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僅25年就換了36個皇帝,不亡國行嗎?
2
回覆列表
  • 1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稱雄一世,虎霸歐亞的蒙元王朝主宰中原沒有過百年,是華夏大一統中的“短命王朝”。其失敗與滅亡的主要原因在於“國策失誤”、政體失誤、民族大局失誤,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皇帝貪圖腐化治國乏力,橫徵暴斂,經濟衰敗,民憤激起,農民起義不斷,加速元朝的衰亡。

    南坡之變”,是元朝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誌其“漢化程度不夠”,民族大融合不夠,治國方略失當,因而造成“國祚”不過百年。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改國號“大元帝國”,到元英宗1323年“以儒治國”及《大元通制》的頒佈推行。元入主中原已52年了。細分析來看: 從忽必烈入主中原的“大國策”來看,在“漢化”過程中有四大顯著點:一是改掉強烈民族特色的國號。依漢《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治”,改國號“大蒙古帝國”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後而建立的蒙古國),史稱“元世祖”,尊其祖父鐵木真為“元太祖”。二是 重“儒家”,將多民族的“大元”進行分層分類等級管理。三是“行漢法”,效仿漢人治國理念與方針。四是選用漢人。大力任用漢人參與國家管理,尤其是理財上讓漢人管理國家財政與國庫。 1314年元仁宗提出“漢化科學”,史稱“延祐復科”。元英宗繼位後,倡導“以儒治國”,頒佈《大元通制》等,卻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抵抗力和反對。這就出現了1323年在南坡刺殺了元英宗,史稱“南坡之變”。

    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統元年)二十六年間元朝就更換36個皇帝,這也是一個奇怪現象。農民起義高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旗號,將矛頭直指元朝廷。可元朝廷不修政治,不興經濟,內部爭權奪利,朝令夕改,讓百姓苦不堪言。 對待起伏不斷的農民起義,元朝廷在戰略上麻木不仁,未進行有組織的反攻。農民起義軍稱帝、稱王。在戰術上,各地元軍沒有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聯合作戰,而是各自為戰。在戰役上喪失時機。讓張士誠、劉福通、陳友諒、朱元璋等農民起義隊伍越做越大。尤其是在張士誠殺劉福通,朱元璋殺陳友諒,紅巾軍內部陷入混戰之時。元朝廷反而出現軍閥混戰、宗王之爭。結果,元朝給了朱元璋北上反而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有利條件。加快了元朝的覆滅。

  • 2 # 清水空流

    先來看看元朝的基本歷史。蒙古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舊唐書》 稱之為“蒙兀室韋”人。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生活在現在黑龍江以蒙古一帶,以放牧為生,部落群居,生活生產極其落後。先後受到遼,金的統治。

    從1162年鐵木真出身以後。蒙古迎來了他最偉大的人物,公元1189年鐵木真推舉為蒙古部汗。1206年自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忽必烈正式立國,國號大元。1279年滅宋,統一華夏。從這個時候元朝也開始無限度的征伐世紀。大元的軍隊攻打到了多瑙河,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最終建立的國家無限廣漠宏大。自華夏第一個國號秦,到最後一個國號清,大元的國號是很好的一個國號,所謂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從公元1271年立國到公元1368年覆滅歷經十一帝。九十八年,在大一統王朝裡是最短的一個,也是華夏第一次亡於異族之手。

    華夏的歷史在元朝出現了斷層和倒退,但必須承認的是,正是元朝的統治,使得華夏當時的各個民族包括漢,西夏的党項。大遼的契丹,大金的女真,以及其他民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而且党項和契丹已經泯滅在歷史的長河裡了。元朝從建國到滅亡都在 不停的擴張,換句話說,元朝就是膨脹死的。

    元朝之所以立國時間短。首先是個民族極其的野蠻和粗獷。能夠摧毀一切,但不善於建設,排斥一切先進文化。嚴重的種族等級劃分不平等。這種野蠻的民族壓榨使得元朝在立國之初就國家不安定,元朝之所以沒有像清朝那樣長期統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沒有和漢族融合在一起,沒有吸取漢族士紳階級支援。沒有爭取到足夠的民心。沒有接受儒家文化,也就是沒有徹底漢化,如果蒙古能夠徹底漢化也就另外一種景象了。可以說,元朝始終沒有把自己當華夏主人,把自己當客人,無限地去壓榨和索取這個民族的一切。使得自己的根基自建國就不穩定。而元朝從皇帝到宗室以及高官始終處於一種 比較愚昧的狀態。皇帝的頻繁替換也促使國家的動盪和混亂。蒙古的元朝沒有行之有效的國家政治制度,一直以一個大的部落來統治著他所控制的領土。興盛起來如疾風暴雨,衰敗下去也是隨風而逝。不會留下任何記憶。

  • 3 # 歷史神秘人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元朝,統治時間沒有超過百年就土崩瓦解了,就是由於元朝統治者腐化墮落,窮奢極欲,對治下的平民採取等級壓迫,殘酷剝削老百姓,最終導致元朝被農民起義運動推翻了。

    蒙古人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之後,元朝的皇帝貴族,達官貴人就開始腐化墮落,窮奢極欲了。上層的元朝統治者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好帝國,只顧自己享受,每個蒙古族的人都吃喝玩樂,而提供這些統治者吃喝玩樂的錢財都由老百姓出啊!為了搜刮更多的銀子,元朝亂髮紙鈔。當時的元朝流通的貨幣基本上是寶鈔,也就是紙幣,為了能夠搜刮老百姓的銀子,元朝不斷的印紙幣,紙幣越來越多,通貨膨脹越厲害,最後就是紙幣變得一文不值,老百姓的錢就這樣全被蒙古人給卷跑了。再者,元朝對治下的人分成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就是蒙古人啦,第二等級就是色目人也就是西域的那些人,第三等級就是北人就是北方的漢人,第四等級就是南人就是以前的南宋的人。除了蒙古人自己,其它的種族蒙古人根本不把他們當人來對待,隨意的壓迫和剝削。蒙古人隨意殺其它等級的人,不用死罪,打個板子罰點錢就了事。其它等級的人殺了蒙古人,不管什麼理由,一律死刑。元朝還規定北人和南人不得私藏兵器,連菜刀也不行。哪家漢人結婚,新娘還要先送給蒙古人洞房。元朝還對老百姓徵收苛捐雜稅,稅種多如牛毛,朱元璋的家人不就是窮的叮噹響,還要交稅。總之蒙古人不把其它種族的人當人,其它人憑什麼把你蒙古人當人呢?老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起來反抗,元朝後期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運動,元朝的統治也快到頭了,最終在朱元璋領導的明朝最終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

    元朝的滅亡根本原因就是失敗的民族政策,把人分等級這樣沒有人性化的政策都出來,可見元朝不滅亡真是天理不容啊!

  • 4 # 必讀歷史

    元代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除了第一位和最後一位皇帝之外,其餘的皇帝統治時間都不長,他們如同匆匆過客,雖然制定著不同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又在死後被推翻,由新人重新制定新的計劃,這些政策根本沒有時間得以落實。

    另外,忽必烈是典型的漢化派,但在他死後,子孫們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到底是保留蒙古傳統,還是擁抱先進文化?到底是保留蒙古人的部落制,還是實行漢人的官僚制?

    在這個問題上,蒙古人總是朝三暮四,基本上這個皇帝願意採納中原統治方式,下一個皇帝立即決定恢復蒙古文化。後期皇帝在位時間都不長,這一點決定了政策具有搖擺性。

    在搖擺當中,帝國的財政問題被擱置了。元政府不僅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還隨時出臺各種臨時性的措施來破壞財政。

    忽必烈死後,成宗鐵穆耳統治了十四個年頭,算是中期統治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時期,元代經濟有所恢復,但隨後就進入了徹底的失控期。

    即便是鐵穆耳時代,也只是把問題掩蓋了下來而已。官僚數量膨脹、賞賜無度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在忽必烈死去那年,鐵穆耳就開始了他的賞賜之旅。根據有據可查的資料,為了穩固人心,他一年內共送出了金四千兩、銀十六萬七千九百兩、鈔票二十三萬三千一百錠。

    一邊是大幅賞賜,一邊是虧空的國庫。為了要錢,皇帝將目光轉向了鈔本銀。

    所謂鈔本銀,就是準備金。政府如果發行紙鈔,就必須有真金白銀做後盾,當人民手中拿著紙鈔,必須有一定的銀子做保證。

    元代初期,鈔本銀雖然不足,但畢竟政府還設立了一定的儲備。而忽必烈時期為了戰爭曾挪用過準備金。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是財政困難的時期。成宗下令,將存放在全國各地的九十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兩準備金只留下十九萬二千四百五十兩,剩下的全部運往首都供他使用。之後準備金有所恢復,到了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成宗下令再借二十萬錠。到了大德三年(1299年),元政府已經有一半的財政是出自鈔本。

    另外,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元朝發兵攻打位於泰國的八百媳婦國,又造成了失控的軍事負擔。第二年,政府不得不大量發行紙幣,至元鈔發行量達到了創紀錄的二百萬錠。

    這種揮霍無度的使用方法立即造成了通貨膨脹,但成宗皇帝並沒有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到了武宗海山統治時期,他不僅想恢復蒙古人的榮耀,還要養活日益龐大的官僚機構,而四處花錢的做法令財政危機更加明顯。海山開始進行所謂的改革,目的是透過裁減官僚數目來節省開支,並加強政府的理財能力。但實際上,不僅沒有把機構減下去,皇帝一不小心又增加了新的機構。

    由於中書省機構僵化,辦事效率變得更加低下,武宗希望恢復尚書省,由尚書省專門負責理財,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保留了中書省的同時,又平白多出來一個尚書省,反而讓官僚階層越來越龐大。

    另外,他模仿元世祖忽必烈,再次想到了發行新鈔票的辦法。武宗發行的鈔票叫作至大銀鈔,同樣按照忽必烈的老規矩又將舊鈔票貶值了五倍,規定至大鈔和至元鈔的比值也是一比五,和中統鈔的比值是一比二十五。雖然叫銀鈔,準備金其實已經不足,於是,武宗乾脆下令,以後不準紙幣兌換金銀,民間也徹底禁用金銀。

    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至大鈔的發行總量達到了一百四十五萬錠,摺合中統鈔三千六百三十萬錠,印鈔量比前三年翻了七倍。再加上一定的增稅措施,從這時起,元代就已經出現了末期的症候。武宗死後,仁宗雖然廢除了他的所有改革措施,但武宗改革的影響已經深入社會的骨髓,即便廢除也於事無補了。

    到了文宗時期,由於皇位爭奪戰,元代的政治結構更加脆弱,接近於解體,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也失去了。

    最後一個皇帝順帝上臺時,元代經濟已經近於失控,人們都意識到再不改革就要完蛋。

    伯顏作為右丞相時,採取了降低鹽稅和普通稅的方法,讓民間經濟少受騷擾,減緩民間的反抗。但由於他在民族政策上是個守舊派,他贊成加強民族區隔,取消科考,避免蒙古人的進一步漢化。這使得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經濟措施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這時,隨著元順帝地位的鞏固和脫脫的執政,他們開始對帝國財政進行了全面的審視。丞相脫脫更希望透過雄心勃勃的改造,利用政府的力量來發展經濟,將帝國帶出政治和財政危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烏爆發嚴重海上衝突,北約會怎麼樣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