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般讀者
-
2 # 太興真人
一部《史記》相當於中國的聖經,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歷代傳承不斷,尤其是對於漢朝以後的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華人自古以來就有敬重祖先的傳統觀念,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中國歷史記載在西周以前的詳細資料卻很少,尤其是商朝以前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是靠傳說,目前沒有發現文字記載,兩千年前的司馬遷是透過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結合傳說,經過二十多年的實際考察後,以客觀嚴謹的歷史觀點和幹練的文筆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年體歷史鉅著,《史記》對於後世英雄深遠,一是華人有了比較清晰的五千悠久的歷史,並以此為傲,是司馬遷對華人的歷史認同感的重大貢獻。二是歷代王朝受司馬遷的影響,重視歷史文獻記載,使中國歷史有了連綿不斷的二十四史,這種情況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三是史記的重要意義與封建王朝對論語以同等的地位。三是史記不僅影響中國歷史,還影響東方各國。
-
3 # 我是懷舊
在二十一世紀來臨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世界固然如此,就是我們的國家、商場、家庭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莫不隨著而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這樣,更導致人們價值觀的不同,這些改變來得如此迅速而劇烈,所以在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上,造成了難以調適的困難。對這樣的情形,我們該採取什麼因應措施,才能使自己能有個圓通、順利的人生呢?我們以為古籍將能為我們提供許多資訊和答案。
所謂「鑑往知來」,即明識往事,可以推知未來。例如,我們閱讀史書,多識古事,可以鑑往知來,有助於做人、做事,甚至為政治國。
在古籍裡,無論歷史著作、文學作品、哲學思想、處世訓誡,或兵法,都是經過激烈的政治環境的變化過程而完成的,因此,書中的人物透過作者的文筆,呈現出來的思想,是很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的。何況,這些古籍都經過悠久歷史的考驗,而被流傳下來,自然最能為我們提供適應生存與變化的學問。
另外,古籍作品的可貴在於,在這些著作裡,它雖然表現出彈性的風貌,以期能適應中國長期以來政治變化多且大的環境,但是,在這些著作的精神裡層,每一部不同的書籍,都還保持著它們自己的主觀性的個性。
對現代的人們而言,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是有關於心的問題。
……被周圍物質環境所包圍的空虛的心。
……很難再以合理的方式去抓住人們的心。
生活在今天的社會,雖然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是,許多人多多少少曾遭遇過有關心靈的問題。而在這一方面,古籍是能有所幫助的。因為,時代、社會制度雖然在改變,然而人的心靈卻終究是不大有變化的,而古籍卻能幫助我們透徹的瞭解到心的深處。
這就是為什麼在醫藥如此發達的現代,而中國醫藥的方法仍被世人重視的原因。中國的醫藥重於改變體質,可以使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慢性病痊癒。我們以為,古籍也能將現代人有病的心,予以治癒。
這套叢書就是以這樣的觀點,將歷史、思想、文學等古典作品集合起來,希望給現代社會帶來一些貢獻。
古籍相當繁多,我們擇取與現代社會有關的作品,並從此作品中選出意義較深的名言,加以解釋和說明,這也可以說是抽取精義的一種作法。
經歷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考驗的先人的遺產,若對今日社會人心的智慧有所啟發。或以之作為人生的指南針,為人們帶來些心靈的安靜,或對諸位有任何幫助,這是本叢書出版者最高興和光榮的事。
編著群
-
4 # 咱的村裡村外
我感覺最簡單的就是做人不要太狂,容易飄,最後被推翻。不要看不起不起眼的,往往就是這些人給你推翻的。
哈哈,我說的是不是有點俗!!!
-
5 # 秋水浣紗
史記能以人為本,充分肯定了人做為個體的優點和缺點,人物鮮活生動。比如項羽做為一個失敗的英雄,在史記中得到了司馬遷客觀的記述,這種以人為本的寫史精神今天仍然值得學習。
-
6 # 覓漁紀小館
作為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以史為鑑,是古今帝王及領導人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和借鑑。
同事,作為第一部編年體,對於後世乃至今天的文學、戲劇、傳記文學都具有深遠的借鑑意義。有利於形成具有思維框架的紀實思維流。
-
7 # 狂喜淡墨a
一部史記對現代有何啟示,命題很好,以史為鑑,是國家執政還是普通人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寫的一部著作,魯迅先生稱司馬遷“史家之絕唱。”這部著作敘述了上古至三千年的社會歷史,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歷史記錄。
後來人們稱這部書劃時代之標誌性的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其中世家列傳中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成為今天人們傳頌的故事,這則故事很有啟發性。
作為將軍的廉頗曾經為地位的上下而對藺相如難看,但是度量涵養高的藺相如默默忍受著,見地說作為n將與相不團結,國家會收到外來欺負,正如現在俗語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外來欺,之道理,廉頗聽後,前去負荊請罪。最後講和。趙國成為強國。
故事演繹成戲曲在民間傳唱,婦孺皆知。其道理都懂,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哲理。
這不就是給今天的啟示麼?
當然還有很多啟示,一部史記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鏡子。要借鑑的很多很多。
-
8 # 詩海浪淘沙
為我們樹立了不歪曲歷史、不篡改歷史,忠於事實,堅持真理,不畏暴力,敢於為前人、為後人負責的大無畏精神榜樣!
-
9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謝謝邀請。啟示很多很多,對我而言最切身的啟示有三點,①讀史是件苦差事,既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有益於當下,唯有消耗我讀書的時間。②讀史不如讀小說,既可以改變其沉悶古風,又可以改善其故史情節,唯有心內明瞭一切源自生活卻都是美好構思。③讀史不可不讀,既需要認清大方向的基本脈絡,又需要懂得一些紹史技巧,例如春秋筆法“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雖然我們看到的都是梅花史,卻總還有雪跡鴻影可覓。魯迅先生對《史記》頗有好感,說它是“無韻之離騷”,依照對其前的史詩理解看,史記與離騷二者皆悶騷。這從二者的開頭可以領略一二。
一、《史記》開頭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二、離騷開頭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從開頭可見,史記記載的是“姓”公孫不姓“典”,後來有少昊,有太昊;有少康,有太康;有少司馬,有大司馬;那麼有少典有沒有太典元典呢?司馬遷沒交代,這歷史資訊給整的,不全乎啊。離騷記載的是“名”伯庸且“朕”皇考,且“降”。在春秋時期,人皆“為尊者諱”,而屈平不諱言“降”,降是神靈“陟降”的意思,非凡,屈平有點自命不凡呢。能寫點歷史的文人自信,高度自信,捨我其誰。所以,讀一本書,只需開頭即可窺得其筆柄。來看真正的史書開頭是怎樣的——
鍵元享利貞
初九寖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冬日鍵鍵夕泥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尚九抗龍有悔
迵九見群龍無首吉
雖然此處有“龍”,但是夏后氏時代真的有龍,歷史記載孔甲時期有劉累豢龍氏。這樣的記載手法是成熟的,它既撇開了“黃帝”“少典”“蚩尤”“涿鹿”等瑣事,又撇開了“攝提貞”“伯庸”“內美”“修能”等瑣能,僅僅留下放之五湖而皆“通”達的“乾貨”。唯一吸引華人目光的字是“龍”,給它的頭頂上罩住一個淡黃色的暈輪。放下史記吧,放下離騷吧,拿起《鍵》卦,好好品玩,它不自卑也不自矜的美好手法,是史記離騷之流自我陶醉手法所遠不及的。一切史書最該大書特書的是《易經》,可事實偏偏不是這樣。《史記 龜策列傳》是司馬遷對《易經》大史大文無法參詳的無奈之作,可以休矣。
-
10 # 張細水
讀史記給我的啟示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要明哲保身,謹防禍從口出。儘量不要妄議不該自己管的事。否則惹到領導不高興,後果會很嚴重。
-
11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謝謝邀請。我對史記記載上古歷史的能力和筆法表示一下小小的不滿,算是給現代的一點教訓,另一種啟示吧。以《日者列傳》《龜策列傳》為例穿插解讀(以下簡稱日者和龜策)。日者記載“以卜筮決於天命,於周尤甚”,而龜策則記載“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歸等耳”。這兩句話所言的卜筮功能是矛盾的,先說周代以卜筮決天命,再說周室按照蓍龜的先後等第來區分卜筮的等級,這在現代人看來,無異於拿電子手錶、手機、小米手環來掌握時間這麼簡單,這與天命有p關係?司馬遷先生或許覺得日者不如龜策鄭重,在龜策裡以“太史公曰”打頭,顯得格外鄭重其事。哈,真難為太史公了。卜筮是助善嗎?自欺欺人啊。三代之興,各據禎祥,怪不得司馬遷先生對於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趨之若鶩呢。這在現代人看來,無異於說騾子下了個小馬駒,烏雞變成矮鳳凰。您可別說,竹書紀年也這手法——(周武王元年)女子化為丈夫,(周宣王32年)騰馬化為騰人(我覺得好像是現在有這事,不過是取名字而已),(周宣王33年)馬化為狐(馬馬狐狐)。自史記之後沒有出現過某化為某的怪事,這真的可以算是最早的小說手法了罷。
回覆列表
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對於芸芸眾生而言也許沒有領悟到這一層,當然讀《史記》各有所取。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歷史的偏愛恐怕世界上沒有比我們更厲害的了!歷史信仰和祖宗信仰一直植根於我們民族的血液裡,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史記》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也塑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秉筆直書、這種精神是一種歷史擔當、這種精神是一種民族情懷、這種精神是一種讓後世評說的自然坦蕩如砥的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