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玄機”

    中科院2016年釋出了用兩年時間調查完成的《中國姓氏統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這個“新百家姓”解讀了中華姓氏的玄機。

    玄機一、“五百年前是一家”並不可信

    華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勳,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補自己的家譜,他們要尋找自己的根,而在他們修家譜的過程中,透過與內地的聯絡,也對當地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玄機二、 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2016年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侷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線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 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一個家庭或家族中輩分高的男性的姓氏,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 也就具有了同樣型別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調查中還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因此,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佈狀況,對於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

    玄機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

    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玄機四、那為什麼在日常生活裡,人們還要說“我們同一個姓,500年前是一家”呢?

    首先,在這裡500年是個傳說中的約數,不必精確考據。而這個說法,則來源於歷史上發生的一件真事兒。往前推500年左右,大約是明朝初年,明初剛剛經歷了戰亂和災荒,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華北一帶,撂荒了的土地綿延數千裡,人煙稀少,大部分田地被撂荒了。為了維護明王朝的統治,恢復生產,明廷決定從山西往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移民。而山西洪洞縣城北的一棵大槐樹周圍,正是當時曾作為官府在山西召集民眾,發往山東、河北一帶流民遷徙的聚集地。

    在今天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都流傳著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這一傳說的內容是: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是我們的根。這一傳說分佈於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有些地區,大槐樹變成了老鴉窩——一個大槐樹上的老鴉窩。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寫在脆黃的族譜中。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鴉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京津冀魯豫及江淮地區廣為傳唱,婦乳皆知。

    就是當代在洪洞縣的古大槐樹處,無論冰雪寒冬,還是盛夏酷暑,都有絡繹不絕的遠方遊子,前來尋根祭祖,有的虔誠拜祭,有的留詩題詞,有的捐款捐物。惜別之際,如同他們的祖先一樣盤桓再三,頻頻回首,不忍離去。

    久而久之,在山西洪洞縣古大槐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尋根文化。一株蒼老的古槐,成了各地特別是華北一帶,華夏千萬兒女的血脈之源,始發之根的象徵物了。大家並不在乎歷史上此地是不是真的就是他祖先的生長地了。從文化發生學的意義來看,山西洪洞縣的老槐樹,已經成了一種尋根文化的象徵。

    所以,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說法,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套近乎的方式而已,沒有什麼根據。事實上,同一姓氏的人未必是一家。舉個例子,孔子,現在姓孔的都尊孔子為祖先,而在孔子之前也有姓孔的。再如,姓劉的多尊劉邦為祖先,劉邦本身排行老三,即使真是劉邦家族,也未必就是劉邦的後人。

    再說了,古代、近代、當代社會上,隨母改嫁的男孩的姓氏多是繼父的姓,這種情況比較多見,傳下幾代以後,後世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祖宗的真正姓氏是什麼了。還有再比如姓孫的,古代既有姓孫的,也有長孫、公孫等複姓,後來都改為姓孫了,很顯然,他們並不是一家。

    這樣看來,相同姓氏的人特別是陌生人初次見面,熱情而客氣地說:“500年前是一家”的這句話,只是為了拉進談話雙方的距離,誰也不必追究500年前雙方是否真的是一家。

    以上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說法中,隱藏著的“玄機”,現在把它完全解開了。

  • 2 # 聊聊歷史上的那些事

    在生活中,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初次見面互相介紹姓名時,如果是同姓,通常都會有人說:“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婦孺皆知的俗語,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處,以及為什麼是五百年,而不是三百年或六百年。若想知道這句俗語的出處和產生原因,就必須要知道歷史上有名的“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

    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戰亂頻繁,災害頻發,全國許多地方十室九空,而山西因東有太行山作屏障,社會穩定,呈現出一番太平富庶的景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華人口不足六千萬,當時,河南人口為189.1萬,河北人口為189.3萬,而山西卻高達403.4萬人,比冀豫兩省的總和還要多。為發展農耕,充實國力,鞏固政權,從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年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在山西洪洞縣城以北的廣濟寺旁,在"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代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告示洪洞及周邊萬民於此,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川資",遣赴各地。

    洪洞大槐樹下有據可查的移民活動,歷明朝三帝共50年,較大規模的移民達18次,外遷省份遍及北京、河北、安徽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涉及漢、滿、回、蒙四大民族,800余姓氏,遷民總數達100餘萬。

    大槐樹移民是中國古代範圍最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移民,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如今,古槐後裔已遍佈海內外。據山西洪洞縣有關人員介紹,全世界的古槐後裔已達數億,約每十個華人之中就有一個古槐子孫。有關專家還表示,洪洞大槐樹移民不僅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恢復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還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俗語的出現、流傳,就是此次大移民的“副產品”之一。

  • 3 # 漫說古經

    相同姓氏的人初次見面會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基本上出於套近乎的目的。沒有什麼依據的。

    這句俗語最早出現在元朝戲曲作家鄭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記》中:一般樹上無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可見六百多年前就流傳了這個俗語,現在還一直沿用。

    另外一種更廣為流傳的說法:

    元朝末年由於常年戰亂,水災、旱災、蝗蟲災,黃河淮河多次決口,瘟疫不斷,造成全華人口銳減,到了明朝初年全華人口不足六千萬。以至於朱元璋都說:“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

    此時山西依仗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受到戰亂波及較小,天公作美風調雨順,連連豐收,就連蝗蟲也沒到山西去。此時山西人口多達400多萬,屬於全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省。

    朱元璋根據這個情況決定“移民屯田,開墾荒地”。

    從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這四十多年中,從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總共人數達到100萬以上。將山西的人口向其他地區分流,人們習慣上叫做洪洞大槐樹移民。

    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這件事過了五百年,所以陌生人的同姓氏相互寒暄五百年前是一家。一直延續到今天。

  • 4 # 沉迷歷史

    明代大移民究竟有無其事?移民的範圍都有哪些省份?是什麼原因造成山西人口稠密而 山東、河南等省人口稀少?移民從什麼年代開始,又到什麼年代結束?是透過哪些方式進行的?明 代大移民在歷史上的作用何在?近讀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大槐樹尋根》(鄭守來、黃澤嶺主編)一書,方找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答案。

    樹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認祖歸宗,是中華民族的天性。本書洋洋灑灑40多萬字,博採史籍、方誌、碑刻、譜牒、傳說等,就華人傳頌的洪洞遷民,作了最嚴謹的考證和最詳盡的敘述。明朝在洪洞大槐樹處遷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佈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初的統治者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據證,從明初至永樂十五年的五十年間,疏散山西府五十一縣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甘……遍及大半個神州。而山西洪洞廣濟寺的大槐樹處,則是民眾辦理遷徙手續的地方。傳說,官府曾採用了欺騙的形式:官府預先張貼告示說,除大槐樹底下的人不遷,所有地方的人都遷。結果,當成千上萬的民眾聚在大槐樹下的時候,官兵四面合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遷移。當他們在官兵的催逼下踏上征程時,一邊走,一邊回首,最後看到的就只有遠處的這棵大槐樹和樹上的老鴰窩了。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山西移民惜別故鄉的一個標誌。

    如今,古大槐樹處遷民後裔已遍及海內外。千百萬人民懷鄉思土,尋根問祖,古大槐樹處已成為人們祭祖勝地。洪洞縣每年四月一日至十日舉辦的“尋根祭祖節”,吸引了十多萬前來祭祀和觀光旅遊的海內外華人。將大槐樹遷民這段歷史比較完整地加以收集、整理並出版,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本書的出版,對於探究中國歷史文化淵源,增進海內外炎黃子孫對祖國的向心力、凝聚力,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 5 # 老漁破船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據傳“五百年前是一家”最早的說法來自於佛家思想的“忍字訣”,用於衝動時的心理撫平或心理指引,既:很可能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化干戈。再就是源自六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洪洞大槐樹移民",根據老漁考察“大槐樹”說應該比較靠譜些,何況這一說法也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史料記載,從從明朝洪武年間到至明朝永樂年間的五十年裡,以洪洞大槐樹為主的多個移民點十幾次的移民潮中,直接遷入豫,魯,冀,京,皖,蘇,鄂,陝,甘,寧,晉等省市,以及後來的轉遷雲貴川一帶延續的再後來轉遷的轉遷……在五十年的移民潮裡,移民多達八百多個姓氏,而北宋開始流傳的《百家姓》裡才五六百個姓氏。老漁在西北工作時,做下鄉教育就經歷過和當地老人攀談祖上之來歷,當地人都說老家是“大槐樹下面”的。說到“相同姓氏總會說,五百年前是一家”,老漁覺得“大槐樹”說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另一種解釋應該是同姓拉近了距離的玩笑話吧。(圖片來自網路)

  • 6 # 開心紅梅2

    有的人是覺得同姓之間有種親切感。有的是單純的玩笑。更多的是:覺得對方對自己有利,而且又是同姓。討好對方罷了!

  • 7 # 無法超越的足跡

    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而是出自鄭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記》,裡面描述是,可不道一般樹上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這句話的解釋就是拉攏關係的意思,是指同姓之間的親密關係,上祖本是同一宗族,雖然現在分開了,但是同宗的關係是真實的,同姓同宗。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面,其實姓氏的出現並不是說絕對是有血緣關係,很多的姓氏都是在古代的時候被統治者賜予的,也就是說姓不一定是一族血脈,在古代的時候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姓氏,二是獲得贈與才擁有了姓氏,而很多時候家僕做的時間長了表現好可以獲得主人賜予跟主人的同姓,但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血脈關係,而只是有特殊關係而已。

    姓氏的擴散其實就是這樣擴散開來,有家族開枝散葉,也有更改姓氏獲得的,有的是獲得贈予,血脈關係造成的同一個姓氏固然是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另外的途徑也是擁有相同姓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不管如何,只要追溯源頭,其實同姓之間都有一定的關係關聯,雖然說這些關聯並沒有多大作用,但是怎麼說同姓之間多少都會有一點點關係。

    真正意義上這些關係基本上可以忽略,兩者之間要是說得清楚一點就是基本上沒有關係了,很多同一個祖宗的家族在五代到六代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感覺沒有了親戚之間的那種特殊關係,甚至都很少來往,根本談不上什麼關係親密,一代到六代最多不到150年,關係都已經陌生到沒有什麼聯絡,追溯到五百年前幾乎可以說在十代以前的事情,八杆都打不到一塊了。

    所以其實對於這種觀念其實基本上的關係並沒有任何聯絡了,但是為什麼還會出現同姓之間的關係好感比較好,最主要的是同姓的源頭是相同的,雖然過去了無數代,但是源頭一樣這不可否認,同姓之間也被稱為本家,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只是為了拉進關係好交流而已,其實並沒有其他特別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怎樣適當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