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的育兒故事

    謝謝你的邀請!不管是古代、近代而是現在,老師都有優秀與一般之分。老師的工作本身就是教書育人,不過不同責任心,不同的能力態度造就教書育人的效果不一樣。評價一個老師是否優秀,首先要看教師思想道德是否與黨的教育事業要求相符合,是否為人民教育事業服務;其次教師的能力是不是特別突出,既有教學能力也有管理能力,特別是執行力。再次教師是否工作態度認真,工作積極勤勞。最後教師教學與管理業績是否突。

  • 2 # 1557290493

    謝邀請。我覺得在現在這社會中人人都頂著生活壓力,特別是老師。現在小孩子個個都是家中寶,有的小孩特別淘氣,也有自己的個性,家長和老師都難以管教。有的老師教書育人對學生非常有耐心,特別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上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老師特別優秀,是許多家長和學生的共同聲音。

  • 3 # 然呃

    無論在什麼時候,教師作為一個整體,都應該是受人尊敬的。

    但是作為個體,品行則是參差不齊的。有德高身正的,也有品格低下的。

  • 4 # 郝峰濤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人才的成長決定高考,而非高考決定人才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偏科觀,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的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應當使人更為擔心的,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往往是以某一學科為中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學科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知識學會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卻喪失了,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3,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4,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5,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6,偏科生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7,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的: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8,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9,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10,……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 5 # 城市教育研究員

    你這提問水平是多高啊?

    問了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你的意思是不是你沒有被評為優秀,著急了,眼氣了,羨慕嫉妒恨了啊???

  • 6 # 語文思維

    我認為現在的老師,真正教書育人的,太該評為優秀了,特別是我們學校的老師。但是每一次評選優秀老師時都因為名額有限,很多老師該評卻評不上。

    社會上很多人是不瞭解老師、不瞭解老師工作的。普遍看到的,就是老師一天只有幾節課,老師還有寒暑假。但是看不到老師六點過就起床到校,晚上要十點過才能回家休息,班主任老師,早上出門的時候孩子沒醒,放學回家的時候孩子已經入睡。雖然天天同在屋簷下,與孩子、與家人打照面的時間都沒有,對家人的關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這些付出,很少有人看到。

    那些備課、改作業、業務進修的時間都不必說,光是給學生個別輔導、給學生做思想工作、解決學生中的突發事件,都會佔據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些工作,不是這老師這個職業的人,是看不到也不能理解的。

    我單說我們學校吧,就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說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都該評為優秀老師,理由如下:

    一、優秀之一:淡泊名利,學生至上。

    上面說到了,因為名額的限制,很多本來很優秀但是不能評上優秀的老師,沒有因為沒評上優秀老師而馬馬虎虎地工作。他們一如既往地戰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該上課上課,該給學生做動員工作就做動員工作,學生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學生身邊。我們學校絕大多數老師都是這樣的。

    二、優秀之二:過硬的專業本領,學科教學的帶頭人。

    進入我們學校的老師,都是從鄉下優秀教師中遴選而來的。遴選的條件教委有統一的硬性標準,比如說成績必須是全區前1/3、必須在鄉下工作5年以上。

    在區級各種教師培訓會上,本地專家團隊成員,各個學科都有我校老師,而且主要是我校老師。

    在中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中,區級一等獎幾乎是我校各科老師囊括,市級特等獎、一等獎也常被我校教師捧回。

    最近幾年進我校的年輕老師,基本上都在在職進修研究生,正陸續畢業。

    三、優秀之三:學生的良師益友,家長的放心朋友。

    初中的學生正是青春萌動的時期,不像小學生那樣規矩聽話;也不像高中生那樣自覺懂道理,因此,常有些不平常的事發生。當有這些異常事件發生的時候,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都是第一時間到場,第一時間和學生談心,給學生做思想工作。

    小到通知學生中午到什麼地方吃飯、到門衛室給學生拿家長帶來的東西,大到學生的心理、學習上遇到難題,老師都是全力以赴去操心的。

    沒有學生表現上的事情要操心的時候,我們就會立即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了、培養優生了。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激發學生的奮鬥意志,用在我們學校老師身上,是太合適不過了。

    現在的年輕一代家長,家庭結構複雜,單親子女多。老師要同情他們、關愛他們、開導他們,做了許多超出老師工作範圍的事情。可是,我們都把這些當做份類事情,不邀功不請賞不宣揚,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就好!只要家長放心不牽腸掛肚就好!

    所以,我校的老師都是優秀老師。我愛我校,我敬佩我校的老師們!

  • 7 # 靜心別苑

    這是個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問題。

    請問是什麼原因讓樓主對“現在的老師”這麼大的一個群體,產生了質疑?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本職工作,任何時候都有一些人合格,有一些人不合格。我覺得整體來說還是合格的吧,優秀的也還是少數。不知道這樣的答案符合多少人的心理?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現在的傳媒極其發達,一點事瞬間可以傳遍全球。尤其是你做件好事,除非特別讓人感動,否則不會傳那麼遠。而一件壞事,比如公交車沒給老人孕婦讓坐,一旦被人拍下來,立刻引來一堆網路噴子站在道德制高點一頓批判,好像他們都是多麼偉大光榮正確。

    大部分老師還是兢兢業業在做教書育人的工作。如果對自己接觸的某個,或者某幾個老師不滿意,能溝通就溝通,溝通不了也不用對所有的老師都有意見。畢竟,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代表他所在行業的全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任知了的身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