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劉邦和劉秀,這兩人一位是西漢開國皇帝,一位是東漢開國皇帝。他們兩人殺或者不殺功臣,都是由當時的狀況而決定的,總之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國家能夠平穩的發展下去。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劉邦大殺功臣名將,而劉秀則是善待功臣,為什麼會有此不同呢?

    我們大家都知道,西漢王朝從劉邦建國為開始,再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為結束,中間有過幾百年的歷史。在王莽的新朝,經歷了十幾年過後,叛軍起義,王莽被殺,新朝由此結束。在這亂世中,劉氏子弟劉秀起義,統一天下,建立東漢王朝。在他開國以後,他的一種行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建立東漢以後,同樣是開國皇帝,為何劉秀並沒有像劉邦一樣,殺了那些曾經輔佐過他的功臣,反而是以禮相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那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劉秀究竟有何目的?

    在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後,他們都會誅殺功臣或者削弱功臣曾經的權利。這麼做就是怕大臣的權力過大,影響了繼承人以後得權利。一旦功臣權力過大,新君登基的權力必然會受其影響。在君權神授的古代,在制度嚴苛的中央集權中,皇帝是不可能留著影響他權力的人或事物。就如歷史上的,雍正處死年羹堯,順治對多爾袞開墓鞭屍,景帝賜死周亞夫等一樣,都是為了鞏固皇帝的地位。

    就連劉邦建國之後,都殺了韓信等為它開疆擴土的老臣。劉秀之所以不和劉邦一樣,那是因為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在楚漢爭霸的時候, 劉邦處於弱勢,他是反敗為勝的。劉邦的對手是實力超強的戰神項羽,劉邦需要他們的輔佐和協助。

    項羽是貴族,而劉邦卻是一個小混混。劉邦需要那些有才能的人幫助他登上王位,所以他身邊的都是一些能人異士。這些人都是真正有實力有能力的,劉邦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利益提防他們。而劉秀他身邊都是一些民工起義計程車兵,他身邊的人都文化不高。他身邊扶持他的人和劉邦身邊的人完全不在一個戰鬥級別上的,所以劉秀根本就不用擔心他身邊的人有一天會謀取他的王位。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劉邦上位的時候年齡已大,而他身邊的大臣全是年輕力壯的,身體健康的年輕人。若劉邦不剷除他們,劉邦死後 朝政必定會被他們所把持。而劉秀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劉秀建立東漢的時候,他才40歲,正值中年,身強體健。沒等他死,那些老臣就會先他而去。劉秀自然不用擔心,老臣會把持朝政,影響新君的地位和權利。

    第三個原因就是,劉邦的對手項羽實力強大,是有名的西楚霸王。劉邦在對立的局面上,完全不佔上風。但是反觀劉秀,嗯,劉秀的對手並沒有那麼強大,都是一些起義的農民兵。無論是名義上還是軍隊裝備上,劉秀都完全佔優勢。所以最後他輕而易舉地登上了皇位,嗯,對於對手,劉秀和劉邦遇到的都不是同一個等級的對手,所以劉秀可以不用像劉邦那樣警惕。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劉邦的兒子劉盈生性軟弱,優柔寡斷,在朝政大事上他無法做到當機立斷。劉盈能力的不足,不得不讓劉邦為他兒子以後做打算。

    雖然沒有了老臣把持朝政。但是讓劉邦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呂后會垂簾聽政,掌握朝政。而劉秀的兒子和劉盈不一樣,劉秀的兒子擁有聰明才智,很早的就開始在學習試著處理軍中事物,對於朝政大事他已經有處理的經驗。

    正是因為這幾個原因,讓劉秀不用有後顧之憂,他不用過河拆橋,追隨那些曾經追隨過他的功臣。他身邊的那些人,也因此逃過一命,免於一死。

    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劉家人本身就沒有殺功臣的基因,歷代漢朝的君王還算是比較仁慈的。而劉秀是恢復漢室,劉漢有國已經兩百多年了,人心所向,況且劉秀本人年富力強,他身邊的很多將領能臣眾多,因此他並不擔心群臣作亂的問題,因為就算是下面的功臣造反也沒有多少人支援,所以自然沒必要去殺了。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 2 # 象園IT茶農

    其實答案很明瞭,漢高祖劉邦對開國元勳屠戮過多,留下兔死狗烹,不仁不義的惡名。相反漢光武帝劉秀就做得受人稱頌,能與功臣共富貴,畢竟歷史上能做到這點的少之又少。

    但一定說劉邦的心胸狹隘,而劉秀氣量宏遠嗎?也不絕對!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定要深入分析他所處的環境,不然很容易片面和想當然。

    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大澤鄉起義之後,各路英雄紛紛登場,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亂。泥腿子出身的陳勝吳廣最早捐軀造反,接下來經過你死我活層層遴選終於能活到漢高祖五年的都是漢高祖的戰友了。劉邦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依靠蕭何和韓信的力量,又受降了英布等人。加大對功臣封賞,異姓王就封了七個。這些人當初和劉邦出身差不多,有的甚至還高於劉邦,這下造反成功了,劉邦當皇帝了,這下劉邦沒有安全感,元勳們也沒安全感,時間長了自然也心一橫,繼續反。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個現象,但是開國皇帝出身高貴的年輕的一般不屠殺功臣,以殘暴著稱的秦始皇就沒有殘殺功臣。出身低賤的年紀大的一般都會屠殺,劉邦恰好兩條都沾,劉秀兩條不沾。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劉秀是漢景帝之後,皇族貴胄二百多年,況且劉秀在河北稱帝的時候才三十歲左右。所以劉秀擁有天生的優越感,而且年富力強,而這兩點劉邦都不具備。

    另外,劉邦所處的時代,因為經過秦朝短短15年的統治,大一統的思想還得不到天下人普遍認可,這也是為什麼強大的秦朝迅速覆滅的一個原因,但是因為有了秦始皇的榜樣作用,但是有追求的帝王都將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作為奮鬥目標。打天下的時候為了籠絡人心,封的異姓王,在統治秩序明確下來之後就顯得格外礙眼。而且漢初的諸侯國相當一個國中國,有自己的賦稅,軍隊,統治,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顯得不倫不類,所以被清除,是理所當然了。而劉秀所在的東漢初年,因為西漢武帝時推恩令的推行,諸侯國已經是功勳的地位象徵,跟西漢初年的諸侯國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劉秀就沒有清除功勳的必要。國家統一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有實力的功臣也沒有造反的群眾基礎,因為王莽活生生的例子就在那擺著。高風險的事情實在划不來做,弄不好遺臭萬年。

    還有一個現實原因就是劉邦的接班人劉盈過於仁弱,這也是年老的漢高祖清楚強勢元勳的一個原因。而漢光武帝的接班人劉莊聰明沉穩,英明幹練。漢光武帝沒有為接班人掃除障礙的必要。

    總之,政治家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維護自己的統治。每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對於功臣所做出的選擇就不同。

    所謂的順應天命吧!

  • 3 # 文士野

    劉邦和劉秀對待功臣的態度不同,需要分析的角度應該很多。主要說三點就好:

    首先,兩人創業的年紀不同。劉邦一統天下,登基做皇帝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繼承人漢惠帝劉盈又老實懦弱,能力一般,這些功勳大臣又年富力壯,能力了得。所以劉邦自然會有危機感,把一兩個刺頭殺了,讓接班人以後好管理,也是正常的想法。

    劉秀登基的時候,才三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壯,發展創業的好年紀,他的那些功臣們,年紀都和他差不多,甚至比他還大,總體而言,江山的大局還是好控制的,所以危機感不用那麼強。等到年長一些,他的兒子劉莊能力也是槓槓的,駕馭權臣的能力很強,對付一些耄耋老臣,不在話下。自然也不用劉秀太操心。

    其次,兩人出身不同。劉邦混混出身,沒什麼文化,做事情比較粗俗直接,從一介亭長升級為帝王,心裡有自卑之心,容易猜忌,總對和自己打江山的兄弟們不放心。

    劉秀則不同,他入過太學,是文化人出生。性格又比較溫文爾雅,為人處世都比較包容寬厚,珍惜情義,也珍惜得來不易的太平天下。當然也是敲打過那些跋扈的下屬,但是隻要大家能好好過日子,劉秀總體還是會善待他們的。

    最後,和這些功臣們的個性也有關係。和劉邦打天下的人,一個個都比較粗魯,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不懂得物極必反,居然思危的道理,做了功臣之後,總是在搶功勞,言談舉止也沒什麼做下屬的樣子。身邊甚至還經常有想歪念頭的下屬,比如韓信身邊,就常慫恿韓信造反,三分天下,估計做皇帝。

    而劉秀的功臣們則不同,大家都是讀過書的文化人,做事情都是懂得哪裡該張揚,哪裡還收斂,哪裡該刷臉,哪裡該低調,言談舉止均有分寸,不會讓做領導的覺得難堪和為難。所以,也比較少留下給帝王打壓的口實,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善終了。

  • 4 # 照壁陽光

    漢高與光武都是開國皇帝,但對待功臣的手腕各不相同,漢高對有威脅到皇權的功臣只有一個字:誅。光武對功臣則採用了較溫和的方式:用恩德感化。兩個人對功臣不同的方式,我們不能從此判斷出誰勝誰輸,只能說鞏固政治地位的方法不同。

    劉邦大殺功臣,其原因在於那些功臣已經直接危脅到了江山的穩定,比如說殺彭越,正經有人告他反了。既然反了,誅殺勢在必行,就算在當代社會,也一樣有叛國罪。殺韓信,殺英布,捕韓王信也是一樣有人告了其謀反,並已經形成了事實。又加上當時封建制度向郡縣制度過渡,反叛的人軍事指揮能力都足以分疆裂土,都可做第二個劉邦。不及時誅殺,如果坐大,不定又冒出另外一個與漢勢力相當的國來。另外,漢高相對來說還是仁義的,無奈他的皇后可不仁義,直接殺了已經貶為庶人的彭越,這罪過雖然也要算到劉邦頭上,其實是呂后在後面煽風點火。

    劉邦大殺功臣,一方面是他內心不自信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不一樣,放在劉邦當現在華人的主席,他也不能殺這麼多人。最後一點就是他有一個比他更心狠手辣的呂后。

    反觀光武,在反王莽政府軍過程中,他本身就是統帥,在戰爭過程中,他一直表現著他高人一著的軍事才能,這一點,跟唐太宗很有相似之處。他的那些將領,論功,只能是軍長與排長的對比,試想,任何時候的囉囉排長剛跟軍長拍板?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光武的將帥,多數出身豪門,或者是豪門的代言人,他們打仗主要是維持自己的一方利益,在政治上並無多大訴求。而當時的社會,經過西漢近兩百年郡縣制夯實,封建已不現實,功再大,無非還是做漢廷的官,做再大的官無非還是為了利。而光武也很清醒的看到這一點,因此儘量予於滿足。既然臣子們沒有反的動力,自然也沒有反的實質動作,於是,光武一朝,君臣和諧。

    但是,請讀者們仔細分析下,西漢劉邦大殺功臣,而西漢的成就卻遠高於東漢呢?東漢光武仁慈,卻章帝以後就衰敗了呢?可見,殺與不殺功臣,除了在人性方面值得探討之外,在政治上,不過是兩種維持權力的不同手段而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所以說政治是不人性的。

  • 5 # 歷史趣文

    這個問題跟我在“唐太宗為何不殺功臣而漢高祖殺?”的回答一樣!

    政治格局不同,核心之處在於:功臣是否會影響皇權,會,那麼你就是敵人得死,不會,那麼我們還是好朋友大家吃好喝好。

    平定戰亂之後,漢高祖跟功臣們分蛋糕,分地盤,分權利,大家是敵對的。光武帝跟功臣是,我是老大,你們跟我混,現在混出頭了,大家去喝湯吃肉吧,吃飽喝好了去給我幹其他的藩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你們哪裡都有什麼習俗?來看哪裡的,最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