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權頭混剪

    一治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  二治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  三腎虛腰痛。和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鬥浸泡,密封土罐中再放鍋內煮一天,常取飲服。  四小便出血:用新鮮枸杞根搗爛,取其汁。如果沒有汁水,可加水煎煮。在飯前服用,每服一碗加一點酒。  【處方】 [[枸杞根]](切)1石,[[小麥]]1鬥(乾淨,擇)。  【製法】 水1石2鬥,煮枸杞根,取6鬥,澄清,煎取3升,納小麥於汁中,漬1宿,曬2日,往返令汁盡,曬乾為末。  【功效與作用】 [[養性]],遐齡,不老。主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酒調下,1日兩次。1年之中,以2月、8月各合1劑。  【摘錄】 《千金》卷二十七{{中藥方專題模板}}  【處方】 枸杞根(切)1石,小麥1鬥(乾淨,擇)。  【製法】 水1石2鬥,煮枸杞根,取6鬥,澄清,煎取3升,納小麥於汁中,漬1宿,曬2日,往返令汁盡,曬乾為末。  【功效與作用】 養性,遐齡,不老。主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酒調下,1日兩次。1年之中,以2月、8月各合1劑。

    枸杞

    1、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風(去釵股)各一兩,甘草(炙)一分。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2、治熱勞:地骨皮二兩,柴胡(去苗)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3、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二升,小麥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4、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5、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為散,煎服。(《普濟方》)

    6、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搗汁,每盞入酒少許,空心溫服更妙。(《經驗廣集》地骨酒)

    7、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銼)、土瓜根(銼)、栝樓根(銼)、蘆根(銼)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棗七枚(去核)。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取八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地骨皮飲)

    8、治消渴唇乾口燥: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醫心方》枸杞湯)

    9、治時行目暴腫癢痛:地骨皮(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內鹽二兩,煎取一升,洗目。(《聖濟總錄》地骨皮湯)

    10、治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肘後方》)

    11、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之。(《蘭室秘藏》地骨皮湯)

    12、治耳聾,有膿水不止:地骨皮半兩,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搗為細末,每用少許,摻入耳中。(《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13、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小豆,剝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14、治腸風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搗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服。忌油膩。(《經驗方》地骨皮散)

    15、治痔疾:枸杞根、地龍(搗)。枸杞根旋取新者,颳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幹搗羅為末,每秤一兩,別入地龍末一錢,和勻,先以熱虀汁洗煠患處,用藥幹摻,日可三次用。(《聖濟總錄》枸杞散)

    地骨皮

    16、治氣瘻疳瘡,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為細末,每用紙燃蘸絍瘡口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二錢,無時,日進三服。(《外科精義》應效散)

    17、治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永類鈐方》)

    18、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雲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兩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炒,一份用芝麻一兩炒,一份用川楝肉一兩炒。炒後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此方名四神丸。

    19、壯筋骨,補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細曲,照常法釀酒,待熟澄清,每日飲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20、骨蒸煩熟(包括一切虛勞煩熱及大病後煩熱):用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和勻後。每取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21、腎虛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鬥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鍋內煮一天,常取飲服。

    22、赤眼腫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鬥,煮成三升,去渣,放進鹽一兩,再煮成二程式,頻用洗眼和點眼。

    23、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淨,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

    24、風蟲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5、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

    26、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過。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27、婦女陰腫或生瘡: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8、癰疽惡瘡,膿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颳去粗皮,取出細穰。以地骨皮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穰敷貼患處,很快見效。

    29、足趾雞眼,作痛作瘡:用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塗。

    30、目澀有翳:用枸杞葉、車前葉各二兩,搗出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眼,不過三、五次,即見效。

    31、五勞七傷,房事衰弱:用枸杞葉半斤,切細,加粳米二合,豉汁適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地骨皮 - 文獻論述

    杜仲

    1、李杲:四物湯內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婦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骨蒸者。

    2、《綱目》: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子之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但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3、《本草匯言》:王紹隆雲,骨中火熱為眚,煎熬真陰,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潤,不泥不滯,非地黃、麥冬同流。

    4、《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輕,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藥惟南者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風寒而熱在精髓陰分者最宜。此物涼而不峻,可理虛勞,氣輕而辛,故亦清肺。

    5、《藥品化義》:地骨皮,外祛無定虛邪,內除有汗骨蒸,上理頭風,中去胸脅氣,下利大小腸,通能奏效。入瀉白散,清金調氣,療肺熱有餘咳嗽;同養血藥,強陰解肌,調瘡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兩,治溼熱黃疸最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熱,地骨皮能去氣中之熱,宜別而用。

    地骨皮

    6、《本草新編》:地骨皮,非黃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止入腎而涼骨耳,涼腎必至洩腎而傷胃,涼骨反能益腎而生髓,黃柏、知母洩腎傷胃,故斷不可多用以取敗也,骨皮益腎生髓,斷不可少用而圖功。欲退陰虛火動,骨蒸勞熱之症,用補陰之藥,加地骨皮或五錢或一兩,始能涼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熱也。

    7、《本草備要》:朱二允曰,地骨皮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8、《要藥分劑》:丹溪雲,地骨皮能治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藥,丹溪云然者,以肝腎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腎家虛熱,則龍火不熾,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熱所生之風,雖不入肝經,而肝風亦並治也。且骨皮入腎、三焦二經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洩,則不必疑於肝風之不能息也。總之,腎藥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腎藥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9、《本草述鉤元》:地骨皮,能裕真陰之化源,而不傷元陽,故與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陰中有火,自相蒸爍,而見有汗骨蒸,宜此對待之。須知此味不兼養血,卻專以益陰為其功,雖能除熱、卻不以瀉火盡其用,即曰益陰氣者,便能瀉火,但直以為瀉火而用,則此味專以除熱,不能治虛矣。彼病後之虛煩地仙散,及健忘之讀書丸,心氣不足、驚悸健忘之補心丹,並赤白濁之清心蓮子飲,可概謂之瀉火乎?或曰,茲味治風,風正陽之淫氣所化者也,獨不謂之瀉火乎?不知益陰氣以退三焦之虛陽,但令陰氣得為陽守,所程治效,總完一個陰氣耳。其有不病於陰弱陽盛,止由陰氣不足而亦用此為滋益之元者。故於各證之治,須當識此義也。10.《藏府藥式補正》: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熱,洩火下行,以視桑皮,則寒涼又勝一籌。而清肺熱,導氣火,亦引面板水氣順流而下,不嫌燥烈傷津、破耗正氣,則與桑皮異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肅,直入下焦肝腎,能療骨蒸裡熱,而氣味俱清,尚不至鏟滅真陽,損害元氣,然終屬清洩涼降之品,絕無滋養能力。

    11、《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

    12、《別錄》:主風溼,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

    13、《藥性論》: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

    14、《食療本草》:去骨熱消渴。

    15、《本草別說》:治金瘡。李杲: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王好古: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

    16、《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

    17、《本草述》:主治虛勞發熱,往來寒熱,諸見血證、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癉,中風,眩暈,痙癇,腰痛,行痺,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

    地骨皮 - 生藥材鑑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瓜子的吃法及功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