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管是一種在氣密性封閉容器(一般為玻璃管)中產生電流傳導,利用電場對真空中的電子流的作用以獲得訊號放大或振盪的電子器件。早期應用於電視機、收音機擴音機等電子產品中,近年來逐漸被電晶體和積體電路所取代,但目前在一些高保真音響器材中,仍然使用電子管作為音訊功率放大器件(香港人稱使用電子管功率放大器為“煲膽”)。
電子管在電器中用字母“V”或“VE”表示,舊標準用字母“G”表示。
電子管引腳的識別
電子管的基本引數
1.燈絲電壓:V;
2.燈絲電流:mA;
3.陽極電壓:V;
4.陽極電流:mA;
5.柵極電壓:V;
6.柵極電流:mA;
7.陰極接入電阻:Ω;
8.輸出功率:W;
9.跨導:mA/v;
10.內阻: kΩ。
電子管的發明與盤尼西林以及輪胎的發現一樣具有戲劇性:在實驗室中靠近窗戶幾個未清洗的實驗皿,不經意從窗外飄來一些黴菌落在實驗皿上,科學家驚訝的發現某些落入實驗皿中的黴菌,可以抑制壞菌的擴散與成長,加以實驗分析之後這種黴菌就成為了有效且使用廣泛的抗生素之一;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研究橡膠的實驗中,偶然打破裝在玻璃杯裡的硫黃,倒入融化的橡膠液體中,凝固後橡膠變成了堅硬且頗富韌性的材質。電子管當然不是無緣無故做幾片金屬板封裝在抽真空的玻璃瓶裡進行實驗的,它與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一段故事。電流與電子流動的方向恰巧相反
在此之前試問一個小問題:電路分析上「電流」的方向與實際上「電子」流動的方向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電流與電子流的方向是恰巧相反的。過去的科學家無法觀察電子流動的方向,於是統一說法,將電池的某一極設定為正極,其電壓為正電壓,電流由正極流至負極而形成一個封閉的迴路。由於大家統一說法與作法,因此多年來並沒有發生任何衝突之事,直到了近代科學家有了更精良的裝置,觀察之後遂推翻了之前的說法:「原來電子是由電池的負端流出來的」!(換言之,電子是從擴大機的喇叭負端流出,而從喇叭正端迴流的)
身為使用者並不需要在意何者為真,只要按照科學家的結論行事就可以了。說這一段就是因為當初愛迪生髮明燈泡之後,發現他生產的燈泡燈絲老是從正極端燒斷,於是進一步實驗在燈泡中加入一塊小金屬板,點燈之後將金屬板連線電錶,分別施以正電壓以及負電壓,觀察電流的情形。
對於當時的科學而言,位於真空狀態下且不連線的金屬板,不論如何連線是不可能產生電流的,但怪事發生了,愛迪生髮現某種物質(其實就是電子)會透過金屬板,會從電池的負極騰空「跳」到正極,此發現當然激起更大的實驗動機,此現象便稱為「愛迪生效應」。這也是科學家首次質疑電流流動的方向,以及自由電子在空間中流動的現象。
金屬之所以能導電,就是因為金屬的自由電子較多,便於電子的相互流動,因此電子材料必須由導電性佳的材質製成。電子還有個特性,帶負電的電子容易受到正電壓的吸引,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又從愛迪生效應中得知,當加熱金屬物質時,活躍於質子外圍的自由電子容易產生遊離現象,溫度高導致電子活性增強,此時若空間中有一正電壓強力吸引,遊離的電子就會在空間中流動。基於這幾個當時已被瞭解的知識,弗來明(J.A. Fleming)於1904年製造出第一支二極電子管,李德科士(De Forest Lee)將二極體加以改良,於1907年製造出第一支三極體,既然成功研發了二極體,電子管的應用開始實現,電子管的發展從此一日千里。(詳見圖1)
三極體是最基本的電子管
電子管又稱「真空管」 (Vacuum Tube),代表玻璃瓶內部抽真空,以利於遊離電子的流動,也可有效降低燈絲的氧化損耗。二極體、三極體、五極管,從字面意義代表電子管內部基本「極」的數量。電子管擁有三個最基本的極,第一是「陰極」(Cathode,以K代表):陰極當然是陰性的,它是釋放出電子流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塊金屬板或是燈絲本身,當燈絲加熱金屬板時,電子就會遊離而出,散佈在小小的真空玻璃瓶裡。第二個極是「屏極」(Plate,以P代表),基本上它是電子管最外圍的金屬板,眼睛見到電子管最外層深灰色或黑色的金屬板,通常就是屏極。屏極連線正電壓,它負責吸引從陰極散發出來的電子(利用異性相吸的原理),作為電子游離旅行的終點。第三個極為「柵極」(Gird,以G代表),從構造看來,它猶如一圈圈的細線圈,就如同柵欄一般,固定在陰極與屏極之間,電子流必須透過柵極而到屏極,在柵極之間通電壓,可以控制電子的流量,它的作用就如同一個水龍頭一般,具有流通與阻擋的功能。
引擎運轉必須要有燃料,電子管的工作動力為電能。電子管的電極當中,最重要的應屬陰極,它負責將電子釋放出來,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
最早的電子管由於構造原理簡單,直接將燈絲充當陰極使用,換句話說,當燈絲點亮時,由於燈絲溫度提高,電子就從燈絲釋放出來,經過柵極直奔屏極。這種電子管就叫“直熱式電子管”。 300B,就是屬於這種型別的電子管,相較於其他現代化的五極電子管, 300B 的構造簡單,輸出功率也低。
燈絲(Filament)可以使用不同的材質製成,由於直熱式三極體直接將燈絲當作陰極,因此燈絲的特性直接影響著直熱式電子管的效能。基本上,電子管的燈絲主要可分成三種材質構成,第一種當然是耐高溫的鎢絲。將純度高的鎢絲抽成細絲,卷繞在電子管的最內層,通電之後即可升高溫度。但鎢絲必須加溫到兩千多度時,電子才能發散,因此以鎢絲製成燈絲的電子管點燃時,會發出光輝耀眼的亮度,同時溫度高得嚇人。別意外,不是電子管要燒掉了,而是它本來如此!但將鎢絲點亮需要消耗較大的電力,優點是鎢絲甚為耐用,普遍運用於較大功率或長壽命的電子管上。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真空管的壽命可達數萬小時,拿來當作家裡的燈泡,既耐用又有裝飾的作用,一舉數得! 另一種燈絲採用釷鎢合金,它只須將燈絲加溫至一千多度即可工作,相較之下較省電力。最常使用的應為氧化礆土燈絲,它的作法是在燈絲外,塗上一層厚厚的氧化礆土,看起來接近白灰色的物質,它只需要加溫至約70度(看起來約為暗紅色),即可獲得足量的電子,因此工作溫度最低、也最節省電力,一般而言只須供應6.3V左右的直流,就可以正常工作。
直熱式電子管當然有它天生的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陰極容易因燈絲的溫度變化而改變特性。當燈絲電壓變動時,或以交流電供應燈絲時,陰極呈現在不穩定的狀態下。因此有人主張直熱式電子管應採用直流供電,也有人強調必須以交流供電以免損傷陰極,這種爭論過去在音響界早已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旁熱式電子管的穩定度較高
為了解決直熱式電子管的燈絲問題,電子管設計者決定讓燈絲與陰極分家獨立,在燈絲的旁邊套上一圈金屬套筒,讓燈絲直接對金屬板加熱,電子從金屬板散發出來,這種加熱方式就稱為「旁熱式電子管」。
如此,電子管似乎就穩定許多了,由於金屬套筒的體積與儲熱量高高大於傳統的燈絲,因此即使燈絲暫時的溫度變動,甚至暫時幾秒的停止加熱,金屬板的溫度變化改變有限,這也就是為什麼某些電子管機關機之後,它還能唱個十幾秒的主要原因。既然陰極與燈絲獨立,陰極板必須由燈絲間接加熱,於是燈絲再度改成鎢絲材質,以求耐久性,並在鎢絲外層塗上一層白磁,一方面絕緣,另一方面也有定型的效果。由於間接加熱效果較差,陰極金屬板上會塗上釷、鋇或其他有利於電子發散的物質。也因此,電子管的金屬極板看起來總是灰黑色,不像正常的金屬板,也由於製作組裝時必須仰賴手工,因此金屬板上總會留下許多細小的刮痕,用家購買電子管時不必意外擔心。
直熱式電子管與旁熱式電子管使用上的差異呢?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是不必在乎直熱式電子管與旁熱式電子管的不同,但對於設計者而言,旁熱式電子管由於間接加熱的關係,燈絲電流通常較大,而且旁熱式的結構必須對陰極金屬板加溫,因此開機後有一段緩慢的加溫期,如果是前級,則必須做好延時設計,以免開機的脈衝傷了後級。
依據發展的過程來看,最早的電子管當然是直熱式的設計,二極體是首先被髮展出來的,二極體的功能猶如現在的二極電晶體,具有整流以及收音機內部檢波的功能,二極體經過適當的設計,也可以成為穩壓管。由於電子管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因此第一支電子管被成功的製造出來之後,就有許多科學家加入研發的工作。第一支三極體在l907年被一位美國科學家成功製造,從此便開啟了無線電時代的來臨,告別留聲機,進入擴大機時代。
電子管的工作原理
現在,我們更進一步來看看最簡單的電子管工作原理。
將一支電子管拆開之後,繪於附圖之中,從圖可知,當點亮燈絲,燈絲溫度逐漸升高,雖然是真空狀態,但燈絲溫度以輻射熱的方式傳導至陰極金屬板上,等到陰極金屬板溫度達到電子游離的溫度時,電子就會從金屬板飛奔而出。此時在電子是帶負電的,在屏極加上正電壓,電子就會受到吸引而朝屏極金屬板飛過去,穿過柵極而形成一電子流。柵極猶如一個開關,當柵極不帶電時,電子流會穩定的穿過柵極到達屏極,當在柵極上加入正電壓,對於電子是吸引作用,可以增強電子流動的速度與動力;反之在柵極上加入負電壓,同性相斥的原理電子必須繞道才能到達屏極,若柵極的結構龐大,則電子流有可能全數被阻隔。
利用柵極可以輕易控制電子流的流量,將輸入訊號連線在柵極上,並且加入適當的偏壓,並且在屏極串上一個電阻,藉此即可達到訊號放大的目的。電子管也與電晶體一樣,具有多種放大形式(事實上,電晶體的放大形式是從電子管延伸過來的應用),結合不同的電子材料如電阻、電感、變壓器以及電容等,就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電子產品。
觀察電子管的管壁內部可以看到一塊類似水銀的薄膜黏附在玻璃壁上,這是延長電子管壽命的設計。除了極少部份低壓電子管外(並非指工作電壓低,而是指電子管內部存在低壓氣體),大部分的電子管必須抽真空才能正常工作。電子管的接腳為金屬腳,雖然以玻璃封裝,但玻璃與金屬接腳之間仍然有漏氣的機會。玻璃管內的金屬蒸鍍物(即消氣劑),會與氣體進行作用,它存在的目的就在於吸收氣體,以維持電子管內部的真空度。這一層薄薄的金屬物氧化之後,會變成白色,表示電子管已經漏氣不行了,所以若打破電子管時,這一層蒸鍍物質也會變成白色,因此購買老電子管時,也要注意蒸鍍物的情況,像水銀一樣的為佳,若開始蒼白、剝落時,就表示這支電子管已經邁入老年了。
電子管是一種在氣密性封閉容器(一般為玻璃管)中產生電流傳導,利用電場對真空中的電子流的作用以獲得訊號放大或振盪的電子器件。早期應用於電視機、收音機擴音機等電子產品中,近年來逐漸被電晶體和積體電路所取代,但目前在一些高保真音響器材中,仍然使用電子管作為音訊功率放大器件(香港人稱使用電子管功率放大器為“煲膽”)。
電子管在電器中用字母“V”或“VE”表示,舊標準用字母“G”表示。
電子管引腳的識別
電子管的基本引數
1.燈絲電壓:V;
2.燈絲電流:mA;
3.陽極電壓:V;
4.陽極電流:mA;
5.柵極電壓:V;
6.柵極電流:mA;
7.陰極接入電阻:Ω;
8.輸出功率:W;
9.跨導:mA/v;
10.內阻: kΩ。
電子管的發明與盤尼西林以及輪胎的發現一樣具有戲劇性:在實驗室中靠近窗戶幾個未清洗的實驗皿,不經意從窗外飄來一些黴菌落在實驗皿上,科學家驚訝的發現某些落入實驗皿中的黴菌,可以抑制壞菌的擴散與成長,加以實驗分析之後這種黴菌就成為了有效且使用廣泛的抗生素之一;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研究橡膠的實驗中,偶然打破裝在玻璃杯裡的硫黃,倒入融化的橡膠液體中,凝固後橡膠變成了堅硬且頗富韌性的材質。電子管當然不是無緣無故做幾片金屬板封裝在抽真空的玻璃瓶裡進行實驗的,它與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一段故事。電流與電子流動的方向恰巧相反
在此之前試問一個小問題:電路分析上「電流」的方向與實際上「電子」流動的方向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電流與電子流的方向是恰巧相反的。過去的科學家無法觀察電子流動的方向,於是統一說法,將電池的某一極設定為正極,其電壓為正電壓,電流由正極流至負極而形成一個封閉的迴路。由於大家統一說法與作法,因此多年來並沒有發生任何衝突之事,直到了近代科學家有了更精良的裝置,觀察之後遂推翻了之前的說法:「原來電子是由電池的負端流出來的」!(換言之,電子是從擴大機的喇叭負端流出,而從喇叭正端迴流的)
身為使用者並不需要在意何者為真,只要按照科學家的結論行事就可以了。說這一段就是因為當初愛迪生髮明燈泡之後,發現他生產的燈泡燈絲老是從正極端燒斷,於是進一步實驗在燈泡中加入一塊小金屬板,點燈之後將金屬板連線電錶,分別施以正電壓以及負電壓,觀察電流的情形。
對於當時的科學而言,位於真空狀態下且不連線的金屬板,不論如何連線是不可能產生電流的,但怪事發生了,愛迪生髮現某種物質(其實就是電子)會透過金屬板,會從電池的負極騰空「跳」到正極,此發現當然激起更大的實驗動機,此現象便稱為「愛迪生效應」。這也是科學家首次質疑電流流動的方向,以及自由電子在空間中流動的現象。
金屬之所以能導電,就是因為金屬的自由電子較多,便於電子的相互流動,因此電子材料必須由導電性佳的材質製成。電子還有個特性,帶負電的電子容易受到正電壓的吸引,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又從愛迪生效應中得知,當加熱金屬物質時,活躍於質子外圍的自由電子容易產生遊離現象,溫度高導致電子活性增強,此時若空間中有一正電壓強力吸引,遊離的電子就會在空間中流動。基於這幾個當時已被瞭解的知識,弗來明(J.A. Fleming)於1904年製造出第一支二極電子管,李德科士(De Forest Lee)將二極體加以改良,於1907年製造出第一支三極體,既然成功研發了二極體,電子管的應用開始實現,電子管的發展從此一日千里。(詳見圖1)
三極體是最基本的電子管
電子管又稱「真空管」 (Vacuum Tube),代表玻璃瓶內部抽真空,以利於遊離電子的流動,也可有效降低燈絲的氧化損耗。二極體、三極體、五極管,從字面意義代表電子管內部基本「極」的數量。電子管擁有三個最基本的極,第一是「陰極」(Cathode,以K代表):陰極當然是陰性的,它是釋放出電子流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塊金屬板或是燈絲本身,當燈絲加熱金屬板時,電子就會遊離而出,散佈在小小的真空玻璃瓶裡。第二個極是「屏極」(Plate,以P代表),基本上它是電子管最外圍的金屬板,眼睛見到電子管最外層深灰色或黑色的金屬板,通常就是屏極。屏極連線正電壓,它負責吸引從陰極散發出來的電子(利用異性相吸的原理),作為電子游離旅行的終點。第三個極為「柵極」(Gird,以G代表),從構造看來,它猶如一圈圈的細線圈,就如同柵欄一般,固定在陰極與屏極之間,電子流必須透過柵極而到屏極,在柵極之間通電壓,可以控制電子的流量,它的作用就如同一個水龍頭一般,具有流通與阻擋的功能。
引擎運轉必須要有燃料,電子管的工作動力為電能。電子管的電極當中,最重要的應屬陰極,它負責將電子釋放出來,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
最早的電子管由於構造原理簡單,直接將燈絲充當陰極使用,換句話說,當燈絲點亮時,由於燈絲溫度提高,電子就從燈絲釋放出來,經過柵極直奔屏極。這種電子管就叫“直熱式電子管”。 300B,就是屬於這種型別的電子管,相較於其他現代化的五極電子管, 300B 的構造簡單,輸出功率也低。
燈絲(Filament)可以使用不同的材質製成,由於直熱式三極體直接將燈絲當作陰極,因此燈絲的特性直接影響著直熱式電子管的效能。基本上,電子管的燈絲主要可分成三種材質構成,第一種當然是耐高溫的鎢絲。將純度高的鎢絲抽成細絲,卷繞在電子管的最內層,通電之後即可升高溫度。但鎢絲必須加溫到兩千多度時,電子才能發散,因此以鎢絲製成燈絲的電子管點燃時,會發出光輝耀眼的亮度,同時溫度高得嚇人。別意外,不是電子管要燒掉了,而是它本來如此!但將鎢絲點亮需要消耗較大的電力,優點是鎢絲甚為耐用,普遍運用於較大功率或長壽命的電子管上。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真空管的壽命可達數萬小時,拿來當作家裡的燈泡,既耐用又有裝飾的作用,一舉數得! 另一種燈絲採用釷鎢合金,它只須將燈絲加溫至一千多度即可工作,相較之下較省電力。最常使用的應為氧化礆土燈絲,它的作法是在燈絲外,塗上一層厚厚的氧化礆土,看起來接近白灰色的物質,它只需要加溫至約70度(看起來約為暗紅色),即可獲得足量的電子,因此工作溫度最低、也最節省電力,一般而言只須供應6.3V左右的直流,就可以正常工作。
直熱式電子管當然有它天生的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陰極容易因燈絲的溫度變化而改變特性。當燈絲電壓變動時,或以交流電供應燈絲時,陰極呈現在不穩定的狀態下。因此有人主張直熱式電子管應採用直流供電,也有人強調必須以交流供電以免損傷陰極,這種爭論過去在音響界早已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旁熱式電子管的穩定度較高
為了解決直熱式電子管的燈絲問題,電子管設計者決定讓燈絲與陰極分家獨立,在燈絲的旁邊套上一圈金屬套筒,讓燈絲直接對金屬板加熱,電子從金屬板散發出來,這種加熱方式就稱為「旁熱式電子管」。
如此,電子管似乎就穩定許多了,由於金屬套筒的體積與儲熱量高高大於傳統的燈絲,因此即使燈絲暫時的溫度變動,甚至暫時幾秒的停止加熱,金屬板的溫度變化改變有限,這也就是為什麼某些電子管機關機之後,它還能唱個十幾秒的主要原因。既然陰極與燈絲獨立,陰極板必須由燈絲間接加熱,於是燈絲再度改成鎢絲材質,以求耐久性,並在鎢絲外層塗上一層白磁,一方面絕緣,另一方面也有定型的效果。由於間接加熱效果較差,陰極金屬板上會塗上釷、鋇或其他有利於電子發散的物質。也因此,電子管的金屬極板看起來總是灰黑色,不像正常的金屬板,也由於製作組裝時必須仰賴手工,因此金屬板上總會留下許多細小的刮痕,用家購買電子管時不必意外擔心。
直熱式電子管與旁熱式電子管使用上的差異呢?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是不必在乎直熱式電子管與旁熱式電子管的不同,但對於設計者而言,旁熱式電子管由於間接加熱的關係,燈絲電流通常較大,而且旁熱式的結構必須對陰極金屬板加溫,因此開機後有一段緩慢的加溫期,如果是前級,則必須做好延時設計,以免開機的脈衝傷了後級。
依據發展的過程來看,最早的電子管當然是直熱式的設計,二極體是首先被髮展出來的,二極體的功能猶如現在的二極電晶體,具有整流以及收音機內部檢波的功能,二極體經過適當的設計,也可以成為穩壓管。由於電子管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因此第一支電子管被成功的製造出來之後,就有許多科學家加入研發的工作。第一支三極體在l907年被一位美國科學家成功製造,從此便開啟了無線電時代的來臨,告別留聲機,進入擴大機時代。
電子管的工作原理
現在,我們更進一步來看看最簡單的電子管工作原理。
將一支電子管拆開之後,繪於附圖之中,從圖可知,當點亮燈絲,燈絲溫度逐漸升高,雖然是真空狀態,但燈絲溫度以輻射熱的方式傳導至陰極金屬板上,等到陰極金屬板溫度達到電子游離的溫度時,電子就會從金屬板飛奔而出。此時在電子是帶負電的,在屏極加上正電壓,電子就會受到吸引而朝屏極金屬板飛過去,穿過柵極而形成一電子流。柵極猶如一個開關,當柵極不帶電時,電子流會穩定的穿過柵極到達屏極,當在柵極上加入正電壓,對於電子是吸引作用,可以增強電子流動的速度與動力;反之在柵極上加入負電壓,同性相斥的原理電子必須繞道才能到達屏極,若柵極的結構龐大,則電子流有可能全數被阻隔。
利用柵極可以輕易控制電子流的流量,將輸入訊號連線在柵極上,並且加入適當的偏壓,並且在屏極串上一個電阻,藉此即可達到訊號放大的目的。電子管也與電晶體一樣,具有多種放大形式(事實上,電晶體的放大形式是從電子管延伸過來的應用),結合不同的電子材料如電阻、電感、變壓器以及電容等,就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電子產品。
觀察電子管的管壁內部可以看到一塊類似水銀的薄膜黏附在玻璃壁上,這是延長電子管壽命的設計。除了極少部份低壓電子管外(並非指工作電壓低,而是指電子管內部存在低壓氣體),大部分的電子管必須抽真空才能正常工作。電子管的接腳為金屬腳,雖然以玻璃封裝,但玻璃與金屬接腳之間仍然有漏氣的機會。玻璃管內的金屬蒸鍍物(即消氣劑),會與氣體進行作用,它存在的目的就在於吸收氣體,以維持電子管內部的真空度。這一層薄薄的金屬物氧化之後,會變成白色,表示電子管已經漏氣不行了,所以若打破電子管時,這一層蒸鍍物質也會變成白色,因此購買老電子管時,也要注意蒸鍍物的情況,像水銀一樣的為佳,若開始蒼白、剝落時,就表示這支電子管已經邁入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