普通百姓。秦始皇統一中國,改變了國體,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郡縣制。被他滅的六國國君和貴族的下場就如同六國對待被自己滅的小諸侯國的下場是一樣的。在這一點上,秦始皇表現出開國之君應有的胸懷,不像滿清那樣,把明朝皇室後人斬盡殺絕,而是給他們個個都留了一條自食其力的活路。
-
6 # 履和文化吧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貴族的血統。只要這個貴族還有人在,血統就不會斷。單從血統上來說,無論貴與不貴,都是不會消失的。比如狸貓換太子,只要那個嬰兒(血脈)留下來,貴族就沒有消失。
顯然,這樣回答是基於生物體意義的存在,不是本命題所要的答案。但是,有一點需要強調,生命體的存在是貴族延續的最基本元素。否則,精神無所依存。
貴族的氣質。無論古今中外,貴族之所以貴,其精神必有某個方面上的先進性。也正是因為其先進性的價值,使得脫穎而出,成為時代驕子,成為貴族。
所謂貴族,必定不是單個人的個人行為,而是由個人的先進性影響到整個家族以及相關家族和勢力。這就是先進的家風。這個家族以某種超脫塵世的姿態和家族文化出現。
家族文化一方面需要家族領袖為旗幟,還需要世代的繼承、延續。貴族一般擁有自己家族的文化特徵。文化的延續性比生命的延續更頑強。禮失求諸於野。文化的生命力總有殘存。因此,貴族氣質是難以徹底消失的。生活的某些細節往往都能體現文化。
評論一個人是否保留著他祖上的貴族氣質,主要看他保留貴族氣質的多少。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雖然淪落到織蓆販履,仍然有鴻鵠之志,這就是漢代皇族的氣質;再如《水滸傳》中的柴進,即使淪落成梁山草寇,也不會象李逵一樣亂殺人,儼然談吐不凡、器宇軒昂,這也是貴族氣質。
貴族的作為。成就大小是衡量貴族是否存在的另一個重要指標。這種傾向雖然有些世俗,但它畢竟是衡量貴族的硬性指標。並非成王敗寇的認識,但是毫無建樹的話,又怎麼展示其貴族的價值呢?
貴族文化、貴族精神靠社會貢獻來展現;給予社會的貢獻又反過來證明貴族的價值。
以上是狹義的貴族延續的問題。僅就某個貴族來說,會消亡;但是作為優秀文化還是會傳承的。中華文化就是無數優秀文化的集合。
現在回答春秋戰國之後有沒有貴族的問題。我的答案是:有。
廣義的延續,是文化的延續。文化不會消亡。所以,我剛才舉的事例,一個劉備,一個柴進,都是貴族的延續。
至於歷朝歷代的貴族還算不算貴族的問題比較複雜。是否稱之為貴族,關鍵看文化是否存在。劉邦不是貴族,但是劉邦家族在整個漢朝可以形成貴族,這是貴族的建設問題。呂后也曾經無上榮光,但是她沒有自己的文化,沒有形成家族文化,所以很快沒落。因此呂后家族算不得貴族。
貴族不是以官職論定的,更不是以市值論定的。有沒有貴族精神,貴族文化以及該文化帶給社會的貢獻才是評定貴族的標準。
回覆列表
理論上只要社會上存在分配不公,就會有富人和窮人之分,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到了一定程度窮人就會要求重新分配,這時候富人就不得不聯合起來,透過金錢僱傭來尋求武力保護自己,進化之後就是建立政權。
《趙氏孤兒》宣傳海報
春秋戰國之後,秦朝建立,原來的周朝的貴族很多被滅門,一些新興的勢力成為了新的貴族,但隨著王朝更迭,貴族不斷產生和消亡,到了西漢末年,這些貴族很少是傳統意義上東周時候的貴族了,他們大部分是有錢、當官、有地的統治階級人士,所以就被稱作士族。後來曹丕搞了個九品中正制,核心內容就是能不能當官完全看出身不看能力,結果導致當時士族階級成了一個固定利益團體。問題中提到了漢末豪族都可以說是貴族,也可以說是士族。那時候,如果當權者不能代表士族階級的利益就會被推翻,比如三國時的曹魏。
到了隋唐,大興科舉制度,很多寒門學士可以透過科舉考試,實現“鯉魚躍龍門”,一步邁入士族階級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些人上來後也會為底層老百姓的利益代言,所以就了導致士族階級隊伍比較混亂,內部意見不大一致。漸漸的,士族階級就消失了,這些人被稱作士大夫。唐朝的皇帝李家其實應該算是士族階級利益的代表,當然他們自身也是士族。
愛新覺羅·溥儀
但到了明朝,士大夫多如牛毛,就不太值錢了。到了清朝,士大夫這個概念幾乎不存在了。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統治,把滿族人定為貴族,漢人就都是奴才了。再後來,清政府被推翻,中國歷史上的貴族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