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slou563
-
2 # 使用者7025857956224
12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冬至”,是中國農曆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也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節”等。 史籍中的冬至 據史籍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發現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同時根據“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將這一天稱之為“冬至”,成為二十四節氣中制訂最早的一個,並被古人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等人合撰的《晉書》中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官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的記載,並有“獻襪履之儀”,表示迎福綿長。清代蘇州文士顧祿所著的《清嘉錄》中更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記敘,這足以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古時的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而古人在冬至這一天都要舉行慶賀儀式。周朝時,冬至日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因而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盛大禮儀,並於《周禮》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俗稱“祭天”。 時至漢代,冬至被列為“冬節”,官府要放假並舉行祝賀儀式,名為“賀冬”。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東漢大尚書崔寔所著的農業著作《四民月令》中也記敘雲: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南朝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中則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看來,漢代時冬至之日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代,“冬至”與“歲首”並重,成為民間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這天還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儀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因而冬至這天更加熱鬧。南宋周密所著《武林舊事》中明確記載:“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謂之像過年”,同時還記述:“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作節。”宋代文學家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也記載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農、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之時,人們對冬至更加重視,這天皆襲古俗,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到祠堂祭祀祖先,並向長壽年長者祝福,《江陰縣誌》記載:嘉靖年間的冬至之日,民間皆“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皇帝這天仍按舊制要舉行賀冬祭天大典,大小官員著吉服放假三天。明代散文家劉侗、於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詳細記曰:“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特別是明成祖朱棣將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後,北京天壇的“圜丘壇”一直是皇帝賀冬祭天的地方。 古韻裡的冬至 冬至既然是自古以來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自然也會引得無數文人雅士詩興大發,以獨特的感觸吟詠之。現如今,友人相聚於冬至日之時,也會談論起關於冬至的文化,而冬至古詩詞更是人們談論的話題,賞讀間使人感受到冬至的文化韻味。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朝中為官時,面對宮中歡度冬至之景,有感而發,作有《小至》一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全詩情景交融,將宮女冬至之日繡花添線、吹琴娛樂的場面再現於讀者眼前,同時展現了春天即將到來的美景,通讀全詩,無異於欣賞一美麗的畫卷,可以體味到作者當時的歡快心情。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一年冬至,在外為官的他隻身來到吉祥寺,周圍景色令其詩興大發,信手拈來《冬至日獨遊吉祥寺》一詩:“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字裡行間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雅緻。而與其同時代的另一位詩人朱淑真作有另一《冬至》詩:“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當時冬至節的喜慶熱鬧:擊樂聲聲,陽氣回升,葵影移動,寒梅花開。而在大詩人陸游的眼中,冬至卻顯得寂靜清貧,這一點在他的《辛酉冬至》一詩中可以看出:“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古代詩人描寫冬至的詩雖然比比皆是,但在民間流傳最廣、最通俗易懂的恐怕就是《九九歌》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意思是說,從“冬至”之日起,冬天算正式到來,“九九歌”就是根據人們根據對寒冷的感覺表現出氣候的變化。待“九九加一九”之時,冬天就算過完,春天真正到來了。 舌尖上的冬至 冬至節作為民俗節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便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但因地域不同,所以風俗各異。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祈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因而後來每年的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餛飩。後來,冬至成為民間節日,這天皇帝要祭天,而普通百姓則祭祀祖先。民間在祭祀祖先時,除一般的供品外,還要包些餛飩供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就記載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 在中國南方,冬至日也多食餛飩,並有冬至日以餛飩祭祖的風俗。餛飩在四川叫“抄手”,在廣東稱“雲吞”,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為混沌初開,故名餛飩。據民間傳說,春秋時期吳王沉湎於歌舞酒色。某年冬至歌宴,嫌肉食膩肥,很不高興。西施乃用麵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內裹少許肉糜,滾水一氽之後,隨即撈起,敬獻夫差。夫差食之讚不絕口,問為何物。西施信口說“餛飩”作答。此後,“餛飩”這一美味逐漸傳至民間,不但是紀念西施的創造,還為了慶賀冬至的“一陽出生”。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當時杭州冬至習俗:“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作節。享先則用混沌。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混沌。”可見在宋朝,杭州人已經有冬至吃餛飩和以餛飩祭祖的風俗。晚清紹興學者範寅在《越偐·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裹以麵粉,冬至日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中國很多地方都要吃餃子,民間還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的說法。據史料顯示,這種習俗緣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的故事。東漢時期,河南南陽稂東人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他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決定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為牢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學著“嬌耳”的樣子,在每年冬至之日包成食物而食之,俗稱“吃凍耳朵”,後又稱這種“嬌耳”為“餃子”或“扁食”。現在,廣大中原地區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至於說中國有些地區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則是起於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大將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渾身發熱,頭上冒汗,於是連連稱讚“冬至吃狗肉就是好”,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狗肉性熱,在冬至天寒節令食之有壯陽補體之功效。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而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這一習俗與古時一位叫共工氏的人有關。共工氏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另外,在中國江南的某些地區,“湯圓”是冬至之日的必備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所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冬至甜丸”,民間有“吃了甜丸大一歲”之說,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一般情況下,這種甜丸都是冬至的頭一天晚上包好,第二天天亮時煮食。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是否已亮。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民間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這種冬至甜丸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遠在臺灣的同胞們每到冬至之日都要用九層糕祭祖。他們先用糯米粉捏成各種象徵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天亮後開始祭祖,隨後便大擺宴席,同吃九層糕,稱作“食祖”,以此來聯絡宗親們的宗族感情。 如今,儘管各地冬至日的飲食風俗仍有不同,但大多數地區已習慣於吃餃子了。不過,這些豐富的飲食風俗,仍可謂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回覆列表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Sunny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