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violin與薔薇
不是考古專業人士,有朋友學考古天天跟著導師跑工地。對盜墓賊可以說是咬牙切齒了。
鬼吹燈盜墓筆記也只是一種文學作品文化產物。看個過癮就好了。現實裡可沒有悶油瓶提著黑金古刀在墓穴出生入死。
現實中的盜墓賊,只會是emmmmmm尖耳猴腮面目可憎的破壞文物的罪人。
要知道考古研究的發掘和盜墓賊破壞式的盜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
3 # 薛白袍
專業考古的人,對於盜墓應該是深惡痛絕,不過對於盜墓小說,應該沒那麼恨。
我不是考古的,小說我到都看過,不管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都是藉著盜墓這個殼,來講一個冒險故事。
其實,本質上不管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都和奪寶奇兵之類的電影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異寶美女酷烈的環境,隨時出現的強大的敵人,不可預測的背叛。以及可以獲得巨大的超想像的財富。
這種小說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各個方面,畢竟在利益面前,很多人性的底層底色都會顯露出來。
而盜墓是在一個封閉的幽暗陰森的環境裡,在這裡,人性中的善和惡都會被無限放大。
在盜墓故事中,可以看到奇情,可以看到愛情,還可以看到鬼故事,盜墓這個殼可以裝很多很好玩的素材。
如果有人看了盜墓小說去學考古,也算這種小說功莫大焉,如果有人看了小說去學盜墓,罪責其實都寫在刑法裡了,如果你把小說裡的知識當真,恐怕你一輩子也不可能找到古墓,只是會讓賣洛陽鏟的笑醒而已。
真正的盜墓人也許遠比小說裡的殘酷,是很多人不能企及的一個隱秘行業。
據說有的盜墓行業是團伙行動,如果父子團隊中有父子的,一般都讓兒子下鬥,父親在上面望風。
就是為了防止背叛。
考古行業則要枯燥的多,一層一層的挖開陵墓,挖個大坑,然後在土裡翻找每一片瓷器的碎片,每一個金盃玉盞,然後就是考證推論。
因為墓穴一層層暴露在Sunny下,所以就沒了那麼多的陰森恐怖,當然也就少了很多傳奇,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勞動。
盜墓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不會因為一部小說而興旺,也不會因為一部小說而消失,考古進入中國不過百十年的歷史,神秘而小眾,如果一部小說能讓大眾對考古學產生興趣,對一個學科來說,也算是利好訊息吧。
————
-
4 # 煮酒君
我並非考古專業人士,但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想說點自己的看法。
隨著《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盜墓題材小說的風靡,加上電影《奪寶奇兵》、《古墓麗影》等的上映,考古這個具有神秘色彩的詞彙,逐漸走進公眾的視野,引起人們對考古文博工作的好奇與渴求,更引發了不少爭議。
其中就有人把考古和盜墓聯絡在一起,認為考古就是“持證盜墓”。
那麼考古究竟意味著什麼?
“考古”這一名詞,很早就出現在漢語中,北宋的學者呂大臨就曾寫過《考古圖》一書,但當時所謂的“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蒐集和整理,和現在所說的考古學不同。
北宋時期,形成了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了清代更為發達,最終形成了現代考古學的前身,中國的考古學興起較遲,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開始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
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是從西文Archaeology翻譯而來的,“考古學”一詞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研究古代之學”。
但在公元后最初的幾個世紀裡,它指的是一類演員,用戲劇性的模擬表演再現古代的傳奇故事。考古學在17和18世紀,指的是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蹟的研究,到了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的研究並逐漸發展起來。
考古學是基於對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的科學研究,透過對這些資料的研究,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瞭解人類的過去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而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有所啟發。
正如古物研究員保羅·巴恩在《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中所說的:“只有考古學能夠告訴我們有關過去真正具有根本意義的事件——人類首先是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出現的,藝術、技術、文字的發展,農業、複雜社會、城市化的起源與傳播......如果我們要知道我們正去往何處,那麼我們就需要去追溯我們的軌跡,去看看我們來自何處。”
而作為考古天敵的盜墓行業,被稱為“世界上第二古老的職業”。
中國傳統上歷來盛行厚葬,《呂氏春秋·節葬》中就說道:“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寶貨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可從者......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
可見正是隨葬品潛在的極大經濟價值,才使得盜墓者屢禁不止,甘願冒險,歷史上就有許多以盜墓發家致富的人,許多當權者也加入了盜墓者的行列,透過發掘前代的墓葬來聚斂財富,三國時期的曹操就設有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職位專門進行盜墓,近代軍閥孫殿英也曾動用大批軍力,對清朝皇室陵寢進行哄搶盜竊。
然而盜墓者所過之處,許多極具科研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往往被肆意破壞和譭棄,《晉書·束皙傳》中提到:“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盜墓者竟將具有珍貴文物價值的竹木簡當做照明的火把,這種破壞和無知是應該以予禁止和懲戒的。
可見盜墓小說和電影看來或許過癮,在現實當中卻是要引起警示的。
-
5 # 文蹤旅跡
由於長期接觸過考古工作,我簡單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古人“視死如生”的觀念根深蒂固,歷史上崇尚厚葬的風氣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颳得很是猛烈。秦漢唐宋直到明清,從皇帝到普通百姓沒有人不把這件事情當做大事來辦。秦始皇的陵墓修建了三十七年,漢武帝的陵墓修建了五十三年,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陵墓前後兩次大規模修建達二十三年。
有了厚葬,為了求財和求材的盜墓行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亂世風雨裡,赤眉軍、黃巢、溫韜、孫殿英等等流寇匪幫大肆盜掘古墓葬,給文化遺產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同樣,民間盜墓的行為也一直沒有絕跡。有一個時期,盜墓甚至形成了產業鏈條,讓人觸目驚心。
作為文學作品的《鬼吹燈》《盜墓筆記》其實是曾經猖獗盜墓現狀的一個縮影,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小說因為生動逼真的細節描寫很是吸引讀者。以《鬼吹燈》為例,作者設定了大量的懸疑,區分了盜墓的四大門派,充滿了神話色彩。其實,盜墓賊進入墓葬後,一般會點燃蠟燭或者燈盞,燈滅了(也就是傳說中的“鬼吹燈”),說明墓葬中氧氣不足,盜墓賊肯定要迅速撤離墓葬,否則就會窒息而亡。
這個道理很簡單,哪是什麼“鬼吹燈”?
而考古是對人類物質文化遺存搶救、尋找、發現、研究的過程,是鑑古知今、啟智開來的科學實踐,是一門要求嚴格的科研工作。
雖然《鬼吹燈》《盜墓筆記》中的細節描述和考古工作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這些盜墓文學作品卻提升了社會對考古工作的關注度。
-
6 # 林屋公子
《鬼吹燈》《盜墓筆記》就是小說,既然是小說,就不是紀實文學、也不是考古報告,雖然可能有一定真實元素,但不會有這麼多神奇的地方。
要說小說和現實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盜墓的動機和過程。小說中因為盜墓的是主角,總會把主角盜墓的動機美化,甚至盜出來還反覆強調“我要上交國家”,然後主角也會被塑造成英雄人物;現實中呢,盜墓動機很清楚就是為了錢,古墓被發現一般也是村民偶然為之,並沒有多少高明的相墓方術,而且,盜墓往往是整個村一起行動,並非是幾個人單兵作戰。
大家知道陝西省簡稱“秦”來自秦國,但是最開始秦國在甘肅。今天的甘肅禮縣有秦西垂公陵,是秦國春秋時期國君的墓葬。1987年時,當地村民發現“龍骨”並偶然發現文物,之後地下有寶藏的訊息不脛而走,附近村民聞風而至,男女老少日夜挖掘。當然很快被政府知道了,但是政府制止力度也不夠(你懂的),到1993年已經囂張到什麼起步?整個禮縣36個鎮有二分之一56個村參加,最多一次300人,有的村甚至出動70%村民。
還有就是防盜墓手段,也沒有小說裡面這麼玄乎。比較常見的是流沙,流沙一般是漏斗狀分佈在墓葬上方,如果挖走了下方的沙子,上方的馬上流下來填住。如果是個人作戰肯定麻煩,但是人多力量大,直接用抽沙機抽走了。還有就是巨石,挖不動,直接用炸藥炸掉了。另外就是長期積聚的沼氣,很多小盜墓賊都被毒死,當然也直接用抽氣機抽走了。
回覆列表
我雖然不是專業的考古人士,但是作為一個歷史作家,我倒是覺得可以發表一點對於這類“盜墓小說”的看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他是一本小說,小說,小說,既不是紀實類文學,也不是考古專著。所以這類盜墓小說和所有的歷史小說,哪怕是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比都完全一樣,是外面包裹著考古和歷史的皮,裡面是虛構故事的骨。
打個比方,《鬼吹燈》中最著名的四個盜墓職業,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和發丘將軍,不管是在考古學家還是歷史學家眼裡,其實都是不承認有的。但是歷史中確實有記載著曹操曾經設過摸金校尉和發丘將軍兩個盜墓辦主任呀?為什麼就不承認了呢?
原來這兩個名詞最早出現是在陳琳給袁紹為討伐寫的文書裡面,既《為袁紹檄豫州》:
“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考古學家,都講究“二證法”,書裡的和埋在地下的能對上,單單就一句孤證,且不是客觀官史的,不納取。而這句話正符合這兩個特點,因為沒有其他任何證據顯示曹操真的設立過這兩個部門。況且站在袁紹的立場上來說,這麼去潑黑曹操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實際情況下“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並不存在於現實中的論證就成立了。
所以如果問我們如果看待這類盜墓小說,其實看其他虛構類文學都一樣的啊,痛痛快快沉浸在精彩的故事裡不好麼?為啥要去較真,是女主角不好看還是男主角太討人厭?
順便嘮叨一句的是,搞歷史的有時候還好了,只要文獻記載詳實,可以前後呼應一般都會承認。比如說夏朝是不是文明社會這種,但是考古學家則更追求實證和證據,你文獻記載天花亂墜,地裡挖不出來,那都是扯淡。所以就更只會當盜墓小說只是小說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