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瀚海說史
-
2 # 江雨燕
從情感上來說慘烈,從手段來說並不算慘烈。
為朱元璋殉葬的這些嬪妃和宮女並不是採取的“活人陪葬”的方式,而是先自殺後,再到屍體送入皇陵中。
《李朝實錄》記載了為朱元璋陪葬時的死法:
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也就是說這些嬪妃和宮女都是上吊自殺的,這種方式在宮廷之中比較多交,因為她能夠保持屍體的完整性,畢竟她們到了陰間還要繼續侍奉朱元璋。
當然在一些遊牧民族以及先秦時代的風俗中,對於殉葬就顯得比較粗暴和殘忍,通常採用的都是活埋(生殉)或者直接殺死的手段(死殉)。
秦穆公死的時候其殉葬者就高達177人,其中還包括當時秦國的三個忠臣:
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史記·秦本紀》所以,當時的秦人還寫了一首詩來抨擊秦穆公以及悼念三位大臣,其詩被收錄在《詩經·黃鳥》中。而朱元璋去世的時候,為其陪葬的嬪妃和宮女一共有46人。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彤史拾遺記》不過,關於朱元璋殉葬一事正是卻並沒有記載,就連《明太祖實錄》中都沒有記載這些事情,看來還是為了照顧朱元璋的名聲。
畢竟生前殺了這麼多人,死後還要繼續殺人。而在為朱元璋殉葬的這些嬪妃中,只有一位有幸逃過一劫,那就張美人張玄妙。
張玄妙當時由於寶慶公主才年僅三歲,所以朱元璋難得的網開一面,讓張玄妙不必跟隨陪葬。因此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
但自從朱元璋開了這個先例以後,永樂、仁、宣幾朝就遵照了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這一制度才從宮廷之中消失,明英宗病重時立下規定說:
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殯御殉葬,凡四事,付閣巨潤色。從此,從朱元璋時代開始的殉葬制度宣告結束了。
-
3 # 歷史隨筆
殉葬制度自古就有,不過由於物別不人道,到了秦漢時期逐漸以陶俑代替,甚至是直接禁止了,到了遼又死灰復燃,此後的金、元、明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上位之後,這個制度才再次被禁 止。
遼、金、元基本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明朝是正統的中原政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恢復殉葬帛制度被說的比較多,朱元璋死後其孫子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生前囑咐要將所有未生育過的妃嬪全部殉葬,這些妃子被稱為“朝天女”。關於這些朝天女的死法,比較流行的有三種:
一、上吊自殺
先把需要殉葬的人姓名造冊,然後將她們集中在一個大房間裡,房裡裡擺放和殉葬人數目相等的凳子,每個凳子上方繫著白綾,膽子大的一咬牙直接把頭伸到白綾裡,膽小的由旁邊的宦官強行把頭放進白綾,然後突然拿走凳子,幾分鐘後她們就都死了。
二、灌注水銀
這種死法比較殘酷,還是先將這些需要殉葬的女子集中到一起,先給她們喝下放了迷藥的茶水,等她們暈過去了再從頭頂上開一個孔,從頭頂灌注水銀,灌完了水銀她們也就死了,然後將切口縫合。
三、窒息而死
這種就相當於活埋,就是在朱元璋下葬的當天被關在陵墓裡,窒息而死
朱元璋的陵墓裡被發現了大量的白骨,所以殉葬這個事肯定是真的,只是方式我想更接近於第三種,因為第一種屬於死了之後埋葬,那麼屍體擺放應該是整齊的,如果是第二種,被灌輸水銀陵墓又那麼封閉,理論上應該沒有完全腐爛的,而陵墓的白骨是雜亂無章的,所以第三種可能性更大些。
不過無論哪種,都挺不人道,更何況古代本來人口就少,還將人命這麼不當回事。我實在是想不通朱元璋這麼一個一生勤儉愛民的皇帝怎麼會讓刀子殉葬?
-
4 # 觀景說史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具有很大爭議的帝王,他由一草根階層,透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國初期,朱元璋勤政愛民、改革弊政、肅清官場腐敗、重視農業發展、減輕賦稅給與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從朱元璋前期執政來看他是一位明君,但到了後期他大肆殺戮開國功臣,還恢復了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是為昏君。
《墨子·節喪篇》記載: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國的陝西鳳翔縣發掘了秦公一號大墓。該古墓裡有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因此可以推斷自從殉葬制度出現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達到了鼎盛,不單單是古墓這個特例,史書中也有關於殉葬的記載。
《史記》卷5《秦本紀》記載秦繆公死後:“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從史記中探索發現,為秦繆公陪葬的就有177人,這裡邊不但有秦繆公的妻妾、侍從,其中還包括他的三位大臣。可見古代的陪葬制度是很慘烈的。到了秦始皇后陪葬制度慢慢變少,直到兩漢時期,人殉制度幾近絕跡,畢竟古代帝王也是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而不是遺臭萬年。以秦始皇為例,他的墓葬就選擇了以陶製品做為陪葬,從而才有了讓世人感到震驚的秦始皇兵馬俑。
朱元璋死後,為他陪葬的人死法慘烈嗎?洪武25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朱元璋的打擊是巨大的,大明王朝失去了儲君,震動國本。第二年元氣大傷的朱元璋就生了一場大病,雖然最後經過名醫們的全力醫治後,身體恢復了正常,但他性格由此大變。
洪武31年,71歲的朱元璋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在臨終前,朱元璋頒佈了一條讓天下人詬病的遺照:“責殉諸妃。”按照他的意思,凡是沒有生育過的妃子以及部分宮女,都要為他殉葬。朱允炆繼承皇位後,按照爺爺生前的意思把他埋葬。
《明史》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明朝小史》也記載有“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從這些歷史資料中可以證明,在朱元璋死後確實是存在著人殉的現象,但是具體人數不詳。
為朱元璋陪葬的嬪妃和宮女到底有多悲慘,史書也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透過《李朝實錄》記載朱棣死後,嬪妃宮女的殉葬情景中,一窺全貌。
《李朝實錄》記載:“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透過朱棣死後的陪葬記載,觀景推測朱元璋時的陪葬嬪妃宮女應該也差不多相同,先是太監讓陪葬之人集中起來,讓她們吃過最後一餐,然後把她們關到一間守衛森嚴的房間裡,讓她們在事先已經準備掛好的錦緞上結束已經的生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野史傳說的血腥說法就不闡述了。
值得慶幸的是到了朱祁鎮時,陪葬制度終於被正式廢除。朱祁鎮臨終前“罷宮妃殉葬”,他在遺詔中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至此這個殘酷的制度終於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參考資料:《明史·后妃傳》、《李朝實錄》 -
5 # 讀天下史
其實不是陪葬,是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在封建社會之前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在奴隸社會時期,別說帝王將相了,就是很多有勢力的人,死後也會讓一些奴隸殉葬。
螻蟻尚且貪生,何況說是一個大活人,很多人不願意死怎麼辦?
讓你自殺後再殉葬,這還是一種相對比較好的手法,有些帝王將相為了所謂的風水問題,更多的是直接活埋。
當然,朱元璋作為一個白衣成了最高的統治者,不管什麼原因,他恢復了殉葬制度,都是不得不說,這是開了倒車。
不過當時殉葬的基本都是沒有生過孩子妃子,或者孃家無勢力的妃子。
當時讓這些妃子,站成一排,然後上吊,有不不願意死的,一般都是太監拖出去勒死。
你說慘烈不慘烈,這個不好說,勒死那一刻對這些活生生的人來講,是非常慘烈的。
回覆列表
被死亡的過程一般都不會太美好!
突發死亡事件發生,死者死亡之前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死亡就在剎那間,雖說枉死,但卻沒有太多精神上的折磨!
可是陪葬就不同了,有個通知的過程,結局還是你不能改變的!被選為陪葬的一員,可想當事人有著怎樣的心理折磨與煎熬,結果還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被了結自己的一生。這不談死法就已經跟悲慘了!
接著來說陪葬制度!
陪葬制度又被稱作人殉制度,是從原始社會時期就已存在,且長期實行的滅絕人性的制度。“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夏商周時期,由於是奴隸制社會,陪葬人員多為俘虜和奴隸;後期,隨著文化的逐漸開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活人殉葬的習俗基本斷絕,改為了陶人或者馬匹代替,雖仍有陪葬事件發生,也已是極少數;當秦國統一六國後,基本廢止和抹殺了這個慘無人道的制度。
只是,當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後,陪葬制度再次死灰復燃,人殉制度再現人間!朱元璋規定:凡後宮無子者在皇帝駕崩後一律殉葬。
關於明朝的陪葬制度!根據正史記載,當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駕崩後,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根據遺詔,將服侍過朱元璋的妃嬪及伺寢宮人盡數陪葬,共有38個妃子、15個宮女,2個童男童女(具體人數有多種說法)!
此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都延續了殉葬制度,無一例外,朱棣的殉葬人數甚至比他爹朱元璋還要豪華!
關於陪葬者的死法,史書有這樣的描述:
“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萬幸的是,明代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朱祁鎮時期被宣佈廢棄停止,這在中國歷史上真乃幸事!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王在日,嘗奏身後務從儉約,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為朱元璋陪葬的妃嬪的死法!陪葬當晚在一個房間裡,放置了許多小板凳,板凳對應的房樑上都掛著一條條的七尺白綾。很明顯,為朱元璋陪葬實行的不是活葬,也不算太滅絕人性,這是讓嬪妃們自縊。不過為了防止嬪妃們逃跑或者不自縊,每個嬪妃旁邊安排了一個太監,倘若有人逃避,太監會上手處置死嬪妃。同時,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保證陪葬者的死法面容不過於猙獰,會在陪葬之前讓人悄悄地在飯菜裡投放水印。亦或者,先給她們服用安眠之類的藥物,待其熟睡後,將水銀注射到其身體內,讓她們在夢境中安靜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