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妮兒

    枳花明驛牆的前一句是:槲葉落山路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出自唐代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明驛牆 一作: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遊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暉;板橋瀰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邊。

    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鵝,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裡。

    註釋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陝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 。作者曾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動徵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槲(hú):陝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明:使……明豔。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陝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裡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

    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聯絡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闢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用電子版的圖紙做鋼筋翻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