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說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
娑婆世界,(佛教名詞,常被人誤認為成“婆娑世界”——善哉,善哉!佛祖不會在意。)中文讀音suoposhìjiè,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
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熙熙攘攘,來來去去,皆為利往。人活在這婆娑世界中就要受苦,而這苦字當頭卻也不見得立時就能體會。便是體會了也不等於解脫,看的破卻未必能忍的過,忍的過時卻又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不自在。
苦海無邊,回頭無岸。但凡是能叫人真正自在的東西,總是發於內心的,所以岸不用回頭去看,岸無時不在。
古靈禪贊禪師有一首詩偈說:“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過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很多人總是冀望找尋來時的路,唯恐丟失了自我的本真,卻常陷落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境地裡。
擴充套件資料
娑婆共有兩層意思:
1、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2、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佛經裡說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
娑婆世界,(佛教名詞,常被人誤認為成“婆娑世界”——善哉,善哉!佛祖不會在意。)中文讀音suoposhìjiè,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
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熙熙攘攘,來來去去,皆為利往。人活在這婆娑世界中就要受苦,而這苦字當頭卻也不見得立時就能體會。便是體會了也不等於解脫,看的破卻未必能忍的過,忍的過時卻又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不自在。
苦海無邊,回頭無岸。但凡是能叫人真正自在的東西,總是發於內心的,所以岸不用回頭去看,岸無時不在。
古靈禪贊禪師有一首詩偈說:“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過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很多人總是冀望找尋來時的路,唯恐丟失了自我的本真,卻常陷落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境地裡。
擴充套件資料
娑婆共有兩層意思:
1、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2、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