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漫談君
-
2 # 曹城少年
朱元璋的慶功樓密室中有乾柴,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殺功臣,這個太不可信了。是後來的人杜撰的。
朱元璋為什麼會大開殺戒?其實,有很大的原因。
第一是淮西勳貴們的驕橫,這些人跟著朱元璋從老家一路走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了一代帝國,功勞大亦。而戰事多發的時候,那些驕兵悍將是國家的英雄,但是到戰爭結束,太平盛世的時候,就成了朝廷的毒瘤。朱元璋很清楚他們的危害,但是他在位的時候還是能控制住,不讓他們有任何叛亂。
第二是帝國的理想繼承人朱標不幸早逝,這事讓朱元璋悲痛不已,致使老年的朱元璋殺伐狠毒,猜忌多疑。感覺下面的人都會威脅到他的帝國的統治。當他立皇長朱允炆為儲君的時候,已經把那些驕兵悍將判了死刑。老年的朱元璋知道,小小的朱允炆是沒有威望和能力震懾住那些驕兵悍將的。
在後來的“藍玉案”中就是個明證,殺伐幾萬人。讓那些華西勳貴人人自危。朱元璋殺功臣只不過是為他的孫子鋪路,以防有驕兵悍將禍亂國家。
火燒慶功樓的事情,是對朱元璋的黑化,不可信。從朱元璋的行事風格來看,他是光明正大的給那些驕兵悍將定罪,然後,讓他們人頭落地。總體來看,從底層走出來的朱元璋對百姓還是很好的,只不過對官員和那些驕兵悍將狠毒了些,但是也是那些人咎由自取。
-
3 # 農夫說歷史
說朱元璋殺戮太重這個可以接受,但是說他在慶功樓火燒功臣,那就不合適了,翻遍相關史料,發現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橋段,最早是滿清時期流傳的《英烈傳》評書裡,既然朱元璋殺人如麻,再給他加個濫殺功臣的橋段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合理,只是他忽略了,跟隨朱元璋的淮西功臣中除了藍玉,李善長,馮勝等人外,其他或死於疾病,或死於戰鬥,那麼請問火燒慶功樓又是燒的哪些功臣?可見慶功樓一事,純粹是滿清給朱元璋臉上抹黑的傑作,典型的無中生有。首先,來看看慶功樓的原型“忠勤樓”。朱元璋為了與方便文臣武將討論軍國大事,確實蓋過一幢樓,也確實發生過失火的事情,只不過那不是縱火,一字之差就把朱元璋描寫成腹黑的帝王,其極大的可能性是後世文人,對於朱元璋的殺伐不滿,而鬧出的移花接木的傑作。其次,看看朱元璋的做事風格。朱元璋對於懲治貪官,那可是雷霆手段,不少歷史學家覺得朱元璋只是在借懲治貪官清洗功臣,那麼他們該不該清洗?先說藍玉,在戰場上那絕對是一把捅向敵人的利刃,可是他犯了朱元璋的忌諱,侮辱外邦王妃,不服朝廷明令私自闖關,私養的養子數量遠遠高於皇帝,這些即使在牛,在朱元璋看來那就是功高震主,恃寵生嬌的表現,不殺這些狂傲不羈的功臣,難道等著他們有進一步的圖謀再說?其次,朱標雖然是太子,可是性格敦厚,自己在位時那些武將就敢如此作為,朱標繼位後,能鎮得住他們?朱標死後,皇太孫雖然繼承了他父親的敦厚,但是繼位後的管理難度要比朱標還大,那就寧枉勿縱,以至於朱元璋下令嚴辦藍玉一案,可見朱元璋做事喜歡明面上就辦掉,還會需要這麼一出火燒慶功樓的戲碼?最後,反推慶功樓事件出現的疑問。說朱元璋想一舉除掉有功之臣,於是就在慶功樓大宴群臣,藉故離開後便開始殺戮行動,劉伯溫感覺有異就跟了出來,湯和受到劉伯溫的點撥,保持著清醒,也跟著出來,結果就他們沒死。這樣的故事漏洞還真不小,如果真如此所說,朱元璋既然要徹底清洗有功之臣,那麼在出慶功樓後,完全有能力強行留下他們,即使他們跟了出來,讓身邊的侍衛也一併除掉,那豈不是更為穩妥?還會留下像劉伯溫,湯和這樣的人證存在?所以,由此可見,朱元璋殺功臣時有的,但是絕對不是什麼火燒慶功樓。
-
4 # 小劉解讀
根據需要,它們都繪聲繪色的講述了朱元璋猜忌大臣,為了穩定政權,召集開國功臣集合於慶功樓,然後一把火燒了慶功樓。只有徐達當初牢記劉伯溫“緊隨聖上”的勸告,得以脫身。這些都是清朝醜化朱元璋的形象才編造出來的,完全顛覆了明朝的正史記載。
明朝開國功臣有多少人?六國公二十八個侯,再加上後面封的伯子男三個爵位,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一次性全部燒死?拍拍腦袋也不可能。且不說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就是當時的社會輿論也能把朱元璋噴死。
《明史》是清朝人記錄的。如果朱元璋有這種黑暗的形象,那麼《明史》中肯定有記載。用不著再去編纂別的理由抹黑朱明王朝了。再說明朝開國功臣的死因,史料上都有記載,並沒有被火燒死的。
所以,“火燒慶功樓”是杜撰的,絕對不是真正的歷史事件。
回覆列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開始對當年追隨自己建功立業的文人、武將論功行賞。
但是隨後朱元璋的疑心病越來越重,總怕功臣們造他老朱家的反。而且,太子朱標心善,這雖然是朱元璋賞識兒子的一點,但是朱元璋知道如果不是心狠手辣的人,是很難坐穩江山的。
於是,在建國後的十幾年間,朱元璋就開始對建國功臣們下手了。先是誅殺左丞相胡惟庸九族,共計3萬餘人。後來,又以梁國公藍玉謀反為由,凌遲處死藍玉,株連九族。在駭人聽聞的“胡藍黨案”中,被朱元璋稱為再世蕭何的謀臣,開國丞相李善長,都因胡惟庸案而慘遭滅族。
對朱元璋的濫殺,兒子朱標勸諫,朱元璋於是把長滿刺的棘仗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猶豫不敢撿。朱元璋說,既然你不敢撿,我把這些刺都幫你去除,你就敢撿起來了,不是嗎?
後來,朱標因病三十七歲時去世。由於朱元璋對朱標的疼愛,執意把帝位不傳給其他的兒子,而傳給十五歲的孫子朱允文。
為了孫子的江山,朱元璋更加焦慮了,更想把可能造反的功臣們一一給除去,為孫子開闢一條順暢的登基之路。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殺人不見血才是最高的境界,朱元璋想出了一條狠毒的妙計。他下詔書說,為了慶功表賀,特意建一座富麗堂皇的“慶功樓”。
慶功樓幾個月就建成了,朱元璋親自寫了“慶功樓”三個大字,製作成金匾掛在樓門上。隨後,他便選擇吉日,舉行大型典禮。參加的功臣名單,都是朱元璋親自擬定的。
在開慶功宴之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就感覺事情有蹊蹺,他就常去慶功樓附近轉悠。發現了裡面有一密室,堆滿了乾柴和火藥。而且都是錦衣衛的人員秘密動手乾的。
劉伯溫明白了,朱元璋這是想一網打盡啊!但他卻什麼也不敢做,只能自保。於是上了一份奏摺,說自己已老邁,想告老還鄉。朱元璋皺了皺眉頭,又想起劉伯溫這麼多年的功勞,心一軟,竟然準了。
劉伯溫離開之際,大臣們都來送行。劉伯溫想到不久後,自己的這些老友們就都被葬身火海,可是自己又無能為力,所以感傷起來,涕淚橫流。
徐達很是不解,劉伯溫今天為何如此兒女情長起來。徐達一路送劉伯溫,看看附近無人,非得問劉伯溫今天為何如此傷感。劉伯溫長嘆一聲說:“等到慶功表賀那天,你只管緊緊跟著皇上,切勿離開半步!”
徐達知道其中定有隱情,點頭記下了劉伯溫的囑咐。
劉伯溫走後不久,朱元璋選定慶功表賀的日期到了。當時,慶功樓前,彩旗飛舞,鼓樂喧天,爆竹震響,儀仗排場宏大,熱鬧非凡。
文武老臣們都來了,一個個喜笑顏開,春風滿面,都感念皇恩浩蕩,還都以為朱元璋忽然想通了,不再弒殺了,好日子要來了。
慶功宴開始了,君臣推杯換盞,現場熱鬧非凡。
此時,窗外有人影晃動,朱元璋明白,那是一切都準備就緒的暗號。
只有徐達站在朱元璋的近處,半步也不肯遠離。
朱元璋跟大家三杯酒過後,站了起來,說道:“眾愛卿,你們敞開了喝,恕我少陪,我有點事情先去,稍後就來。”
徐達謹記劉伯溫的囑咐,也連忙起身,跟著朱元璋出去。
朱元璋下樓後,看到徐達跟在身後,很吃驚,為他為何跟來。徐達低聲地哀求道:“萬歲,您當真要一個不留嗎?”
朱元璋聽了,輕聲說道:“你既已知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徐達再一回頭,慶功樓下便著起了熊熊大火。
直到此時,大家還明白朱元璋的狠毒,可是火光沖天,逃生的門都被從外面死死堵上了,大臣們根本出不來,哭爹喊娘聲,噼裡啪啦聲,一個小時的功夫,一切就都化為了灰燼。
徐達回到家,驚嚇過度,憂鬱成疾,背上還生了瘡。
一天,兩名太監帶人抬著一隻清蒸公鵝來到徐達府上,說:"皇上聞知丞相貴體不佳,特命小人前來問安。"
徐達知道,這是朱元璋又惦記上自己的,吃了發物的蒸鵝後,必死無疑。可是君命不可違逆,他就含恨死去。
那麼到底徐達是不是吃了朱元璋送的蒸鵝死的呢?
《明史》上記載的是徐達是病死。而王文龍《龍興慈記》載,
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那火燒慶功樓是真實存在的嗎?關於此事,明史也沒有記載,只是記載朱元璋曾在南京建了一個類似的樓,經常在裡面商量國家大事,而裡面也有火藥,該樓也失過火,可能是火燒慶功樓的原型,記錄如下:
朱元璋為了殺害功臣製造的一場慘劇的這個火燒慶功樓可能只是一個民間傳說,火燒慶功樓是在小說《大明英烈》、《明英烈傳》等評書裡存在的情節,後改編為晉劇劇目《火燒慶功樓》 。
火燒慶功樓應該是不存在的,因為朱元璋的弒殺,是清朝詆譭、妖魔化朱元璋的產物。
而現實情況是,開國大臣沒有一個是被燒死的。徐達:病死; 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 劉伯溫:病死; 李善長:坐胡惟庸案被殺; 李文忠:建國後病死; 鄧愈:建國後病死; 朱文正:因違法被囚禁,病死於監獄; 湯和:建國後病死。 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 周德興:以兒子亂法連坐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殺死; 傅友德:因請賞田被朱元璋賜死; 馮國用:死於軍中; 馮勝:坐藍玉案賜死; 沐英:病死; 藍玉:建國後犯法而死。但是不論“火燒慶功樓”是不是真實存在,朱元璋當政期間,對功臣的殺戮是真實存在的。
作為一國之君,即使真的想去殺人於無形,也會做的不露聲色,起碼有足夠的理由,如果真的一把大火燒了慶功樓大家都明白朱元璋做的太絕,因為那麼容易失火嗎?而且又那麼湊巧是在群臣一起參加宴會的時候,又是恰巧皇上剛剛下了樓,這樣也就會把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而不像在殺其他功臣一樣,有的是造反,有的是孩子造反,有足夠的理由,光明正大的去做皇上自己想做的事情,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