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riage time and anything else included.這就是我們,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將要面對的世界,你可能很難接受沒有感情基礎的,並不stable的婚姻,更難接受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然而,不僅僅是我們,所有人,在這社會上都正在極大程度上接受著這樣的教育,做著這樣的選擇——基於量化標準的選擇。我們不得不承認,生活在這樣一個基於效率的時代,人們在異化,有人歡迎這種變化,聲稱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男性整容率的上升可以說明這一點,女性對於女權社會的嚮往催生了這一點,小奶狗們也許僅僅是佔據社會主導地位的部分女性和部分男性的角色置換。社會本質上依然是舊日的社會分工,只是男性和女性這兩個群體在不斷變異而已。我們依然在加快量化世界的程序,in other words,金錢寫就了我們這時代。無論是眉毛,健康,還是力量,權利,能力,知識,我毫不懷疑,有一天,階級固化,因為沒有錢的人無法進化,精英階級更加精英,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現在,更加擁有更姣好的容貌,更強大的能力,會享盡advantages,甚至時間。
物化成機器了,那隻能用幹活好不好來衡量了。中國是一個很強調人的“本事”的國家,本事其實就是機器的出產率。我小時候,父母看報紙上的貪官被抓,感慨之餘說的都是“雖然很混蛋,但能爬這麼高,能貪這麼多,也算他的本事”。新聞上是某某勞模某某骨幹,開始並不喜歡某工作,後來咬牙幹好了,簡單說,就是他can do something的能力被認可了,該勞模就一臉激動地說“只要用心,任何工作都能幹好”之類的,他幹著自己討厭的事,把喜歡的事,夢想的事放在一邊的悲哀,則完全無人在乎。既然為了一個事情的結果可以放棄喜好和夢想,那放棄愛人好像也那麼順理成章,所以才有各種糟糕的角色。
SOCIALTY EVOLUTION OR VARIATION??
物化加速,程度加深,這不是一個新觀點。
QQ空間QQ好友新浪微博推薦給朋友
物化指人的屬性、關係和行動轉化為人所生產的物的屬性、關係和行動的作用,而物卻變得對人獨立並支配他的生活。量化指標在一步步吞噬我們本就不多的對世界的良知,emotion
Marriage time and anything else included.這就是我們,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將要面對的世界,你可能很難接受沒有感情基礎的,並不stable的婚姻,更難接受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然而,不僅僅是我們,所有人,在這社會上都正在極大程度上接受著這樣的教育,做著這樣的選擇——基於量化標準的選擇。我們不得不承認,生活在這樣一個基於效率的時代,人們在異化,有人歡迎這種變化,聲稱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男性整容率的上升可以說明這一點,女性對於女權社會的嚮往催生了這一點,小奶狗們也許僅僅是佔據社會主導地位的部分女性和部分男性的角色置換。社會本質上依然是舊日的社會分工,只是男性和女性這兩個群體在不斷變異而已。我們依然在加快量化世界的程序,in other words,金錢寫就了我們這時代。無論是眉毛,健康,還是力量,權利,能力,知識,我毫不懷疑,有一天,階級固化,因為沒有錢的人無法進化,精英階級更加精英,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現在,更加擁有更姣好的容貌,更強大的能力,會享盡advantages,甚至時間。
但是這物化的時代催生了社會的冷漠。當我們離開這世界的時候,它也許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了。
近幾年,由於網路、電子社交媒體等新媒體飛速發展,透過多種媒體平臺呈現的涉及食品安全、醫療衛生、教育保障、貪汙腐敗等各方面的社會問題頻頻顯現。“小悅悅事件”經各種媒體報道後震驚中外,被害人是幼兒,是理應受到良好呵護的下一代,為何遭受如此的冷漠?人們為何見死不救? 首先,人的數字化。人被整合到機械體系中,失去了主體性和能動性,導致抽象數字化。①價值理性漸被工具理性所取代,工具理性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我們透過影片,清楚地看到頭個司機在撞人停頓後又立即發動機車,致使已倒地的小悅悅又遭後輪碾軋,雖診斷致命傷在最初的撞擊,但如司機及時停車,幼童也不會承受一輪又一輪的摧殘。小悅悅屍骨未寒,同樣的慘劇又接連上演,何以讓肇事者寧願軋死人,也不願停下屠戮的車輪呢?刑法第133條及《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的解釋》都明確規定了因“致人死亡”、“逃逸”、“因逃逸緻人死亡”者應負主要責任,且要承擔相應的賠償和牢獄懲處。其滋生土壤恐怕源於對“犯罪成本”的估計,一些人認為軋死人後,賠錢一了百了,承擔有個限定值;軋傷人還要一直負擔各種醫療費、賠償金等。這實質上是法律知識欠缺的表現,把個人經濟利益放首位,褻瀆了生命。魯迅的《吶喊》文集首篇名為《一件小事》,雖言“小”,可在他心中有著很重的分量。拖載魯迅先生的車伕撞倒了一位老婦人,婦人並無他恙,先生自覺其裝腔作勢,催促車伕快走,但車伕扶起婦人進了警所。魯迅先生為一時失言自省慚愧了一輩子,那些還抱僥倖的人們是否也該覺悟了呢?
其次,人的原子化。人與人的隔膜、疏離、冷漠,喪失了統一性和有機的聯絡。②人際聯絡被物的關係所吞沒和掩蓋,變成了孤立被動的原子。在各大媒體的報道中,均聚焦在18個路人身上,何以人們不願伸手及時救助奄奄一息的孩子?分析原因有二:(1)“趨利避害、明哲保身”是生物本能,也是人的本能,如竇文濤所言“我們還處於爬行動物時代”。此外,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統一體,在社會轉型期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小覷。③傳統思想主張“息事寧人”,其積極和消極影響並存,一遇突發狀況,“趨利避害”的本性就霎時放大了消極方面的影響,人就會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信條,缺乏道德正義和責任心。(2)眾人大多抱有“別人會去救”的機會心理或“你不救我也不救”的從眾心理,這正是大眾原子化的表徵。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孤立的個人在維護私利中選擇對傷難者視而不見,正因沒有一個領袖跳出來,人人都選擇自救。
最後,物化意識的生成。物化內化到人的生存結構和活動方式之中。④蘇州大學教授用證據學推理,稱18路人不全是見死不救,司機也未必喪心病狂,⑤網民也紛紛引用這篇文章的觀點說事。為何會對已證實的“監控錄影”視而不見,非要另闢蹊徑呢?這部分歸咎於人們在眾多事件中習慣了“懷疑”,當在“周老虎”、“躲貓貓”等事件嚐到“懷疑”甜頭後,似乎已習慣於用一種逆向思維去推測事實,結果“事實成了經驗的囚徒”,本來一個大體清晰的事件演化成了“羅生門”。別出心裁、獨樹一幟的言論確實能博得眾人的注意力,但能否只顧“注意力經濟”而忽視社會道德和公眾輿論呢?答案是否定的。科學具有了實證主義的本性,若喪失了對世界的總體性圖景的把握,當物化深入內心,冷漠也就徹底固化了。
視。
註釋:
①②④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⑤《蘇大教授用證據學推理小悅悅事件:18路人不都是不救》,轉自《南方週末》,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m/detail_2011_10/28/10230570_0.shtml
⑥施惠玲 荊學民:《中國社會轉型期信仰危機的歷時過程與克服路徑》,《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2010年7月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
接下來又到我了,我們接下來分析男性因物化而異化的心理根源
因為這個物質世界嗎,有這樣一群人,患有嚴重的成功焦慮,隨時準備著為了結果消耗一切放棄一切
總之從小到大,他們走的全部是獨木橋,橋下還都是萬丈深淵,雖然一路從沒落過水,但對深淵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了,這種恐懼讓他對任何形式的失敗都看的很要命,給別人解釋每一次任務都是“非常重要,如果這個失敗了我就等於白乾幾年”——一年裡哪有那麼多次生死攸關的工作啊。
但他已經緊繃慣了,一遇事就緊繃,這就是他的生存模式,像貓科動物一遇危險就炸起毛,幾乎已成本能。其實他本人也不享受這個過程,但最後還是改不了。一想到任務失敗的挫敗感,他覺得比死還嚇人。
焦慮到病態的人。
我當然不是說所有從小地方出來的人都焦慮,但焦慮確實是這個安全感極度缺乏的國家裡,非常可怕的一種傳染病。底層往上爬的人,承受著更大的壓力,焦慮的可能確實更嚴重。套用句最俗套的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鳳凰男。
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國民都有向屈辱過去告別的強烈訴求,也有為了美好未來而不顧一切的動力。這個古怪的國家,在短短几十年裡,經歷了歐洲人從中世紀起到今天幾百年的變化,過去和未來之間是無法填補的鴻溝,不同的地區和階層,完全是不同的星球,人又太多,“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誰知道後富起來時後到什麼猴年馬月,政治形勢動不動就用50年100年做基礎,人生才不過70年。自然都往好點的星球擠,我們把這個叫“更優秀的平臺”,不管這個平臺是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工作,還是更好的婚姻,大家都想死之前爬到這個臺子上擠成一鍋蛆。目的性如此之強,每一段時光都是在為下一個任務做準備,每個任務都有嚴格指標,一旦威脅到任務的完成,就暴跳如雷。
人做事的動機,like一部分,should一部分,can一部分。
所謂焦慮感,就是他做事情全部的快樂,都建立在自己到底做好了沒有,can不can的基礎上了吧?只要事情最後的結果不如人意,那他就非常非常不開心。哪怕這是他很like,很享受的事,做差了也很不開心。或是他很厭惡的事,但只要能做好,他就很開心。整個過程中,他自己更像是某個做事機器+效果評估儀,只對事件結果亮紅燈或綠燈,其餘的不在他願意體會的範疇裡。
在任何社會的利益關係裡,人都是被物化的。但可怕的社會,就在於物化已經成為全社會的機制和本能,人們不僅在物化別人,還搶著物化自己,生怕自己物化得不徹底。以前和人聊天,對方說自己公司裡某boss,也是多年嚴重焦慮和壓力,40多就頭髮花白,自己都不堪其苦,別人出主意說不妨求助於宗教,但他每次去寺院,從沒要求過心靈解脫和釋放,而是一直不停叩頭求保佑他的某單業務做好,還具體提出:菩薩啊,要達到多少多少指標才算好。這真是個完美的自我物化,即使在神面前,他都不是以一個人的身份出現,而是以這個龐大體系裡的一顆小螺絲出現。幾十年焦慮感的修煉真不是蓋的。
物化成機器了,那隻能用幹活好不好來衡量了。中國是一個很強調人的“本事”的國家,本事其實就是機器的出產率。我小時候,父母看報紙上的貪官被抓,感慨之餘說的都是“雖然很混蛋,但能爬這麼高,能貪這麼多,也算他的本事”。新聞上是某某勞模某某骨幹,開始並不喜歡某工作,後來咬牙幹好了,簡單說,就是他can do something的能力被認可了,該勞模就一臉激動地說“只要用心,任何工作都能幹好”之類的,他幹著自己討厭的事,把喜歡的事,夢想的事放在一邊的悲哀,則完全無人在乎。既然為了一個事情的結果可以放棄喜好和夢想,那放棄愛人好像也那麼順理成章,所以才有各種糟糕的角色。
物化的悲劇永遠是雙向的:物化他人的同時,也就是在物化自己。所以強勢的一方同時也是受害者。他們把對方看成商品,與之等價交換的自己同樣也就變成了商品。如此一來,親密關係無非只是商品的一層外包裝,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而他們冷了心,受了傷,卻只能假裝強硬,無法面對,更無法說出這些感受來。外人看來,總覺得這些人的生活事事順心,光鮮亮麗,他們自己也說:“挺好”,“沒什麼可挑的”。其實說不出來的苦,才是真苦,只好在對金錢、名望、事業,或是另一段外遇的沉迷中麻痺自己。
偶像與虛擬偶像 ——人的物化與物的人化
東方的人盡力去做神,從孔孟到曾國藩
西方的神性恰如人性,用價值觀去約束自私心。
偶像的物化讓遠處的人或者神終於走下了神壇,我們張開眼,才發現,原來你老哥就是這麼個玩意兒——就比我多幾個零?!笑,大笑,盡情大笑,笑中帶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