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里布衣楊半
-
2 # 千千千里馬
不同的字帖,橫的寫法也略有不同,希望你注意,這一點。
《禮器碑》中的橫畫。
這就是起筆、行筆、收筆。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
你的這個橫畫,屬於起筆的“起法”有問題。
解決問題一定要與學習字帖結合。脫離字帖,就不好說你具體哪裡不對。
下面是隸書的一個橫畫寫法的示意。
(1)是起筆。注意先下後上。不要超過用筆的起筆區域。
(2)是行筆。注意隸書橫畫行筆過程有粗細筆畫,要按字帖寫出提筆按筆。
(3)是收筆。注意收筆的按體和行筆方向。有的隸書有回鋒,有的沒有。回鋒就是藏鋒的收筆方法,沒有回鋒的就是露鋒收筆方法。
-
3 # 夏裡巴人9
我今年76歲,酷愛書法,真行隸草都有所研習,其結論是:楷書和草書最難,行書和隸書容易。只談隸書,歷代隸書雖然風格不同,但筆畫的處理是絕對相同的,就是“蠶無二設,燕無雙飛”。說到隸書中的橫畫,真正的橫畫只有短橫,長橫和挎畫是一致的,都是一波三折,叫波畫。你只提到橫畫怎麼寫,太簡單了,逆鋒圓筆起筆,收筆駐筆輕放,不用上挑和回鋒。隸書你們認為很難,其實簡單,我書寫完成的四大古典名著,大部份是似錄非隸的字型完成的,書寫速度絕對不小亞於行書,我抄寫古典四大名著,這種字型佔了一半以上,每天最多時可近五千字。
-
4 # 剖析與建構
看圖片,知道你看的是邱振中先生的《中國書法167個練習》,之前我也看過,但是翻了幾頁,到現在都沒翻過第二遍了!
為什麼?
因為那個時候是看不懂的,自己寫又不知道正確的方法。
如果有老師給你講明白,你再看就會恍然大悟,好比我們看說明書說一樣:你知道怎麼用了,才能看得懂。
首先說明,邱先生講的沒錯,是我們理解的不正確:
這張圖,是我剛寫的,拍出來用美圖秀秀做的,不好意思,做的不夠清晰!
相信你可以看懂!
手臂與桌面成近似直角,橫畫從中軸線靠手腕擺動而成。而手腕的運動軌跡,即為反“8”字。
然而,邱先生畫的圖,手臂是直線擺動,這是針對其他隸書而言的,而漢隸的長橫靠手腕的自然擺動而成,都是有弧度的,即使是短橫眾多,也不會相互平行。
看到很多人寫隸書,橫畫多時,就平行排列處理,這樣做看起來好看,卻違背了人手的生理。
隸從篆快寫而來,它保留了篆書線條的弧度。不信可以看篆書,它的線條弧度都是很優美的,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
5 # 歡橙墨客書院
在隸書中,橫畫也經常被稱之為波畫,含一波三折之勢。波畫在隸書中是作為調節結字取勢的主筆。我們先來講述這一筆畫的由來和學習這種筆畫容易犯的錯誤,而後詳述這個筆畫的特點及其運用。
張遷碑
第一種筆畫是篆書中的筆畫。
隸書中的端橫,大致繼承了篆橫的書寫技巧,能理解“藏頭、護尾、盈中”這三個要素,便能有效地書寫出這一線條。
第二種筆畫是東漢隸書中最具典型特徵且常見的波畫。
它大多處在凝重的點下,以及與幾條短橫相排列。這個筆畫的開張與否,直接關係到結字的舒朗與凝重。在這個筆畫中,我們看到,它比第一個筆畫增多了起筆和收筆上的頓按與飛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蠶頭燕尾”。由此,我們也就深切地體會到“先生大人們”在講述隸書時所經常提醒的“不究於篆,無由得隸”這一書法名言了。
第三種筆畫是由於拘泥於“蠶頭燕尾”而忽視了“起筆、收筆”之間的“行筆”而造成的。
其缺點是缺乏中心環節二使前後下垂,使波畫的飄逸流暢及技巧上波畫的起伏彈挑因失去“行筆參照”而盡失。
第四種筆畫是理解了波畫,而在實際書寫時常易犯兩邊太重,中間瘦弱如弓背的錯誤。
在略述了這四種筆畫後,我們可以知道隸書筆畫的由來和用筆特點了。筆畫雖從篆書中來,而用筆改變了篆橫的“起筆、執行、收筆”三個過程。
早期隸書中,其起筆大多是以鋒的各種方向逆入來完成,例如正鋒逆折、上側鋒逆入、下側鋒擬入、鈍筆直逆等技巧。這種起筆上的逆鋒,在實際用筆中,又可分為“實逆”和“虛逆”兩種方法。
《鮮于璜碑》
“實逆”指筆鋒在下落紙面時,作一“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逆反動作,待紙面留下逆筆痕跡時再翻筆執行。其優點在於紙面因留有“逆鋒”痕跡,可較為有效地控制鋪鋒的範圍以及較輕鬆地寫出具有各種形質的點和圓潤的中鋒筆畫。其用筆較為遲緩,可用意於筆先。有時,“實逆”也被稱之為“實落”。
“虛逆”指筆鋒落紙的一瞬間,利用筆毫的自然回彈輔以完成,逆鋒和翻筆幾乎同時進行,即所謂落筆虛勢以行。因而,它是否能做到“意在筆先”,完全依賴於書寫著的熟練程度。概括地說:“實逆”可較為理性地用筆;而“虛逆”多憑一種意興和感覺來運筆。對於初學者來說,用筆上的“實逆”或“虛逆”,取決於他對所學範本的熟練掌握程度。
如前所述的早期隸書逆鋒起筆,則較多地用了“虛逆”之法。“虛逆”又可稱之“頓落”或“空回”。適宜於硬豪的行筆。其優點在於隨著用腕、用指的細小差別,利用筆毫彈性,可書寫出頗具微妙的中、側鋒及“釘頭筆”,較為寫意、自然。而對早期隸書加以完善並有所定型的東漢隸書來說,其起筆由於嚴格的“藝術自覺”,從而使得形象上、神態上都要比早期隸書來得豐富多彩。
雲夢睡虎地秦簡
古人描述“波畫”寫法的8個步驟,即是指東漢隸書而言。而其中的“落、起、轉、提”這個起筆過程非“實逆”不可。如寫《張遷碑》波畫的剛勁、方整,其起筆從鋒穎切落到筆毫彈起轉而提至正筆執行,可以說是有一種“實逆”之法;至於寫《史晨》、《曹全》等碑中的“波畫”的起筆,從畫外取勢,俯衝斜下,折鋒劃一虛線,勢虛鋒藏,更是將起筆當作一大段文章來寫了。
因而,我們在臨寫學習中,對於“波畫”的起筆,應首先將“實逆”作為主要技法來練習。待漸熟練,可再參用“虛逆”之法,造其意趣,使線條更趨自然生動。在講述了“波畫”起筆的特點和各種技巧,再來看行筆和收筆。
行筆和收筆,一般意義上取決了起筆的“繁”和“簡”。如早期隸書的起筆,相對與東漢隸書來說要簡略一些,其行筆也簡略一些。我們先來看與“蠶頭”相呼應的“燕尾”,即收筆。如果說“波畫是表現隸書結字的開拓之勢,那麼“燕尾”就是張“波畫”的開拓之勢了。
秦簡作為距今最為古遠的隸書,線上條的收筆處,幾乎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值得學習的只有它在繼起筆後的勻速行筆及輕重一致的用筆一致保持到終筆而已。到了西漢簡牘和東漢隸書乃在波畫的收筆處加以誇張,形成妍美的“燕尾”,並將這種妍美的“燕尾”引申到“撇、捺”之畫。這種“燕尾”的用筆特點,使於西漢簡牘,則多用“彈挑”,使於東漢隸書,則多用“磔挑”。但東漢隸書如《石門頌》等碑文也有將“彈挑”和“磔挑”並用的,但很少。
從用筆技巧上講,“彈挑”收筆,側重於行筆過程中由輕漸重的突起奮筆;“磔挑”收筆,則側重於行筆過程中時起時伏的“一磔一挑”。從用筆意識上來說,一側重於使毫;一側重於使腕。
作為行筆,相對起、收筆來說,要簡略一些,但也要做到隨提隨按,順逆想和。不僅在形象上要具波瀾之勢,更要在用筆上“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便如宋人姜白石所說的:“尤當佈置首尾勻停,腰腹肥滿”而不可“前面有餘,後面不足,前面極工,後面草草”。這樣,從折鋒入紙到蓄勢奮筆,一個勁足力健的波畫乃告完成。
-
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常見隸書橫畫當中的起筆處,以“蠶頭”居多,這是隸書字型比較典型的筆畫特點之一,多用於長橫畫。那麼,它究竟是怎麼寫出來的呢?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請看下面我畫的示意圖:
特別說明:
①虛線,……表示筆在空中執行。
②實線,——表示筆鋒實著紙面。
④圓點,• 表示筆尖在此處稍作停留的意思,即為駐筆。
其實,隸書風格有很多種,起筆法也似乎大同小異。不是所有的橫畫都是逆勢入筆的。如果連這個都看不懂,那我就沒有辦法了!
以往,很多初學者寫隸書“蠶頭”的時候,像寫數字 6似的,從右向左逆入筆,並且在原地畫一個圈兒再向右行筆……這樣的筆法是非常錯誤的!尤其是在生宣紙上寫,筆尖戳在哪裡時間過長,加上動作又慢,肯定100%出現敗筆。
-
7 # 千年蘭亭
隸書的用筆講究藏頭護尾。
藏頭就是逆鋒落筆,運用調鋒向筆畫方向運動。護尾就是收筆時,調鋒後筆鋒向原來筆畫方向迴歸。
寫橫畫時,逆鋒入筆,入筆時筆鋒宜淺宜輕,太重太深不便調鋒。
橫畫是圓筆時用使轉調鋒,是方筆時用提按調鋒。調鋒後應豎鋒入紙,行筆時感覺有反力相阻,忌一滑而過。
收筆回鋒上提,速度稍快。
橫畫中間有時微凸,如《石門頌》的“忠、字”等。有時微凹,如《史晨碑》的“王、臣”等。
初習者一般易受楷書用筆左低右高,或收筆時向下按丶頓的影響,或者過分凸現中段成扁擔狀,顯得軟弱無力。
-
8 # 天中照心
隸書的橫分為主筆和次筆。
主筆有兩個要求:一、蠶頭燕尾。所謂”蠶頭“,筆鋒由右向左遞入,也就是所說的藏鋒,在橫的結束部位要向右上角挑出,也就是所謂的”燕尾“或叫”鳳尾“。二、一橫三波。所謂一橫三波,起筆的蠶頭部分要重要向左下角壓,緊接著運筆要向上右上方輕輕帶過,筆劃稍細,到中間部位是一橫的最高處,這裡要用力壓下,接著輕輕向右下方滑過,再向右上方用力挑出燕尾。
看圖例:
隸書橫的次筆則比平直,當然也可以中間向上凸起,也可以向下凹,根據不同隸書的特點,自己把握。
在隸書中,關於橫還有一個要求,一個字中,”蠶頭不二設,燕尾不雙飛。“其實說白了,就是主筆不能有兩個,只能有一個。
下面舉個例字”王“:大家觀察主筆和次筆的區別。
回覆列表
你是剛開始練習,尚未找到方法。你的問題是逆峰,但沒停住筆,向相反的方向運筆後,要有一個按筆,速度放慢,你的速度有些快。隸書蠶頭燕尾,這一頭一尾都有按筆的動作,筆鋒至中間筆尖有一個抬起的動作,這橫畫是隸書的關鍵性筆畫,下些功夫練好,對其他的筆畫也有幫助,慢慢練,一週時間差不多。東漢隸書婁壽碑臨稿。選自(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