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動天下

    傳說,八月十五這一天,有一個賊人趁后羿外出打獵之際,偷偷潛入后羿的家中要非禮他的妻子嫦娥,誰知嫦娥是一個剛烈忠貞的女子,拼死不從賊人。於是,嫦娥就把后羿偷偷放床底下的毒藥拿出來吃了。

    誰知道,嫦娥把一葫蘆霞光閃閃的“毒藥”全部吞下去後,竟然白日飛昇,化身為嫦娥仙子,飛向了月球,並住進了廣寒宮,從此跟后羿天人兩隔。

    后羿一直對妻子嫦娥念念不忘,於是在以後每一年的八月十五里,即中秋節之時做一些跟月亮相似的餅——月餅,以及放孔明燈來紀念妻子嫦娥,希望嫦娥能夠有一天會飛回來跟他團聚。

    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並盛行於宋朝,在明朝清朝時期,跟元旦節日齊名了,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那麼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

    我們首先以北宋為例吧。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京師,全城的人不論貧富或者男女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得到月亮神的保佑庇護。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的風俗在朝野上下更加盛行了。許多地方會有賞月、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習俗活動。

    進入現代社會後,我們依舊在中秋節這一天搞活動,比如擺上月餅、柚子、蘋果、紅棗、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柚子是絕對不能少的。在月光下,將月餅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大家依次拜祭月亮。接下來,大家開始吃月餅、柚子,並開始放孔明燈升空……

  • 2 # 十點歷史君

    中秋節,別名八月節,團圓節,因為節日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八月半。在現代人的眼裡,中秋節是家人團圓的日子,每年到了這一天,我們會互贈月餅,一起賞月。近年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波及。唯獨中秋節的地位,經久不衰,每年中秋節的前夕,就能看到超市開始準備月餅等節日美食,總能被人們,快速地一搶而空,可見即便在現代人眼裡,中秋節仍然有無法替代的意義。

    但是現代的吃月餅、賞月,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把戲。古代的中秋節,意義遠不止吃這麼簡單。經過了3000多年的文化傳承,中秋節在人們心中的意義,也越來越深遠。下面我們一起看下,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一、先說一下中秋節的起源之說

    中秋節自古有之,起源之說卻眾說紛紜,沒辦法界定。史學界公認流傳的說法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應該起源在先秦時期,最早並非是用來欣賞,而是用來祭祀。在《禮記》中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古代的祭祀之禮,最早也是在周朝才有的。沿襲前人的傳統,“君權神授”的思想並沒有完全解除禁錮。君王認為自己能夠獲得如此地位,是因為上天的恩賜。便把對太陽和月亮的好奇心,慢慢演變成了一種“敬畏”之心。在中秋節這天,君王會組織祭祀之禮,除了用來祈福,也會發放食物,是一種凝聚人們群眾的做法。《禮記·月令》上說: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後來祭祀月亮的禮儀,漸漸流傳到了民間,人們開始爭相效仿,才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對著月亮乞求福祉。這是中秋節,最原始的模樣。

    第二種說法,認為中秋節是與農業生產有關。在古代的“秋”字的解釋是:

    “莊稼成熟曰秋”。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穫的季節,人們把這種豐收的喜悅之情,漸漸加在了中秋節之上,賦予中秋節一種,對風調雨順的感激之情,與希望明年收成好的美好希冀。說白了,就是感恩秋天,讓窮苦百姓們能夠吃上飽飯。因此,每年八月十五,人們都會一起吃團圓飯,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賜。

    第三種說法,是因為唐高祖李淵,當時起兵推翻隋朝,最開始的時候一鼓作氣,打得楊廣節節敗退。不僅奪得了無數城池,還收下了很多來自隋朝投降的將士們。軍隊的勢力越來越大,卻出現了一個隱患,就是糧食不夠吃。這時候裴寂提了個建議,將各種糧食糅合在一起,以“月亮”為由頭,發明了“月餅”。雖然糧食的總量沒變,但是有了“月亮”的由頭,將士們像是有了希望。反而同仇敵愾,即便糧食不夠,吃了這個月餅,彷彿也力大無窮一般。最後果然一舉推翻了隋朝,人們為了紀念這種“月餅”,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一直賞月,吃月餅,來紀念那段歷史。

    二、中秋節的發展與變遷

    人們真正意義上的中秋節,應該是在唐朝。唐朝是文化發展的巔峰,中秋節也在這一時期,成為了十分盛大的節日。不僅民間流傳甚廣,在皇宮之中,也十分重視這一傳統節日。是因為當時大唐名將李靖平定了戰役,唐高祖李淵舉辦歡迎儀式,連民間都張燈結綵,家家戶戶門口擺出了圓餅,讓唐高祖大喜,當即寫了一句詩:

    仲秋祝大捷,囊餅圓如月。

    “仲秋”諧音“中秋”,就因為這件事,之後每年都在李靖歸來的這一天,也就是農曆的八月十五,人們都開始過“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吃月餅、賞月,共同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唐朝的中秋節,主要以賞月為主,在《開元天寶遺事》記載:

    “八月十五日夜,(蘇顏)于禁中直宿,諸學士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

    也有無數詩人面對月亮,抒發自己對家人的想念之情。唐朝詩人張九齡曾經寫過《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賞月,古人往往會賦予月亮特殊的意義。這首詩的背景,是張九齡被李林甫誣陷之後,遭遇貶謫,看到海上明月,心中生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悲涼。想起家鄉的親人,即便我身在遠方,但我們仍然可以同賞一輪明月,以此寄託思鄉情切,也是一種安慰自己的無奈之舉。

    到了唐朝的中後期,日本也派來“遣唐使”,以學到唐朝的先進文化為驕傲,而中秋節這一習俗,也是這一時期傳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有過中秋節的習慣,日本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卻學到了唐朝另一種美食,叫做“唐朝糰子”,跟現在的大福差不多,在中秋節這天,他們會一起吃糰子,祭拜月神。值得一提的是,中秋節是唯一一個,和中國過節時間一樣的節日,都是在農曆的八月十五。

    中秋節起於唐朝,但是真正興盛,卻是在宋朝。歷史上一直流傳“強唐弱宋”的說法,但其實並非如此,宋朝只是軍事能力稍弱,但是文化發展,卻並不比唐朝時期差。每年到了中秋節,宋朝人民都會提前準備吃食,有錢人甚至會包下酒樓,在酒樓之上,和親朋好友一起賞月,不亦樂乎。宋朝的吳自牧在《夢粱錄》裡寫道:

    “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宋朝人過中秋,講究與民同樂,似乎在這一天,人們都能放下所有哀愁,沉浸在中秋佳節賞月的歡喜之中。上到王孫公子,下到貧民百姓,大家都引吭高歌,對月吟詩作對,一片和諧景緻。除了喝酒玩樂,人們也漸漸對月亮產生了期盼,把這種願景加在了賞月上。金盈之在《醉翁談錄》記載:

    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則願貌似常娥,圓如皓月。

    中秋節除了吃吃喝喝,還流行“拜月”。這種方式很像以前的人們拜魁星,男人希望月神保佑,能夠仕途暢順,女子也乞求福祉,能夠得到嫦娥的恩賜,變得貌美如花。這樣的活動,在宋朝層出不窮,雖然沒有什麼實質作用,但也成為了一種風尚,盛行一時。

    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在宋朝得到了大力提倡,不僅民間熱鬧非凡,就連皇家也會舉辦宮廷舞會,邀請大臣共同賞月,以示皇恩浩蕩。而這種熱鬧的景象,在後來的元明清朝,卻很難見到了。過節的花樣也漸漸少了很多,大多都是延續前朝,吃月餅、賞月,看歌舞,已經沒有什麼新意。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記載:

    “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雖然後來的中秋節,不復往日的盛況,但在官員心裡,仍然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因為從元朝之後,官員的放假時間,被一減再減,只有幾個傳統的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等會放假。而中秋節,也是難得的放假節日之一,即便不熱鬧,官員也會趁這個時間,好好和家人放鬆一下,聊勝於無。

    三、古人怎麼過中秋節?

    一、吃月餅

    月餅在古代,又被稱為芙蓉、荷花等,中秋節吃月餅,象徵著闔家團圓之意。蘇東坡曾有詩云: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在古代,中秋節就已經流行吃月餅和相互贈送,表達自己對親朋的美好祝願。月餅最開始是用來祭祀之用,到了唐朝才漸漸成為大家喜愛的食物。古人賞月的場景,往往是三五好友,加上幾塊月餅、美酒佳餚,算是古人的標準配置。

    二、猜燈謎

    猜燈謎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是一種為了增加節日趣味性的遊戲。在中秋佳節的時候,“花市燈如晝”,往往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綵,花市上也有很多花燈,上面寫好了燈謎,等才子佳人們一起來解謎題。這一活動,無疑是將男女們之間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在花市街頭,不知道充斥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獨單心事。

    三、觀潮

    看潮起潮落,最好的時間就是中秋節前後。古人觀潮,是一件十分盛大的節日。蘇軾曾經寫過一首詩:“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描述的就是人們觀看潮水的景象。

    除了觀潮之外,還萌生了另一種衍生行當。每年到了中秋節前後,會有一行專門的“弄潮人”。顧名思義,就是在潮水中表演的人們,像是古代耍雜耍的,想要看弄潮表演,一般都要給錢,才能看到,節目類似現代的水上滑板。直到現在,在南方的江浙等地,中秋節也有很多人去觀潮,成為了一種傳統。

    四、熬夜與玩兔兒爺

    熬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在古代的中秋節,卻另有一番說法。老人們認為,中秋節這天熬夜,可以得到福祉,熬得越晚,人們就會越長壽。因此中秋節這天孩子和大人們,都一邊賞月,一邊熬夜。對於孩子來說,中秋節的意義不大,就是能吃點好的,還萌生出一種玩具,叫做兔兒爺。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來介紹兔兒爺。兔兒爺最開始,就是為中秋節而生的,是人們參照月宮玉兔而製作的一種玩具,中秋節這天,家長會給孩子們買兔兒爺玩,乞求身體健康。

    經過了漫長曆史變遷,古代流傳下來的中秋節文化,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就剩下一個吃月餅。但是中秋節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現在的人們都太忙了,忙到沒時間多陪陪家人,於是中秋節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過的不是中秋,而是一份團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到冬天身上就會很乾燥,特別小腿上會起皮就像魚鱗一樣的請問這是魚鱗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