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蔣維110524731

    人口剪員我個人覺得是沒有八成的,當然也不少

    1,安史之亂的真正原因絕不是簡單的安祿山的野心問題,而是唐代繁榮了上百年,人口膨脹但是貧富差距巨大,可以參考杜甫的詩作“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導致的社會不安定問題。

    2,安史之亂相當於重新洗牌,人口減少土地就多了,之前的豪門被清洗了一批,老百姓的盤剝少了。而且藩鎮割據軍閥都有危機感,各藩鎮軍閥競相發展生產力,看上去有點亂,其實政策上反而對老百姓有利的也不少。這樣社會基本面反而安定下來了,老百姓經歷了安史之亂的磨難,又想起大唐的各種好,所以整體民心思定。

    所以,割據和分裂其實有時候不一定是壞事。

    3,李唐皇室還有相當強的實力,軍閥中不乏郭子儀這樣的忠於李唐皇室的,而軍閥中沒有強力的有統一全國的力量,這樣在政治上就形成了新的均勢。也就是中央還有力量維持,但政令只能在京畿附近通行,無法真正號令全國。地方雖然割據卻無力統一全國,形成了類似於戰國時期的政治局面。

    所以大一統的王朝一般都是這麼一個歷史週期,中央集權大一統-》邊地割據-〉全面割據-》天下大亂-〉再次統一。其中區別就是外部力量,如果外部力量強,比如晉 宋 明等朝,內部一亂,就被外部平推了,沒機會割據分裂。唐朝前期對外部的打擊太有效了,安祿山某種意義上就是當時最強的外部力量,被摧毀後,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能夠統一中國的外部力量,於是就經歷完整的歷史週期。

  • 2 # f紅望

    "安史之亂"在中國歷史上是濃重的一筆,它是盛唐轉衰的直接原因,其對整個國家的破壞性是無法詁量的。"安史之亂"暴發後,唐朝北部最大的鄰國回紇伸出友誼的援助之手,幫助大唐平息了這場災難,大將軍葉護聯會西域各國友軍一同南下收復了長安、洛陽、河北等地,使大唐開始復甦,當然回紇國也在這次援助中得到了很大的好處,收復失地的同時也掠奪走大量的金鋃珠寶與美女。大唐王朝的皇帝吸取了沉痛教訓,近最大努力限制藩鎮割據節度使的權制,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的同時嚴加管控軍權。由於大唐江山根深蒂固,雖然"安史之亂″造或重大創傷,在衰敗後也支撐了一百多年。

  • 3 # 張睢陽齒

    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開始對中央政府聽調不聽宣。為何唐王朝還能支撐一百多年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後方穩固

    安史亂後雖然河北三鎮不受中央控制,但是關中、蜀中和東南各州還是牢牢控制在唐王朝的掌握中。

    首先,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是著名的糧食產地,當時人稱“揚一益二”。並且蜀地沒有遭受到安史之亂波及,是一個穩定大後方。

    其次,名將張巡以數千兵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力抗十萬叛軍近一年,使得安史之亂並未禍亂到江南各州,中央政府對江南各州始終保持著有力控制,而江南當時已經是主要糧食產地,能夠源源不斷把糧草供給中央。

    二、宦官把持的神策軍和河北藩鎮軍隊微妙制衡

    763年吐蕃攻破長安,唐代宗幸陝,駐紮在陝州的神策軍此時由宦官魚朝恩統領;吐蕃退走後,魚朝恩帶著神策軍護送唐代宗回長安,神策軍就此成為天子親軍,後屢經擴張,人數達到了十幾萬人,中央軍實力大增。而河北藩鎮在安史之亂後也未出現傑出人才,後來中央軍和河北藩鎮打了很多次仗,結果是誰也吃不掉誰,互相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即河北三鎮名義上承認唐朝皇帝為國家元首並接受中央領導;實際上自己任命官吏自己收稅,成了國中之國,有點像後來的東周末年戰國紛爭時期,諸侯對待周天子。

    三、中央政府努力挽回

    唐朝中後期也出了幾個勉強稱得上明君的皇帝,唐憲宗、唐宣宗。唐憲宗任用宰相裴度討平藩鎮,河北三鎮全部俯首稱臣,曾經達到短暫統一,史稱“元和中興”。唐宣宗在位時候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平定安南,人稱“小太宗”。

  • 4 # AL世界觀

    唐朝是中國古代較為強大的一個王朝,當時世界各地的人都來中華學習文化,這便是歷史中常說的萬國來朝,可見唐朝的國力是十分強盛的,可以說一般國家根本不會對唐朝造成威脅,但由於內亂導致王朝減員嚴重,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唐依舊堅持了半個世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公元881年1月8日,這一天對大唐的朝臣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吉利的日子。

    黃巢的軍隊已然攻陷唐都長安的門戶潼關,現在正駐紮在霸上,準備隨時打進長安。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頭,要打要談要跑?怎麼打,怎麼談,怎麼跑?大夥兒沒了主意。正想找唐僖宗商量的時候,卻木然發現:皇帝已經逃!跑!啦!

    唐僖宗跟著他的宦官“阿父”田令孜,帶著若干後宮人士倉皇出逃。因為走得急,竟然忘了通知群臣。老闆跑路了,搬磚的只能乾瞪眼。一週後,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大齊”。而唐朝的大臣們則懷著懵逼、委屈的心情,一個個成了義軍刀下鬼。

    昔日安史之亂,兩都失陷,玄宗奔蜀,人們都以為這大唐要完了。沒想到仗打了幾年,大唐竟然挺了過來。如今國都再次失陷,甚至連朝臣也搭了進去。形勢之慘比安史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回大唐該收攤了吧?呵呵,想多了。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毫無徵兆。

    之前的大唐歌舞昇平,萬國來朝。可安史突然來了這麼一下子,大唐差點背過氣。史載安史之亂期間: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盛世的墜落,不僅帶走了繁華,更是讓人口銳減,國力也隨之大大衰退,可謂慘不忍睹。早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唱衰大唐的聲音。比如李白詩裡就寫了: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胡沙!

    說安史之亂跟永嘉之亂有的一拼了,那唐朝豈不是要步西晉的後塵?

    安史之亂,玄宗奔蜀。

    然而唐朝並沒有完。如今黃巢兵鋒肆虐,雖然折騰得唐朝夠嗆,但想瞬間斃命卻也做不到。公元884年,一個朝代謝幕了——謝幕的不是唐朝,而是黃巢的“大齊”。自安史之亂後,到公元907年朱溫建梁,大唐這已經被打爛的王朝居然又活了近150年。

    唐朝一共才享國289年,居然一多半的時間都在苟延殘喘?唐朝為何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這其中原因有很多,不過在最愛君看來,下面這兩個因素是重中之重。一個政權能長久生存下去,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有句話唐太宗總是提起,這句話大家都很熟: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安史之亂雖然讓唐朝狼狽不堪,但卻沒把唐朝一擼到底,原因就在於沒有奪走對唐朝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民心。

    由於安史戰亂的破壞,大唐昔日的盛世一去不復返。而叛軍殘暴,百姓苦不堪言。

    之前歌舞昇平,而今兵連禍結;之前酒足飯飽,而今民不聊生。多好一個“盛世”,讓安祿山給砸了。

    雖說唐玄宗晚年昏聵,寵奸任佞,最後釀成大亂。但朝堂之上的政治傾軋,平頭百姓自然不會知道那麼多,也不會在意:誰給好日子過,我們就跟誰走。而對精英階層來講,輔佐君王建功立業那是政治正確。

    雖說玄宗後來把皇帝當跑偏了。但安史叛軍的表現更讓人望之生畏,所以自然還是站在李唐這一邊。晚唐中原藩鎮割據

    此時的唐朝既有政治牌,又有軍事牌。即使在晚唐黃巢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時期,唐朝朝廷也不失為一個“加強版的超級藩鎮”。在那種紛亂的局面下,只要唐朝皇帝不作死,必然不會有哪個藩鎮想不開,主動把唐朝朝廷作為目標的。

    除非唐朝皇室權威不在,而天下藩鎮一家獨大。

    因此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唐朝不被滅亡的原因無非不過兩點有政治牌、軍事牌有了這兩點足夠唐朝苟延殘喘一個世紀,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純母乳餵養和純奶粉餵養,對寶寶有什麼區別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