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傷感生活36
-
2 # 老璞
所謂碑學是相對於帖學而言。
帖學,是對前人留下的字帖的學習,不單是書寫在紙張或者絲帛上面的,碑刻的拓片也是。帖學實際上從魏晉南北朝時代就有,比如秦、漢代碑刻拓片和鍾繇王羲之等留下的墨跡或者碑刻拓片,在隋唐就已經成為學習研究的物件。之後唐代留下的墨跡和碑刻拓片又成為宋代人們的研究學習物件,所以宋代留下來很多人前代碑刻拓片的字帖書,比如《淳化閣帖》就是歷史上第一部彙集了從先秦之後到隋唐的主要書法家的墨跡拓片。
但到清代,由於傳統帖學歷時太久,涉及的主要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草書的藝術形式已經相當固定,無法再有大的突破,這對於藝術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在這個背景下,碑學漸漸佔據了重要位置。
其實,寬泛的碑學自宋代已經有了,但清代中後期以魏碑為主的碑學漸漸引起關注,尤其是雕刻於龍門石窟的北魏佛教造像的題記碑刻《龍門十二品》被廣為推崇。
其原因是,傳統的書法,發展到清代,不但篆、隸、楷書,即便是草書也中規中矩,嚴格按照書體的規範書寫,但北魏的魏碑,除了官方或者正式的碑刻書體比較正規外,很多碑刻由於書寫人、鏨刻者和碑體位置不方便的原因,往往突破常規,字型粗獷樸拙,好似刀砍斧鑿,或者粗筆隨性橫劃而來,別有一種原始質樸的風格。所以,自清代中後期興起,到晚清民國時期,碑學幾乎佔據書壇大半天下。
從附圖中可以看出,魏碑與顏真卿等傳統書體的風格明顯不同,而梁啟超書法則有濃厚的魏碑風格
下圖分別為顏真卿書法、龍門十二品、梁啟超書法
我認為是清代的思想禁錮,包括文字獄等措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不敢也不能夠在思想等領域自由的探究,而出現思想家等。知識分子只能夠考證古學、興起碑學等。拙見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