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卷卷馮
-
2 # 跪射俑
(一)而
1.連詞
2.代詞
3.通假字
4.固定結構
(1)而已:放在句末,相當於“罷了”。
(2)而後: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會兒。
(二)何
1.疑問代詞
2.副詞
3.固定結構
(1)何如:“怎麼樣、怎樣”,等同於“奈何、若何”。
(2)無何:不久、沒多久。
(三)乃
1.副詞
2.代詞
3.固定結構
(四)以
1.介詞
2.連詞(用法與“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轉折)
3.助詞,作語氣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動詞,“任用、認為”。例:皆以(之)美於徐公。
5.副詞,“已經”(時間副詞)。例:日以盡矣。
6.名詞,“緣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結構
(1)以為:a.認為;b.把……當作、把……作為。例: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餘是以記之。
(3)“有以”和“無以”,譯為“有什麼辦法用來……”和“沒什麼辦法用來……”
(五)且
1.連詞
2.副詞:標誌:主語+且+謂語。
3.固定結構
(六)若
1.代詞
2.連詞
3.助詞:若+形容詞/副詞,譯為“……的樣子;的;地”。(不常見的用法)
4.動詞
5.固定結構
(七)所
1.助詞
2.名詞,譯為“處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於茲。——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過。
3.【數詞+所】表約數,譯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
4.固定結構
(八)為①讀wéi(第二聲)時
1.動詞
2.介詞:表被動,譯為“被”。例:吾屬今為之虜矣。
3.語氣助詞:放在疑問句的末尾,表反詰語氣,譯為“呢、嗎”
(九)之
1.代詞【動詞+之】
2.助詞
(1)作結構助詞
(2)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去掉“之”後句意無變化。
(3)賓語前置標誌。於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謂語動詞前面,不譯。
(4)定語後置的標誌,無實意,不譯。【中心語(名詞)+之+定語+者(可省略)】
(5)音節助詞,湊足音節,不譯。【時間副詞/不及物動詞+之】例:頃之,煙炎張天。
(6)補語的標誌,可譯為“得”。(補語示範:這花美極了。“極了”就是補語。)
3.動詞:譯為“到……去”。【之+地點名詞】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代詞
2.語氣助詞(句子成分完整)
3.兼詞:等同於“於之、於此、於彼、於是”(在其中、從這裡、在那裡、從這裡)
(十一)其
1.代詞
2.語氣副詞
(1)反問語氣,譯為“怎麼、難道”。例:其孰能譏之乎?
(2)猜測語氣,譯為“恐怕、或許、大概、可能”。例:其皆出於此乎?
(3)祈使語氣,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譯為“可(要)、還是、一定(要)”。
3.連詞
4.音節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固定結構
(十二)乎
1.句末語氣助詞
2.介詞:相當於“於”,多位於句中,譯為“在、比、對、對於、於”。【乎+名詞/代詞】
(十三)因
1.介詞,可根據語境譯為“依照,根據;依靠,憑藉;趁著;透過,經由;因為,由於”。
2.連詞
(1)表承接,譯為“於是、就、便”。例:秦軍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譯為“因為、由於”。例: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
3.動詞,譯為“沿襲”。【因+名詞,構成動賓關係】
4.名詞,譯為“機會”。例:於今無會因。(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十四)則
1.連詞
2.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名詞:譯為“法則、準則、榜樣”。
4.動詞:譯為“效法”。
(十五)與
1.介詞
2.連詞,譯為“和、同、跟”。【與+名詞/名詞性短語】
3.句末語氣助詞,表示感嘆或疑問,通“歟”。例:無乃爾是過與。
4.動詞,可譯為“結交;親附;同意;援助;參加;等待;給予”。
(十六)者
1.助詞
(1)指人、事、物、時、地等,構成“者”字結構,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2)【數詞+者】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例:或異於二者為之。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2.語氣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可譯為“呢”。例: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十七)也
1.句末語氣詞
2.句中語氣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十八)於
1.介詞
(1)譯為“在,從,到”。例:乃設九賓禮於庭。
(2)譯為“在……方面;從……中”。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譯為“由於”。例:業精於勤,荒於嬉。
(4)譯為“向,對,對於”。例: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5)譯為“被”。【表被動:(見)+動詞+於】例: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2.固定結構:於是
2虛詞和實詞有什麼區別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係,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而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回覆列表
文言文的18個虛詞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其中最常考的有:而、其、以、之、者等。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2.【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