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直簡直

    英國脫歐不是這麼簡單的事。現代經濟社會,許多國家,都面臨到自己的經濟,就業受到廉價勞動力的衝擊這一局面。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與脫歐不脫歐沒必然關係。即使英國脫歐了,它還是避免不了受廉價勞動力衝擊的事實。其實,英國脫歐原因是多方面的。歸根結底到一點,是英國在歐洲的地位,無法得到它認為的高度。它的權利,利益,受到德國,法國等實力雄厚國家的擠壓。卻又得分攤對歐盟的貢獻,承擔歐盟義務。認為只要離開歐洲,就能解決這種吃虧的問題。所以就脫歐了。至於廉價勞動力的問題,或許有這種“陰頭”(滬語:想法,打算,由頭,藉口),也不是主要的。無所謂對不對該不該。

  • 2 # 李建秋的世界

    問題在於:投票脫歐了以後,工作保得住麼?

    請恕我發自良心的說一句:發達國家的工人,真的那麼值錢?

    這是我在英國找工作的網站隨便扒拉出來的,一個餐飲主管,每年22212英鎊,合計人民幣19萬多,平均下來一個月1萬多人民幣,顯然比中國搞餐飲的高得多。

    為什麼英國這些人的工資就是高?是這些人特別厲害嗎?

    對於某些行業來說,比如說英國的金融業,英國的航空發動機等等,確實很厲害,但是那些炒菜的廚子,那些工廠做活的工人,他們的生產效率並不高,甚至比中國工人還低,為什麼他們還能拿高工資?

    因為英國的高科技行業的帶動下,由於高科技行業的高額利潤,這些高科技行業賦予了他們的從業人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附加值”。

    英國掃大街的都比中國掃大街的有錢,掃大街能有多少難度?

    資本可以跨越國界流動,比如說我可以去投資英國,也可以投資美國,但是人能跨越國界流動嗎?不可能的,這樣的話等於每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封閉的單位,勞動力是有限的,誰出價高,誰就能獲得更優質的勞動力。

    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價格就是這麼被抬起來的, 並不是說發達國家的工人比中國強。

    英國現在還有什麼優勢產業?

    首當其衝的,就是金融行業,英國金融行業全球領先,倫敦是全球外匯交易和保險業的中心,英國的律師事務所,會計以及諮詢行業都非常厲害。

    低端工業,甚至中端工業都已經放棄,英國目前只做高精尖的製造業,比如說羅羅發動機,麥克拉倫發動機。

    英國的生物化學和醫藥也非常厲害,牛津和劍橋世界聞名。

    所以英國要做的事,繼續提高本國優勢行業的地位,尤其是金融業,這是英國的立國之本了,只有金融業發達了, 由於行業地位高,才能賦予那些低端服務業,製造業一定的“附加值”。

    但是英國脫歐了,各國還會對英國的金融行業青眼有加嗎?

    相當多的國家,比如說中國,看中倫敦的是倫敦作為歐盟的一個橋頭堡,如果英國已經脫離歐盟,那英國的金融業還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不去法蘭克福呢?

    當優勢行業已經不再優勢,又能給下面的低端服務業提供多少附加值呢?

    英國掃大街的比中國掃大街的拿的工資高,不是因為英國掃大街能掃出什麼花出來,更不是說英國掃大街的就比中國掃大街的掃的更加乾淨

    而是因為英國的優勢產業賦予了英國掃大街更高的附加值。

    這就是問題所在----相當部分英華人認為是歐盟窮國搶了英華人的工作,很抱歉,一旦脫歐,這些窮國的人不在了,但是英國金融地位會受到嚴重打擊,這些英華人在幹同樣的活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工資不升反降。

  • 3 # 閒看秋風999

    英國脫歐的話題已經是炒過了頭了——這是英華人自己的選擇,是“全民公投”的結果——人家自己都沒有說什麼,為什麼吃瓜群眾非要判斷“是非”呢?

    其實英國公投脫歐,和美國川普當選出於同樣一種歷史大背景;換言之,川普能夠當選,是美國選民的選擇的,那麼英國脫歐,同樣也具有合法性。為什麼說“錯”呢?

    一家人過日子,孩子還小不能經濟獨立,在父母呵護下才能生存;後來孩子們羽翼豐滿,長大成人——樹大分丫,人大分家;這也是自然規律。

    再想想看,如果一個大家庭要分家單過,最先提出來的會是誰呢?是混得不錯的,還是混不下去了的呢?覺得自己混得不錯,他有實力單幹的,才會開口。

    英國也是這樣;幾個世紀以來,英倫三島就一直與歐洲大陸不在一個頻道上——無論什麼原因,這都是人家自己的決定:好歹有個選擇,不比沒有任何選擇要強一百倍嗎?

    現在歐盟有點兒“殺富濟貧”,大鍋飯,平均主義,比如說接納難民吧。默克爾“攤派”的做法已經證明是行不通了;而默大媽本人也很有可能提前謝幕(身體原因)。

    一家人血肉相連尚且不能同甘苦、共患難,更何況是完全不同的國家,其政治、經濟、歷史完全不同,與其湊合在一起,不如分開單過。

    英國脫歐,就不要說三道四了。

  • 4 # 適情雅趣

    至今為止,除特朗普大為贊成英國脫歐外,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公開表示過對和錯。因為英國脫歐是經過全民公投的,贊成的多於反對的,這是英華人民的選擇,對與錯應當受到尊重。特朗普贊成是有他要“肢解”歐盟的目的,但英國公投是在2016年,決定脫歐時與特朗普無關。

    題主所提“歐盟窮國廉價勞工擠佔英國本地人工作崗位,英華人為保工作投票脫歐,有錯嗎?”似乎把這一條當做英國脫歐的原因,其實複雜的因素遠非如此。

    當然,隨著歐盟的擴大,尤其欠發達的東歐一些國家加入後,比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等國家,確實給英法德這樣發達的大國本國就業問題造成一定衝擊,因為歐盟規定在其內部國家的人員可以自由流動。不過,這不是英國脫歐的真正因素。

    二戰勝利後,英國一直追隨美國的立場,但是隨著美國的強大和成為西方陣營的“盟主”,而英國的實力卻進一步下降,根本沒有能力把視角觸及全球。美蘇己呈戰略均衡態勢,英國的作用無法顯現。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才把目光投向了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的歐洲。但是英國在加入歐盟(原歐共體)的過程中卻一波三折,本來當初法國倡導成立歐共體,從戰略上來講就是平衡美國和蘇聯,因此美歐之間產生了矛盾和裂縫。由於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法國總統戴高樂擔心英國加入的目的是受美國指使控制或者攪亂歐洲,所以英國兩次申請加入均被法國拒絕,即1961年至1963年和1967年。1969年戴高樂下臺,再加上英國同意放棄追隨美國的立場,最終法國同意英國加入,於1973年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國。但是這個老牌帝國、二戰“三巨頭”、擁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頭銜的英國,加入歐共體後卻一直被法德打壓,包括貨幣不進入歐元區。實際上英國也保持著與歐洲若即若離的關係,只不過是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在歐洲一體化程序中獲取更多的利益。蘇聯解體後,英國徹底改變了原來與美國關係的立場,開始形影不離地追隨美國,在美國發動任何一場戰爭中,英國總是衝在前面。實際上那時英國就已經有了脫歐的跡象。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至少不太關注歐盟的立場。

    起點是“阿拉伯之春”和敘利亞內戰,產生出來的大量難民開始湧向歐洲。由於德國秉持開放邊境容納難民的立場,並且歐盟要求在成員國裡進行名額分配,引起英國的十分不滿。此時英國的經濟己經進入世界第五,再加上歐盟苛刻的財經紀律制約了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發展,同時歐盟的擴大,對貧窮國家需要承擔援助的責任和義務。英國決定脫離歐盟。英國脫歐起始於卡梅倫,雖然是卡梅倫要求歐盟放鬆對英國的金融監管遭到了歐盟的拒絕,成為英國脫歐的導火索,但是真正脫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時英國內部脫歐派和留歐派的紛爭,葬送了卡梅倫和特蕾莎.梅兩任英國首相的政治生命。硬脫歐派約翰遜上臺,英國脫歐的程序真正能走多遠,甚至英國脫歐後的後果以及英歐的關係變化,只有等到10月31日或者是否引發英國提前進行總統大選後,才能見分曉。

  • 5 # 吉月文

    實事求是的說,不是所有英華人都支援脫歐的。支援脫歐的主要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保守派的社會精英,另一部分是中下層民眾,尤其是中老年中下層。保守派的社會精英認為加入歐盟以後,英國失去了獨立性,在很多方面受制於歐盟,使得英國的發展越來越差,為了恢復往日的榮光,就必須脫離歐盟自行發展。中下層民眾支援脫歐的主要原因在於,外來移民承擔了大量的低技術勞動工作崗位,這一方面使得他們的就業難度加大,另外一方面也使得他們的工資收入難以提升。

    平心而論,因為自身利益受損而發出聲音,期待社會給予迴應並爭取自己的合法利益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此,而在於脫歐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脫歐本身也不必然解決目前英國的很多深層次社會問題。而如此重大的決議,竟然交給很多對此並沒有深刻認識的普通民眾來匆匆決定,這本質上就是政治家的失職。

    所以如果要追究責任的話,那應該是三個方面的。

    第一是普通民眾的愚蠢。很多人對歐盟是什麼和加入與留在歐盟有什麼區別,以及脫離歐盟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瞭解,居然就通通參加投票,這樣的投票,與其說是社會民意的表達,還不如說是一種個人情緒的表達。那這樣的公投,其實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第二是保守派社會精英的無知與傲慢。他們沉溺在大英帝國往昔的榮光之中不能自拔,還做著歐盟會為了挽留英國而給予英國特權和讓步的美夢。更有甚者認為,脫離了歐盟之後,英國的發展會更好。在英國政府透過努力和歐盟達成了軟脫歐協議之後又認為做出的讓步太多,以為憑藉著英國的談判實力和自身國力,能夠爭取到更好的脫歐條件,因此反對協議。實際上完全不可能。現任首相約翰遜居然用硬脫歐來威脅歐盟,似乎完全不知道,這樣對英國自身的損害遠大於歐盟。他們在事前操縱民意,只為達成一個虛幻的夢想,現在又不願意醒來,將整個國家進一步推入衰落的境地。

    第三是政客的自大。無論是許可公投的卡梅隆,還是主持脫歐過程的梅,包括現任首相約翰遜,通通都表現出了不合時宜的自大。卡梅隆在僥倖的經歷了蘇格蘭獨立公投之後,居然還敢玩火,結果導致自己政治生涯就此結束。梅自以為能夠出來主持殘局,向民眾保證能夠任內完成脫歐的任務。約翰遜居然採用類似於自殺威脅的模式,和歐盟展開談判。這三人無一例外的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自大。如果英國現在還是當年的大英帝國,這麼做還情有可原,但很顯然這些政客並沒有與時俱進,認識到英國國力已經衰退,根本沒有辦法在脫歐談判中爭奪更多利益。就算是對內安撫民眾,也應當注意分寸,不能激怒歐盟。在內外失策之下,不排除英國政局長期動盪,短期內頻繁更換首相的可能。

    因此英國目前的困局,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階層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其實也是英國國力衰弱的一種反應。單純指責一個人,恐怕是不合理的。不客氣的說,所有人都要背這口鍋。但是保守派社會精英和政客顯然是主要責任人,他們要負責大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歉的句子給愛人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