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蟬鳴梧桐
-
2 # 二曲人
這個事在史書裡沒有確切記載。《史記》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訃告,諱之也。”說明這件事以禮儀講,不光彩,不宜公開細節情況。但還是有記載說:昭王欲渡漢水,船伕惡之,以膠船進。渡至中流,膠液船解,昭王遂被溺死。昭王南巡,斷不至於無因。楚人蠻味,不遵周朝憲章,破壞了周天子的威權制度。周昭王認為有必要親自去看一看,好對症下藥。讓他沒有料到的是,有人競敢直接襲擊他,遂致溺亡江上。
自於說周昭王帶領軍隊去討伐楚國,全軍覆滅,這倒不像發生過。試想如果是軍事行動,周昭王沒有渡過漢水去,何來全軍覆滅?如果有軍事行動,周昭王可能不會乘當地人的膠船,而應乘更堅固一些的釘鉚船。推測其情況,可能是昭王在南巡親民活動中被喑算了。正因為看是單一事故,事後隨行人員才能從容回京,立周穆王,重續周天子之威。
-
3 # 百里不奚
周王朝經過武王伐紂之後,經過成王和康王的艱苦創業,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歷史上稱之為成康之治。但是康王死之後昭王繼位,周昭王生活奢侈浪費,政治昏庸糊塗,他的愛好就是外出打獵。
昭王不知道先祖創業的艱難,道德不如先往那樣醇厚,開始對諸侯勒索財務,諸侯也對他離心離德,天子和諸侯之間出現了矛盾。
此時南方的楚國不斷髮展壯大,經常反叛,因此昭王想用武力征服荊楚,使之歸順,定期朝貢。
在昭王19年,他親率六師對荊楚發動了大規模的征伐。周朝大軍浩浩蕩蕩開到漢水邊上。昭王的軍隊不守紀律,一路上搶劫百姓財物,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楚地的百姓對昭王恨之入骨。
為了快速度過漢水,昭王抓來楚國的船伕,強迫他們出船運送大軍渡河,船伕對朝王的橫徵暴斂深惡痛絕,於是他們用用幾條用膠粘和而成的船來運送周王。 當船渡到漢水一半的時候,船隻解體,昭王和周朝大軍紛紛落水,場面一片混亂,當昭王被打撈上來時,已經停止了呼吸,楚人趁勢發動反擊,把周朝大軍打的幾乎全軍覆沒。
周王室對這次的昭王南下征伐出國的事一直很忌諱,就連史書上也只寫了一句話:昭王南巡狩不返。 從此以後,周王朝失去了對南方的控制,楚國從此不遵周禮,楚國的力量越發強大,蒸蒸日上,到了春秋時代,楚國終於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大國。
昭王溺水身亡,丟盡了周王的面子,從此部分諸侯的勢力越發強大,周王室難以管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4 # 跪射俑
周昭王繼位後,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據《竹書紀年》記載,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 。一般認為此次戰爭與上述《牆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周軍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損失嚴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據魯紀年推算,此時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聲勢浩大,陝西扶鳳出土的“牆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但結果全軍覆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昭王伐楚與早期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有極重要的關係,但這樣一件西周史和楚史上的重大事件,卻因為周人的隱諱而蒙上了重重迷霧,甚至連周昭王征伐的物件到底是誰都存在爭議。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周昭王所伐之“楚”並非“楚國(楚子)”,而是西周時期和楚國(楚子)並立於楚地的楚蠻。
“楚”有二義,一是指羋姓楚國,二是指南方楚蠻。周成王十九年,楚國先祖熊繹被封為楚子,封地在楚蠻之地,因此楚國與楚蠻有交集,到東周時,楚國崛起吞併了楚蠻,兩者才混為一體。在周昭王時期,楚國爵位不過是楚子,封地僅五十里,荒僻貧弱 。在這種情況下,周昭王不可能盡起六師,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更不會收穫頗豐,大小貴族均興高采烈地作器銘功 。而且如果周昭王果真的因為南征楚國而喪命,則周、楚必為不可解的死敵,周昭王之子周穆王不可能不報此仇,楚國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還作為周朝的封國參與伐徐之役。
而楚蠻在周昭王時期佔據地域廣大,大約在今漢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區和下游的漢東地區,且佔據銅礦主產地銅綠山。在先秦時期,銅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政治、經濟、戰爭等方方面面都廣泛需求。楚蠻雖然人數眾多,分佈廣泛,但始終沒有如從前的三苗和後來的楚國一樣形成一個強大統一的政治體,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這種情形下的楚蠻正適合作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物件。
-
5 # 長島男爵
徵的是楚蠻,不是楚國,周朝初期楚國沒那麼大的能耐。
西周分封之處,各諸侯國猶如繁星分佈在夜空,直接鑲嵌在蠻族包圍之中,四周都是未開化的蠻人,而諸侯只有一座城池。
之後靠吞併周圍蠻夷的土地,建立第二、第三座城池,知道戰國時期才基本消滅中國腹心地區(長江中下游和黃河流域大部)的蠻夷,由城邦國家轉變為領土國家。
楚國封在漢江中下游,在後來基本吞併這個地區,成為一個大國,所以這一帶生活的蠻夷稱之為楚蠻,是根據結果推論的。
簡單地說楚蠻就是後世楚國的下層人民,但西周時候還沒有被楚國征服。
-
6 # 歷史哨聲
《竹書紀年》對此記錄比較清楚 《史記》記錄很簡單
《史記》對此的記錄就一句話:
”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中記錄周昭王南征有三次: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第一次是在公元前981年,周昭王攻打楚荊,渡過漢水時,遇到大水獸(大烏龜?)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第二次是在公元前978年,周昭王率領六師還有諸候軍在漢水被擊敗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第三次是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再次進攻,這次周昭王戰死了。
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者李勇根據現代日食計算理論(天大曀,即日食),計算出周昭王第二次進攻荊楚是在公元前978年,並把周昭王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995年到公元前977年。
關於周昭王之死關於周昭王之死,史料有三處記載
1、《史記正義》引用的《帝王世紀》:
”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遊靡長臂且多力,拯得王。“周昭王因為得罪划船的水手,坐上了膠船,最後膠船溶解,周昭王和祭公都掉進水中而死,周昭王的屍體被衛兵辛遊靡在水中撈起帶回去。
2、《文選 蜀都賦》:
”昔周昭王涉漢,中流而隕,其右辛遊靡拯王,遂卒不復還。周乃侯其子於西翟,實為長公。“3、《宋書 樂志一》:
”周昭王南征,殞於漢中,王右辛餘靡長且多力,振王北濟。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處作哥,始為西音。“總的來說,三次史料都說周昭王是掉進漢江水裡而死,最後辛餘靡把屍體帶回去。
大部分人認為周昭王攻打的並非當時是楚子的楚國,而是金文楚伯的楚蠻。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天子六師?所謂天子六師,就是周朝天子統帥的全部軍隊,按當時編制,一師為一萬兩千五百人,六師合計共有軍隊七萬五千人。周昭王是西周王朝第四代天子,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也就是說天下的事情只有他一個人說了算,所有人不管你本事多大,都得聽他的話,不然就要派天子六師討伐你。當時的規定是天下所有諸侯國必須在規定時間向周天子朝貢,如果第一次違反規定,那麼就要降低你的爵位,如果第二次違反規定,那麼就要削減你的領地,如果第三次違反規定,那不客氣就要“六師移之”,也就是要出動軍隊討伐你了,輕的說是給你吃點苦頭讓你知道知道天子的王法,重的那就把你這個諸侯國滅掉重新把你的領地收歸國有或者分給討伐你的出力最大的功臣。
楚國當時估計是沒把周天子放到眼裡,一而再再而三違反大周天子制定的制度,所以氣的周天子三次統兵領將討伐楚國。第一周天子都大獲全勝,第二次周天子吃了敗帳,更糟糕的是周昭王坐船渡河的時候,船體破裂,把個天下共主給掉到水裡淹死了。周天子本來想狠狠削楚國一頓出口惡氣,不料肚皮氣破漏氣一命嗚呼了,從此周朝便開始走下坡路了。當然關於這位周天子是如何死的至今仍婆娑迷離眾說紛紜,有的說周朝大軍班師回朝走到一座浮橋上,浮橋突然垮塌,導致全軍覆沒,周天子也在其中。有的說楚國老百姓憎恨這位周天子,設計把他害死了,有的說這位周天子落水而亡。總之歷史上沒有留下確切記載,這位周天子的死也就成了一筆歷史糊塗賬。
這件事史記有詳細說明。《史記.周本紀》“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之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因為這件事,齊國還曾問罪楚國。《史記.齊世家》“桓公三十年春,齊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楚貢包矛不入,王祭不備,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貢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
說了半天原來是怎麼回事,楚國有一種用於祭奠的包矛,楚國沒有給周天子進貢,周天子就來問責了。楚王也承認不給天子進貢包矛不對,不過昭王為啥到了楚國沒再回去,楚國可是一點都不知道咋回事,要問只能去問滔滔不絕的江水。
包矛是一種植物,釀酒時用的,當時只有楚國生產。你說昭王就為幾根矛草出動大軍征伐楚國,可見這種植物稀奇珍缺。
《竹書紀年》也說昭王十六年南征獲勝,十九年南征不返。《帝王世紀》是這樣說的“船至中流,膠液始解,王及祭公懼浸水中而崩。”《楚辭.天問》也用一句“昭王成遊,”佐證了這一說法。也就是說,楚國老百姓給昭王做了一個稀奇古怪華麗胡哨的船,這條船外觀是用大魚的膠做成的,天性喜歡吃喝玩樂的昭王坐在這個船上在漢水裡兜風瀟灑一把,沒成想船不結實,膠慢慢在水裡溶解漏水了,昭王也就玩嗨玩到頭了。從此也就永遠埋葬在河南嵩山的少室山閉門思過了。
唉!為了幾車包茅不僅把全國軍隊都搭進去了,還把把小命都丟了,周天子這人可是丟到家了。加上週昭王驕奢淫逸喜歡奇珍異草,臨死時候有死的不明不白,歷史學家對他也不大感冒,所以這位沒有多大本事還好大喜功的周朝第四代老闆一般人都不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