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出汗太多要找到原因,有時和天氣有關,幹活勞累過度也易出汗。出汗對排毒有一定的好處,也可促進微迴圈。如果不是原因的出汗就說明是虛汗,虛汗有時是身體虛弱以及病理性。如果是這樣就要儘量食補營養就行了。
-
3 # 蔚美食堂
日常生活中,出汗多的人挺多,不是腎虛的,比腎虛的更多!更年期、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各種疾病都可造成出汗讓人難受。全身出汗;區域性的手足心出汗、半身出汗(內容分的細,可以參照辨別哦)
只要出汗與氣候、運動、勞動、情緒等因素無關的,都屬於異常的病態出汗。
全身出汗一、內傷雜病(有6種原因)
內傷的陽虛、陰虛,亡陰、亡陽等因素所造成的病理變化而形成自汗盜汗,絕汗等全身汗出,是陽虛不固,陰虛不斂所致。
1、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特點】一身冷汗,動則汗多喘甚(自汗)
【表現】心悸,心慌,乏力,氣短,畏寒肢冷,面白舌淡,脈虛弱,屬於心氣虛和心陽虛。汗為心之液,心之氣陽兩虛則心液走洩於外而成自汗,若大汗淋漓兼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脈微欲絕者,是心陽欲脫,或亡陽危證。
【治法】通陽散結,行氣祛痰,回陽救逆
【用方】瓜蔞薤白白酒湯、四逆湯
2、肺氣虛(老年人常見)
【特點】全身汗出,遇勞加重(自汗)
【表現】氣短咳嗽,痰清稀,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浮緩無力者,是肺氣虛的自汗證。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肺氣虛則衛陽虛,弱則肌表不固,腠理不密,故津液外洩而自汗多。
【治法】益氣固表
【用方】玉屏風散
3、脾胃氣虛
【特點】全身出汗,頻頻不斷(自汗)
【表現】肢倦乏力,氣短懶言,腹滿便溏,舌淡脈虛大而洪。是脾氣虛衰,中氣不足的自汗證。脾氣虛衰則肌肉失養,腠理不密,津液外洩則自汗頻出。
【治法】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用方】補中益氣湯
4、心陰虛盜汗
【特點】睡時全身汗出,醒則汗止(盜汗)
【表現】心悸,心煩,多夢,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心陰虧損化熱,迫津外洩,心液不藏,走洩於外而成盜汗。
【治法】益氣補血養心
【用方】歸脾湯
5、肺陰虛盜汗(肺結核一類多見)
【特點】睡時全身汗出,醒則汗止(盜汗)
【表現】咳嗽,氣短,痰少而粘,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肺主諸氣,外合皮毛,肺陰不足,必然化熱,熱迫津液外洩而盜汗。
【治法】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用方】百合固金湯
6、腎陰虛盜汗(更年期多見)
【特點】睡時全身汗出,醒時汗止(盜汗)
【表現】腰膝痠軟,腰痛,或夢遺滑精,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腎主五液,儲藏陰精,精少陰虛則陽盛化熱,熱迫津液外洩。
【治法】滋補肝腎
【用方】六味地黃丸
二、外感邪氣(有4種原因)
外感風、熱,暑、溼等“六淫”邪氣,導致機體的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職。
1、外感風寒表虛證
【特點】全身出汗、汗量較少
【表現】發熱、惡風、鼻鳴乾嘔、脈浮緩。太陽中風傷及衛陽。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故湊理疏鬆,玄府開張,津液外洩,而汗出。
【治法】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用方】桂枝湯
2、傷寒陽明經熱盛
【特點】全身大汗,汗量多
【表現】高熱、惡熱,煩渴引飲,面紅赤,額頭痛散,舌紅絳,苔黃燥,脈洪大有力。
傷寒傳經,入於陽明,熱邪內盛,蒸津外洩,故汗液大出。
【治法】清熱生津
【用方】白虎湯
3、暑溫病的暑汗
【特點】全身出汗,汗量較多
【表現】頻頻不斷,兼有煩渴,胸膈痞悶,舌紅,苔黃粗糙,脈洪大無力,發於夏暑之季者。是屬邪性熱,熱則面板緩,腠理開,開則大汗出。
【治法】清熱燥溼
【用方】白虎加蒼朮湯
4、溼溫邪在中焦
【特點】全身出汗,手足心部及頭部汗量較多
【表現】時時皆有,兼惡風,肢體重著,頭暈耳鳴,或關節沉重,疼痛,浮腫,小便短少,舌胖大,齒痕多,脈浮緩而濡澀。是感受溼邪或溼從中生的,因溼而汗,溼邪重濁粘膩,阻滯衛陽之氣,外不能固密肌膚,內不能促進津液環流,內外轉輸失職,故津液旁達,外洩則汗出。
【治法】清熱利溼
【用方】黃芪滑石湯
區域性出汗區域性出汗,是指汗液佈局不均,身體某一區域性有汗,某一區域性無汗,如只是頭汗,手足汗,半身汗等。
一、頭汗(有3種原因)
中醫認為,頭為三陽經脈匯聚之處,“頭為諸陽之會”。不論內傷、外感等原因,導致的清陽之氣,升宣失職,津液外洩,則頭汗出。
1、溼熱鬱蒸
頭汗出。兼有身重體倦,身目發黃,小便不利苔黃膩,賣濡數。溼熱鬱蒸,迫津外洩,故頭汗出。
2、膀胱蓄血
頭汗出。兼有小腹脹滿,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熱,煩躁,譫妄,苔黃膩,脈沉澀。膀胱蓄血,氣化功能失職,津液不能轉化為尿液,逆行於上則頭汗出。
3、氣虛
頭汗出。兼有面色恍白,四肢不溫,畏寒氣短,神疲乏力,舌淡,脈弱。氣虛或陽氣大虛,津液隨陽氣浮越而走洩於上,故頭汗出。
二、心胸汗(有2種原因)
心胸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無汗。多屬心氣虛和心血不足所致。汗乃心之液,心位於胸中,心液外洩,所以近心處汗出。
1、心氣虛
心胸汗出,兼有面白畏寒,心悸氣短,倦怠乏力,舌淡脈虛。
2、心陰虛
心胸汗出,兼心悸,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心陰虛不能斂陽,少量心液隨之外洩。
三、手足汗(有3種原因)
手足汗,只限於手心、足心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無汗。脾主肌肉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則津波旁達於四末,而手足汗出。
1、脾胃溼熱
手足汗出,兼有胸悶,便溏,肢倦乏力,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脾胃溼熱津液鬱蒸,旁達外洩所致。
2、脾氣虛
手足汗出,兼有四肢涼冷,肢筏乏力,納少便酒,舌淡嫩脈虛弱。脾氣虛衰,運化失職律液旁達外洩造成。
3、陰虛陽盛
手足汗出,兼有手足心熱,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是陰經盛熱,蒸津外洩所致。
四、半身汗(有4種原因)
人體周身汗液施布不均,表現在半身出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一半身有,另一半無汗,是寒溼內阻和氣血不足,或陽氣虛弱,陰虛火旺等因素所致。
1、氣血兩虧
半身出汗,或左或右,兼見面色晄白,氣短心悸,四肢與唇舌等處發麻,舌淡脈弱。是氣血兩虧,津波不能周行於全身所致。
2、陽氣大虛
上半身出汗,下半身無汗。兼有面色蒼白,畏寒,氣短、神疲乏為,舌淡苔白,脈虛大無力。陽氣大虛,汗液隨虛陽外洩於上所致。
3、腎陰虧損虛火內擾
下半身有汗,兼有腰痛,腰膝痠軟,夢遺滑精,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是腎陰虧損盛火內擾,津液被迫外洩於下而形成下半身出汗。
4、瘀血內停
半身汗出或左成右,或上或下,或某一區域性有汗或某一區域性無汗,兼有刺痛,或半身不逸,舌隱青,或舌有瘀點瘀斑脈沉澀。是瘀血所致的汗液佈局不均所致。
請您閱後給我留下意見和建議,不勝感激!
我是一名中醫高階講師,你我在文章中“遇見”,期待下一次重逢。
-
4 # 手足多汗症吧
出汗多,也未必是腎虛,正常出汗有調和營衛、調節體溫、滋潤面板的作用,排洩汗過多,主要原因是人體功能性失調,或體質虛弱。
回覆列表
最關鍵的,還要看是哪類的汗。
出汗多,也未必是腎虛。其實出汗僅僅是一個“症狀”。醫學上有一門“症狀學”,一個症狀,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也就是說,能夠導致出汗多的原因也是很多的。
正常出汗有調和營衛、調節體溫、滋潤面板的作用。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氣候炎熱、衣被過厚、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容易出汗,屬於正常生理現象。若不當出汗而多汗,或僅見身體的某一區域性出汗,均屬病理現象。需根據出汗的時間、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證進行判斷。
1.排汗。受環境溫度、運動量影響。排洩汗過多,主要原因是人體功能性失調,或可簡單理解體質虛弱。
2.洩汗。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憤怒、恐怖及焦慮等,為交感神經失調所致。
3.自汗。醒時經常出汗,活動後更加嚴重,常伴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狀,多見於氣虛證或陽虛證。
4.盜汗。睡覺時出汗,醒後汗止,常伴有潮熱、舌紅少苔等症狀,多見於陰虛證。若自汗、盜汗同時出現,多見於氣陰兩虛證。
5.頭汗。出汗僅僅見於頭部,或頭頸部出汗量多的症狀。多因上焦熱盛、中焦溼熱蘊結或元氣將脫,陰陽離決所致。小兒睡眠時,出現頭部出汗,但無其他不適者,屬正常現象。因小兒為純陽之體,睡覺時,陽氣聚會於頭部,蒸津外洩。
6.手足出汗。手足心微出汗,多為生理現象。手足心出汗量多,則為病理性出汗。多因陰虛內熱,迫津外洩;陽明燥熱內結或脾胃溼熱內盛,交感神經過度緊張造成手腳排汗異常增加所致。
7.心胸出汗。心胸部易出汗或出汗過多,多見於心脾兩虛或心腎不交。
8.半身出汗。患者僅一側身體出汗的症狀,但出汗常見於健側,無汗的半身常是病變部位。多因風痰、痰瘀、風溼等阻滯經絡,氣血失和所致。
9.色汗。黃色、紅色、藍色、青色、紫色、棕色及黑色皆有,通常侷限在面部及腋窩,常見於風溼熱邪交蒸,因被產生色素的細菌感染或汗液裡含有血紅細胞等所致。
10.絕汗:在病情危重得情況下,出現大汗不止的症狀,常是亡陰或亡陽的表現,屬危急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