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關於春秋五霸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是這幾個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裡邊有人有過這麼一個比喻,說其他四個都是老虎,中間夾著一個貓,就是宋襄公,嚴格來講,宋襄公根本就算不上霸主。

    宋襄公是什麼背景呢?他是商朝的後裔,武王伐紂滅了商朝,商朝的後人並沒有完全被趕盡殺絕,而是也封了諸侯,還不只一個。微子封在宋國,箕子封在北韓。

    之前咱說過,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這幾個等級。輔助武王伐紂的姜子牙,開國元勳,封在了齊地,是侯爵,所以叫齊侯。宋國封的是公爵,第一等爵位,爵位很高。

    宋襄公實力沒那麼強大,也沒能力去稱霸,可能這個哥們兒心中有遠大的夢想,有點像《天龍八部》裡邊的南慕容,慕容復,有復國之志,他可能也想恢復當年商朝霸業吧,所以他也搞了個會盟,在這會盟之上推舉盟主。

    這個時候呢,楚國問宋襄公,說咱們推盟主有什麼標準?宋襄公就來了一句,誰的爵位高誰是盟主,宋襄公想得很好,自己是公爵,其他的都沒有自己爵位高,那自己就是盟主。結果楚國國君楚莊王哈哈大笑,那好吧,我是王爵,我是盟主。

    宋襄公本來自己想弄個盟主當,卻給別人做了嫁衣裳,表面上是給別人做了嫁衣裳,其實論實力,楚國也遠遠強大於宋國,你想當盟主也當不了。

    實際上,楚國就是個子爵,是“公侯伯子男”的倒數第二個,是很低的,但是楚國自封了王爵,這就跟造反沒區別,因為只有天子能稱王,不過那個時候東周已經“危矣”,所以楚國自稱王爵,大家也沒有辦法。

    宋國不服,今天這個故事的背景,就說的是宋國不服楚國稱霸,所以就攻打了楚國的盟友鄭國。

    這也挺有意思的,打不過楚國,就欺負人家小兄弟,人家大哥能幹嗎?!楚國怎麼去救鄭國呢?攻打宋國。

    宋襄公就要跟楚國開戰。

    這時候大司馬,這是宋襄公手下掌管天下兵馬的一個官,公孫固,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子魚,他就上書覲見說,“天之棄商久矣”,上天已經把我們商朝拋棄很久了,也就是商朝的氣數早就過了。您宋襄公想要興復商朝前的輝煌,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個痴心妄想。

    宋襄公不聽,跟楚華人在泓水這個地方要展開一場戰爭。

    這裡咱說一句,古人怎麼打仗的,大多數人是沒見過,不過電視裡演的,場面很宏大,看那意思也很精彩,但是我跟您說,電視上演的古人作戰跟打架鬥毆沒區別,實際當中,不可能是這個樣子,過去打仗講究的是排兵佈陣,雙方兵戎相見,其實就是雙方的戰陣在廝殺,只要戰陣一亂,這個戰爭就失敗了。

    電視上演的跟打架鬥毆式的戰爭,不是寫實的,可能是為了讓您覺得場面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包括評書當中經常說的兩軍對壘,兩員大將馬上大戰三百回合,這都是胡說八道,很少有這種場面。

    宋華人已經在泓水邊列好了戰陣,楚華人幹什麼呢?楚華人正在渡河。

    這個時候咱們的子魚又說了,說敵人比我們人多,敵眾我寡,他們正在渡河,咱們乾脆這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結果宋襄公說什麼呢,不行。

    等到楚華人過完河了,正在列戰陣,還沒有列好的時候,子魚又說了趁這個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宋襄公還是不同意。

    等到楚華人列好了戰陣了,雙方正式開打了,結果宋國一下就打敗了。

    最後什麼結果呢?宋襄公大腿負傷,並且宋襄公的近侍,也就是守護宋襄公的近身部隊都被人殺了。

    您想啊,攤上這麼一個二貨的國君,打了這麼一個敗仗,這老百姓能沒意見嗎?全國上上下下都埋怨宋襄公。

    結果宋襄公不服,他還有理了,他怎麼說的呢?他說作為君子,不能傷害已經受過傷的人,不能俘虜已經頭髮斑白的老人,古時候的人指揮戰鬥,從來不憑藉險要的地形取勝。

    寡人我雖然是個亡國之君,我是已經滅亡的商朝的繼承者,但是我也不能打這種連戰陣都沒列好的敵人。

    您想這都什麼理論?這有點像武俠小說裡面,兩個大俠打架一樣,一定要單挑,誰也不能佔便宜。可是你個人英雄主義這是沒問題的,但作為一國之君,統領千軍萬馬這就不行了。你這麼幹不是拿自己的老百姓自己軍隊的生命開玩笑嗎?

    子魚是怎麼說的呢,說領導,您太不瞭解戰爭了,您太不會帶兵打仗了,對待這樣強大的敵人,我們有地勢上的優勢,我們可以趁著他還沒有列好戰陣就打他,這是上天在幫我們,這個時候打他們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況且這時候打他們,我們都不能保證我們一定能打勝。

    現在這些有戰鬥力的人,他都是我們的敵人。

    即使碰到了歲數大一些的人,把他抓過來有什麼不行的呢?哪有什麼“二毛”不“二毛”的呢?

    我們做戰前動員,鼓舞士氣,訓練士兵,排兵佈陣,目的不就是為了殺敵嗎?就是為了把敵人打敗。

    對於已經受傷但還沒有死的,為什麼不能再傷他一次呢?

    如果說不能傷害已經受到傷害的人,那就不如不去傷害他。如果因為敵人上了年紀,頭髮斑白了,我們就不能俘虜他,那我們還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三軍作戰,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戰機,利用擂鼓來鼓舞士氣,出現有利的戰機就要抓住,趕緊地擂鼓鼓舞士氣,揍他們。打這種沒有列好陣的部隊,當然是可以的了。

    這就是整篇故事,把宋襄公這麼一個有點理想主義色彩的、傻乎乎的人刻畫得很鮮明。

    當然了,咱也不能純粹以智商這個角度來解讀這篇文章,來解讀宋襄公這個人。實際上,宋襄公的思想是沒有與時俱進的,他可能代表了東周以前的一些思想。

    也許東周以前的作戰,就是像宋襄公說的這個樣子,不能利用險要的地形,不能在敵人沒有列好陣之前就打敵人。

    您注意我說的是也許,為什麼說的是也許呢?事情究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也不知道。我認為也不大可能,這有便宜不撿,我總覺得這不是人性。但是,那個時候事實是什麼樣子不重要,這種教科書當中或者說是傳世的經典當中,總會把過去描繪得很好,讓現代人誤以為那個時候很美好,人們都很有道德,所以有些本本主義者、教條主義者看這些東西,就去追求這些東西。

    也許宋襄公從小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他可能是這種教育的受害者。不過他本人是不是受害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讓一個國家,讓一個國家計程車兵,讓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都受了傷了。總而言之,他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

    作為一個領導人,絕對不能理想主義,絕對要能夠與現實來妥協,絕對要抓住最有利的時機,帶領整個企業朝向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邁進

  • 2 # 讀春秋思無忌

    當時,楚成王頂著齊桓公聯軍的壓力,硬是將楚國的版圖推到了鄭國的護城牆下,中原諸國聞楚無不色變。齊桓公去世,在失去如此強大的盟軍後,宋國仍決定和楚國開戰,無疑是以卵擊石,不堪一擊。

    1. 那宋襄公是如何接到這個燙手的山芋呢?

    1.1 宋襄公地位僅次於齊桓公

    宋襄公即位以來,連續參與了齊桓公召開的四次會盟。按照《春秋》所記載的順序,宋國僅次於齊國。後來齊桓公又將公子昭託付於他,也足以看出宋國在諸侯國之中的地位。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信守承諾,率領諸侯聯軍,平定齊國內亂,將齊孝公昭扶上位,地位進一步得到確認,至少他自己是這麼想的。

    這時,楚成王趁虛而入,魯、陳、蔡、鄭等國趕緊投向楚國的懷抱,齊國結成同盟。宋襄公本想著齊桓公去世了,我這老二也該上位了,怎麼能便宜了那個南蠻子呢?但是,他也知道宋國的實力遠不如楚國,動手完全沒有勝算。於是乎,就和楚國在宋國的鹿上談判。沒想到,楚國竟然同意了,是啊,人家在你的地盤上,不同意萬一被你暗算了怎麼辦呢?更何況楚成王的心眼多著呢!

    1.2 宋襄公稱霸不成,反被楚國羞辱

    一轉眼,幾個月過去了,宋襄公、楚成王、陳穆公、蔡莊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約好在盂地會盟。宋襄公終於盼來了這天,他此刻在做著霸主的春秋大夢,盛裝出席,等著諸侯來朝。可是,說好的朝拜沒來,倒是等來了一根麻繩,宋襄公在眾目睽睽下被五花大綁,你讓他以後還怎麼混啊?雖然幾個月後,宋襄公被釋放了,但是他顏面何在?更重要的是,楚成王藉機便把這規矩給其他的諸侯立了,以後誰還敢造次,就這下場,你們的老大隻能是我。

    1.3 報復楚國盟友鄭國

    又過了一年,本來也沒啥事了。估計宋襄公這一口氣咽不下去,當看見鄭文公去朝見楚成王時,他再也忍受不了了,就聯合幾個尚未完全歸附於楚國的衛文公、許僖公、滕子共同討伐中原叛徒鄭國。

    鄭國可是楚國通往中原的南大門,如果鄭國從此歸附楚國,那麼楚成王就可以隨時隨地將他的隊伍開到黃河邊上,倒時中原就真要變成南蠻子的天下了。

    2. 既然鄭國的戰略位置這麼重要,楚國當然也不會袖手旁觀。於是,楚、宋大戰一觸即發。

    掌管軍隊的大司馬聽到宋襄公要應戰,嚇得瑟瑟發抖,宋國的兵力幾斤幾兩,他可是一清二楚,於是勸宋襄公收回軍令。但是宋襄公一意孤行。

    楚、宋終於如期在泓水相遇。宋軍本土作戰,泓水是宋國的一道最好的天然防線,這本是上天賜給宋國的一絲機會。於是,大司馬請求在楚軍渡河之時,發動襲擊,宋襄公拒絕。眼看著楚軍上了岸,大司馬心急如焚,請求在楚軍未列陣之時出擊,宋襄公又拒絕。

    最可笑的是,宋襄公居然下令“不殺傷兵,不抓老人”。這不是搞笑嗎?老人還容易分辨,戰場上到處血肉橫飛,誰的身上沒有血跡?如何辨別他有無受傷呢?本來楚眾宋寡,楚軍幾個人打你一個。你這一道命令,宋軍在忙著招架的時候,還得看看對方的頭髮有沒有花白?還得看看對方有沒有受傷?恐怕還沒看清,就一命嗚呼了。

    我想,宋襄公也肯定知道自己打不過楚國,完了又不想讓他國笑話,於是硬著頭皮應戰。臨陣才想到反正都是敗,還不如敗得體面些。保全敵人,犧牲自己,就這樣宋軍成為了仁義之師,就讓人戳成了馬蜂窩。宋襄公,你是想用華人的鮮血成就你仁義的美名吧!

    3. 宋襄公的一意孤行導致了戰爭的發生,同樣也讓宋軍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翻盤的機會。

    當初,鄭莊公不也是以少勝多嗎?更何況還沒有有利的地形。他要知道一百年後的戰鬥指揮者仍然如此迂腐,估計也會和宋襄公說:“快到黃泉來相見吧!”果然,沒過幾個月,宋襄公就找鄭莊公總結教訓去了。

    結語:所以,你要問我如何扭轉這局勢,簡單但是不可行,就是把宋襄公送回去,讓大司馬和目夷來指揮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想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