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小說家加希里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品。自60年代問世後,已被譯成36種以上的文字,在世界各地受到一致稱讚,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小說以馬貢多村鎮為背景,描寫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從而折射出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一個多世紀的歷史程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探討了拉美地區貧困落後的原因。作家以生動、富於幻想的筆觸,勾畫出這片神奇大陸上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反映了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深入揭示了該地區人民的精神特徵,小說因而成為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性作品。布恩地亞家族的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與妻子烏蘇拉是馬貢多的開創者。他們本是表兄妹。很久以前,霍·阿·布恩地亞的叔叔與烏蘇拉的姑姑結婚,生下一個長豬尾巴的兒子。烏蘇拉怕近親結合重蹈前輩的覆轍,婚後堅決不與丈夫同房,村裡人因此譏諷布恩地亞沒有性功能。一次,布恩地亞與鄰居鬥雞獲勝,鄰人又以此事相嘲,他一怒之下用矛刺死後者,夫婦倆遠走高飛。經過兩年多的艱苦跋涉,他們和跟隨的幾戶村民最後定居在一片荒涼、多石的河畔。地名“馬貢多”,是布恩地亞從夢中得來的。起初這地方完全與世隔絕,後來隨著發現了與外界聯絡的通道,馬貢多逐漸繁盛起來,變成一個熱鬧的村鎮。吉普賽人來後,他們的首領梅爾加德斯成為布恩地亞的朋友,他用科學幻想將布恩地亞引入文明的大門,後來卻又神秘地淹死了自己。布恩地亞的科學實驗沒有結果,又失去了朋友,於是在孤獨中發了瘋,被家人捆在院中的大慄樹下,半個多世紀後才死去。烏蘇拉是這個家族中最長壽的女人,活了100多歲,目睹全家及馬貢多的歷史滄桑。在她以下6代人中,布恩地亞家族出過軍人、浪蕩子、修女、老姑娘、不成材的教士、夭亡的嬰兒,最後終於徹底敗落。第6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與自己的姨母阿瑪蘭塔·烏蘇拉生下第7代傳人,一個長尾巴的嬰兒,這孩子次日就被蟻群拖往巢穴吃掉了。阿瑪蘭塔·烏蘇拉血崩而死,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走在馬貢多的街道上,鎮上的人們已經忘記了他那一度顯赫的家族。一陣颶風襲來,馬貢多從地球上永遠消逝了。小說中人物稱為極富地域特色的,計有4個阿卡迪奧、4個奧雷良諾、3個雷梅苔絲、2個阿瑪蘭塔,等等,極易混淆。《百年孤獨》里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總的發展趨勢是一代不如一代,走著一條逐漸沒落直至滅亡的道路。他們的精神歷程都是由狂熱的慾望追求,轉為最終的孤寂和冷漠,因此孤獨是這一家族每一代人共同的特徵。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中的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不論是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第一代老布恩地亞,還是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有過遠大抱負的第二代奧雷良諾上校,以及那些因愛情失意、私慾受挫的子孫們,都逃不脫最終陷入孤獨的歸宿。作家曾經指出,這部作品的主題就是“孤獨”。但我們不應只把它看作是一個家族的不幸,而是民族的悲劇。馬貢多是哥倫比亞和整個拉美地區的縮影,因此,這“孤獨”中積澱著深刻的悲劇性內涵。布恩地亞家族的道路,是拉美人民苦難經歷的曲折反映,“孤獨”的產生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是外部勢力影響的結果。小說曾追憶昔日的馬貢多,那儼然是一個和諧、歡樂的世外桃源。老布恩地亞親自安排每戶人家房屋的位置,讓大家走同樣的距離去河邊汲水,讓每一間屋子都能享有同樣多的Sunny。人人平等,互敬互愛,生氣勃勃。然而隨著外界文明的侵入,馬貢從失去了往日的生活方式,逐漸蛻變為一個充滿喧囂爭鬥、情慾橫流的墮落城鎮。專制獨裁、血腥內戰、黨派爭鬥,外國資本的經濟掠奪都出現了。這實際上是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侵入南美后,當地社會變遷的結果。作家雖然態度鮮明地反對殖民主義,但並未膚淺地否定現代文明。昔日的馬貢多儘管寧靜、質樸,但卻保守、閉塞,其原始、停滯的自然形態,與發展變化著的外部世界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小說在此痛切地昭示了一個真理:一個落後、保守的民族,在與文明世界的撞擊中,不可避免地要淪為悲劇角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被奴役的物件。因此,作家在抨擊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貪婪掠奪的醜惡嘴臉的同時,更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側重於暴露人們普遍具有的落後、不健康的心理。他曾說:“與其說馬貢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是某種精神狀態。”面對外來文明的衝擊,這裡的人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根”,拋棄了傳統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而且痴狂地執著於貪慾、情慾、權欲的追求和滿足。布恩地亞家族裡充滿了血腥的暴死、怪異的瘋狂、畸形的亂倫,它的滅亡是必然的,其根源就在家族的內部。在對馬貢多的歷史滄桑進行嚴峻審視的過程中,馬爾克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這一點我們從他對筆下人物的不同傾向上可以看出。老布恩地亞、奧雷良諾上校和老祖母烏蘇拉三個人物,是小說中著墨較多、也是作家給予不同程度肯定的形象。第一代布恩地亞始終保持了進取精神,探索世界的奧秘。儘管他最後失敗了,但依然不失英雄的氣概。他的葬禮在小說中寫得肅穆、莊嚴、沉痛,表達了作家的敬意。奧雷良諾上校是家族中最富有行動性的人。他一生髮動過32次失敗的起義,躲過了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隊的槍決,最後成了革命軍的總司令。但作家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他的隊伍取勝,他必然會成為一個新的軍事獨裁者,而不可能變成造福於人民的領袖。烏蘇拉則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善良、寬厚、嫉惡如仇,是家族的守護神,也是拉美人民勤勞、樸實、愛憎分明的精神的象徵。儘管布恩地亞家族的人身上具有某些值得肯定的品質,但卻無人能阻擋家族衰敗的程序,因為他們毫無例外地走向了孤獨。在作家看來,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不是去做主宰命運的強者。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馬爾克斯深刻揭示了拉美社會的現實和精神痼疾,但他並不是一個悲觀的宿命論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獨》一文中,他明確指出:“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我們作為寓言的創造者,相信這一切是可能的;……到那時,任何人無權決定他人的生活方式或死亡方式;到那時愛情將成為千真萬確的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到那時,那些命運註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破敗的馬貢多在小說結尾時消失了,但它預示了一個新的馬貢多將建立起來。只要人們走出個人的孤獨,掙脫愚昧、保守的精神枷鎖,真正地團結起來,去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專制獨裁的黑暗統治,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世界就一定會誕生。這才是《百年孤獨》的深層主題。《百年孤獨》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這首先體現在瀰漫於全書的魔幻氛圍上。魔幻性的形成,來源於小說中大量的奇蹟描繪、鬼魂形象和荒誕不經的情節。老布恩地亞死後,與早年被自己殺死的鄰居的魂靈喃喃相訴,他去世時天上下了一夜黃花雨,鋪滿了整個馬貢多的地面和各家的屋頂。俏姑娘雷梅苔絲正在晾曬衣物,臉色突然白得透明,她手握床單,冉冉升空而去。小孩的搖籃莫名其妙地自動在屋裡兜圈繞行。霍·阿卡迪奧遭暗槍後,他的鮮血拐彎抹角、穿堂入室,直流入廚房,向老祖母烏蘇拉報告凶訊……這類描寫可謂匪夷所思,但它們並非只是作家異想天開的結果,而是有著深厚的拉美傳統文化的基礎。拉丁美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西方文明、東方文化、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觀念與當地印第安人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獨特而神奇的人文背景,具有濃郁的神秘主義特點。小說中人鬼相交、虛實相間、現實生活與超自然現象並存的魔幻世界,實際上正反映了拉美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次,小說的敘事角度頗具特色。從敘事角度看,小說總體上保持了一種倒敘的風格,即作家以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命運的姿態,向讀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但小說情節鋪展的邏輯起點卻是“現在”。小說的開頭:“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憶起他父親帶他去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在這裡,作家是從“將來”向“過去”回溯,但他的立足點顯然又是處於“現在”。類似的句子和段落在小說中多次出現,如:“若干年後,面對行刑隊,阿卡迪奧準會回憶起,墨爾基阿德斯給他念了幾頁那本深奧著作時,他驚奇得震顫的情景……。”在全書處於倒敘框架的大前提下,這種手法的運用在宏觀上使作家始終位於一個“超然”的高視點上,成為洞悉馬貢多秘密的智者;而在情節演進時以“現在”為邏輯起點的時序的相互交織,在強化小說的歷史意識的同時,則突出了作品的“現實”意義。這其實隱含了作家的態度:從“現在”回顧布恩地亞家族的“過去”,展望它的“未來”,它都無法走出孤獨,拉美人民的苦難命運至今仍在繼續。再次,與敘事手法相應,小說採用了環形的結構。從大的方面說,馬貢多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百年之中,它從起點回到起點;布恩地亞家族的先人曾因近親結合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孩子,這才導致了老布恩地亞的出走和馬貢多的建立,但家族的第六代奧·布恩地亞與姨母阿瑪蘭塔·烏蘇拉私通,又生出了家族最後上代——一個長尾巴的孩子。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畫著一個個圓形的軌跡。從小的方面看,布恩地亞家族中的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都是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後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迴歸於挫敗後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地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幾代人的命運竟是如此的相似。這種環形結構傳達出巨大的滄桑和悲涼,去引發讀者對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思考。最後,小說具有明顯的象徵性,從書中的許多場景、情節乃至細節上都可以看出。俏姑娘雷梅苔絲美麗、純潔、不食人間煙火,在汙濁、淫亂的現實中無法存身,她昇天的情景象徵著愛與美的消失。奧雷良諾上校晚年不斷煉製小金魚,制好後就融掉重做;阿瑪蘭塔不停地編織自己的裹屍布,織好拆掉,拆完再織。他們這重複不已的行為,象徵了家族生活的停滯不前和毫無意義。老布恩地亞是老族長,他死時天空沸沸揚揚下起黃花雨;老祖母烏蘇拉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她死後家中破敗不堪,庭院水泥地的裂縫中鑽出了朵朵小黃花,小黃花成了這個家族衰亡的象徵。最精彩的是小說中關於健忘症場面的描寫:有一次馬貢多人患了集體健忘症,忘記了一切,連桌子、床、奶牛等最常見和熟悉的東西都叫不出名來。這是對馬貢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根和傳統的暗示,也是對那些忘記了民族歷史和先輩犧牲精神的現代人的諷刺。馬爾克斯在藝術上是位兼收幷蓄的小說大家。拉美現代文壇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從《百年孤獨》中也不難看出它的痕跡。但在借鑑西方小說技巧的同時,作家始終將自己的藝術之根紮在拉美地區的文化沃土之中。高屋建瓴的氣魄,強烈的憂患意識,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細膩的景物描繪和深入的心理刻畫相結合,從而使小說真正成為一部反映拉美人民生活與鬥爭的鉅著。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小說家加希里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品。自60年代問世後,已被譯成36種以上的文字,在世界各地受到一致稱讚,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小說以馬貢多村鎮為背景,描寫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從而折射出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一個多世紀的歷史程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探討了拉美地區貧困落後的原因。作家以生動、富於幻想的筆觸,勾畫出這片神奇大陸上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反映了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深入揭示了該地區人民的精神特徵,小說因而成為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性作品。布恩地亞家族的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與妻子烏蘇拉是馬貢多的開創者。他們本是表兄妹。很久以前,霍·阿·布恩地亞的叔叔與烏蘇拉的姑姑結婚,生下一個長豬尾巴的兒子。烏蘇拉怕近親結合重蹈前輩的覆轍,婚後堅決不與丈夫同房,村裡人因此譏諷布恩地亞沒有性功能。一次,布恩地亞與鄰居鬥雞獲勝,鄰人又以此事相嘲,他一怒之下用矛刺死後者,夫婦倆遠走高飛。經過兩年多的艱苦跋涉,他們和跟隨的幾戶村民最後定居在一片荒涼、多石的河畔。地名“馬貢多”,是布恩地亞從夢中得來的。起初這地方完全與世隔絕,後來隨著發現了與外界聯絡的通道,馬貢多逐漸繁盛起來,變成一個熱鬧的村鎮。吉普賽人來後,他們的首領梅爾加德斯成為布恩地亞的朋友,他用科學幻想將布恩地亞引入文明的大門,後來卻又神秘地淹死了自己。布恩地亞的科學實驗沒有結果,又失去了朋友,於是在孤獨中發了瘋,被家人捆在院中的大慄樹下,半個多世紀後才死去。烏蘇拉是這個家族中最長壽的女人,活了100多歲,目睹全家及馬貢多的歷史滄桑。在她以下6代人中,布恩地亞家族出過軍人、浪蕩子、修女、老姑娘、不成材的教士、夭亡的嬰兒,最後終於徹底敗落。第6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與自己的姨母阿瑪蘭塔·烏蘇拉生下第7代傳人,一個長尾巴的嬰兒,這孩子次日就被蟻群拖往巢穴吃掉了。阿瑪蘭塔·烏蘇拉血崩而死,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走在馬貢多的街道上,鎮上的人們已經忘記了他那一度顯赫的家族。一陣颶風襲來,馬貢多從地球上永遠消逝了。小說中人物稱為極富地域特色的,計有4個阿卡迪奧、4個奧雷良諾、3個雷梅苔絲、2個阿瑪蘭塔,等等,極易混淆。《百年孤獨》里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總的發展趨勢是一代不如一代,走著一條逐漸沒落直至滅亡的道路。他們的精神歷程都是由狂熱的慾望追求,轉為最終的孤寂和冷漠,因此孤獨是這一家族每一代人共同的特徵。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中的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不論是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第一代老布恩地亞,還是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有過遠大抱負的第二代奧雷良諾上校,以及那些因愛情失意、私慾受挫的子孫們,都逃不脫最終陷入孤獨的歸宿。作家曾經指出,這部作品的主題就是“孤獨”。但我們不應只把它看作是一個家族的不幸,而是民族的悲劇。馬貢多是哥倫比亞和整個拉美地區的縮影,因此,這“孤獨”中積澱著深刻的悲劇性內涵。布恩地亞家族的道路,是拉美人民苦難經歷的曲折反映,“孤獨”的產生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是外部勢力影響的結果。小說曾追憶昔日的馬貢多,那儼然是一個和諧、歡樂的世外桃源。老布恩地亞親自安排每戶人家房屋的位置,讓大家走同樣的距離去河邊汲水,讓每一間屋子都能享有同樣多的Sunny。人人平等,互敬互愛,生氣勃勃。然而隨著外界文明的侵入,馬貢從失去了往日的生活方式,逐漸蛻變為一個充滿喧囂爭鬥、情慾橫流的墮落城鎮。專制獨裁、血腥內戰、黨派爭鬥,外國資本的經濟掠奪都出現了。這實際上是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侵入南美后,當地社會變遷的結果。作家雖然態度鮮明地反對殖民主義,但並未膚淺地否定現代文明。昔日的馬貢多儘管寧靜、質樸,但卻保守、閉塞,其原始、停滯的自然形態,與發展變化著的外部世界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小說在此痛切地昭示了一個真理:一個落後、保守的民族,在與文明世界的撞擊中,不可避免地要淪為悲劇角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被奴役的物件。因此,作家在抨擊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貪婪掠奪的醜惡嘴臉的同時,更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側重於暴露人們普遍具有的落後、不健康的心理。他曾說:“與其說馬貢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是某種精神狀態。”面對外來文明的衝擊,這裡的人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根”,拋棄了傳統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而且痴狂地執著於貪慾、情慾、權欲的追求和滿足。布恩地亞家族裡充滿了血腥的暴死、怪異的瘋狂、畸形的亂倫,它的滅亡是必然的,其根源就在家族的內部。在對馬貢多的歷史滄桑進行嚴峻審視的過程中,馬爾克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這一點我們從他對筆下人物的不同傾向上可以看出。老布恩地亞、奧雷良諾上校和老祖母烏蘇拉三個人物,是小說中著墨較多、也是作家給予不同程度肯定的形象。第一代布恩地亞始終保持了進取精神,探索世界的奧秘。儘管他最後失敗了,但依然不失英雄的氣概。他的葬禮在小說中寫得肅穆、莊嚴、沉痛,表達了作家的敬意。奧雷良諾上校是家族中最富有行動性的人。他一生髮動過32次失敗的起義,躲過了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隊的槍決,最後成了革命軍的總司令。但作家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他的隊伍取勝,他必然會成為一個新的軍事獨裁者,而不可能變成造福於人民的領袖。烏蘇拉則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善良、寬厚、嫉惡如仇,是家族的守護神,也是拉美人民勤勞、樸實、愛憎分明的精神的象徵。儘管布恩地亞家族的人身上具有某些值得肯定的品質,但卻無人能阻擋家族衰敗的程序,因為他們毫無例外地走向了孤獨。在作家看來,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不是去做主宰命運的強者。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馬爾克斯深刻揭示了拉美社會的現實和精神痼疾,但他並不是一個悲觀的宿命論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獨》一文中,他明確指出:“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我們作為寓言的創造者,相信這一切是可能的;……到那時,任何人無權決定他人的生活方式或死亡方式;到那時愛情將成為千真萬確的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到那時,那些命運註定成為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最終得到在地球上永遠生存的第二次機會。”破敗的馬貢多在小說結尾時消失了,但它預示了一個新的馬貢多將建立起來。只要人們走出個人的孤獨,掙脫愚昧、保守的精神枷鎖,真正地團結起來,去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專制獨裁的黑暗統治,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世界就一定會誕生。這才是《百年孤獨》的深層主題。《百年孤獨》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這首先體現在瀰漫於全書的魔幻氛圍上。魔幻性的形成,來源於小說中大量的奇蹟描繪、鬼魂形象和荒誕不經的情節。老布恩地亞死後,與早年被自己殺死的鄰居的魂靈喃喃相訴,他去世時天上下了一夜黃花雨,鋪滿了整個馬貢多的地面和各家的屋頂。俏姑娘雷梅苔絲正在晾曬衣物,臉色突然白得透明,她手握床單,冉冉升空而去。小孩的搖籃莫名其妙地自動在屋裡兜圈繞行。霍·阿卡迪奧遭暗槍後,他的鮮血拐彎抹角、穿堂入室,直流入廚房,向老祖母烏蘇拉報告凶訊……這類描寫可謂匪夷所思,但它們並非只是作家異想天開的結果,而是有著深厚的拉美傳統文化的基礎。拉丁美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西方文明、東方文化、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觀念與當地印第安人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獨特而神奇的人文背景,具有濃郁的神秘主義特點。小說中人鬼相交、虛實相間、現實生活與超自然現象並存的魔幻世界,實際上正反映了拉美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次,小說的敘事角度頗具特色。從敘事角度看,小說總體上保持了一種倒敘的風格,即作家以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命運的姿態,向讀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但小說情節鋪展的邏輯起點卻是“現在”。小說的開頭:“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憶起他父親帶他去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在這裡,作家是從“將來”向“過去”回溯,但他的立足點顯然又是處於“現在”。類似的句子和段落在小說中多次出現,如:“若干年後,面對行刑隊,阿卡迪奧準會回憶起,墨爾基阿德斯給他念了幾頁那本深奧著作時,他驚奇得震顫的情景……。”在全書處於倒敘框架的大前提下,這種手法的運用在宏觀上使作家始終位於一個“超然”的高視點上,成為洞悉馬貢多秘密的智者;而在情節演進時以“現在”為邏輯起點的時序的相互交織,在強化小說的歷史意識的同時,則突出了作品的“現實”意義。這其實隱含了作家的態度:從“現在”回顧布恩地亞家族的“過去”,展望它的“未來”,它都無法走出孤獨,拉美人民的苦難命運至今仍在繼續。再次,與敘事手法相應,小說採用了環形的結構。從大的方面說,馬貢多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百年之中,它從起點回到起點;布恩地亞家族的先人曾因近親結合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孩子,這才導致了老布恩地亞的出走和馬貢多的建立,但家族的第六代奧·布恩地亞與姨母阿瑪蘭塔·烏蘇拉私通,又生出了家族最後上代——一個長尾巴的孩子。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畫著一個個圓形的軌跡。從小的方面看,布恩地亞家族中的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都是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後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迴歸於挫敗後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地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幾代人的命運竟是如此的相似。這種環形結構傳達出巨大的滄桑和悲涼,去引發讀者對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思考。最後,小說具有明顯的象徵性,從書中的許多場景、情節乃至細節上都可以看出。俏姑娘雷梅苔絲美麗、純潔、不食人間煙火,在汙濁、淫亂的現實中無法存身,她昇天的情景象徵著愛與美的消失。奧雷良諾上校晚年不斷煉製小金魚,制好後就融掉重做;阿瑪蘭塔不停地編織自己的裹屍布,織好拆掉,拆完再織。他們這重複不已的行為,象徵了家族生活的停滯不前和毫無意義。老布恩地亞是老族長,他死時天空沸沸揚揚下起黃花雨;老祖母烏蘇拉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她死後家中破敗不堪,庭院水泥地的裂縫中鑽出了朵朵小黃花,小黃花成了這個家族衰亡的象徵。最精彩的是小說中關於健忘症場面的描寫:有一次馬貢多人患了集體健忘症,忘記了一切,連桌子、床、奶牛等最常見和熟悉的東西都叫不出名來。這是對馬貢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根和傳統的暗示,也是對那些忘記了民族歷史和先輩犧牲精神的現代人的諷刺。馬爾克斯在藝術上是位兼收幷蓄的小說大家。拉美現代文壇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從《百年孤獨》中也不難看出它的痕跡。但在借鑑西方小說技巧的同時,作家始終將自己的藝術之根紮在拉美地區的文化沃土之中。高屋建瓴的氣魄,強烈的憂患意識,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細膩的景物描繪和深入的心理刻畫相結合,從而使小說真正成為一部反映拉美人民生活與鬥爭的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