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廣銀

    康熙晚年出現了諸多皇子爭皇位的局面,至少涉及了九個人,民間習慣稱之為“九子奪嫡”。這個過程開始於康熙的皇太子胤礽被廢。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封為太子。早年康熙非常疼愛他,給他請的老師都是當時的大儒,下了很大功夫培養他。等到胤礽日漸長大,康熙就把一些政務的處理權交給了他。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問題。按宮崎市定的說法,太子掌握權力以後,慢慢變成了一個政治寡頭,政治寡頭就是掌握政治資源的少數人。胤礽既然掌握了權力,他就可以用這個資源來和官員們交易,一是能掙到好多錢,可以花錢享樂,二是靠這種方式結黨,給自己找一批支持者。可能有人會問,他已經是皇太子了,將來整個國家都是他的,為什麼還要拉幫結派呢?我們可以看馮爾康先生的《雍正傳》,其中說到,早年有一批大臣支援康熙的長子,結成了一黨,覬覦著胤礽的太子位置。為了對抗威脅,胤礽肯定也要結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胤礽一旦介入政治,就必然要從康熙手裡分走一部分權力,提前嚐到當皇帝的甜頭,權力慾就會越來越大,就會繼續要求分權。而透過結黨來擴大勢力,就是分權的資本。對於皇子之間的爭鬥,康熙還是站在胤礽一邊的。康熙二十七年,大臣明珠被罷免,這是皇長子集團的代表人物,可以說這是康熙直接幫太子打擊了競爭對手。而一旦涉及自己的權力,康熙就沒那麼客氣了。當時還有一個大臣叫索額圖,是胤礽的叔姥爺,也是太子黨的首腦。他幫胤礽制定了好多制度,讓太子享受的待遇直追康熙,甚至還想謀反,扶太子上位。康熙就把索額圖圈禁起來了。雖然沒波及太子,但父子之間的裂痕已經出現,互相懷疑、防備。這就導致了康熙晚年兩度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公開的理由是太子不聽祖訓、性格有缺陷等等,實際上是發現胤礽要謀反,就打掉了威脅自己權力的人。康熙與太子之間的隔閡,給了其他皇子覬覦皇位的機會。當時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就是其中之一。起初胤禛不是最突出的皇子,康熙的第八、第十四等幾個兒子都比他有影響力,尤其是皇八子胤禩,在大臣中的人望很高。在第一次太子被廢時,康熙曾要求百官推舉新的太子人選,結果胤禩獲得了高票。這讓康熙既驚訝又害怕,怕這個人脈廣泛的兒子成為新威脅,所以疏遠了他。但胤禩受擁戴這一幕,應該說給胤禛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後面會做一些解讀。那麼胤禛是如何獲得康熙看重的呢?宮崎市定只說是因為他從小在皇后身邊長大,康熙對他比較瞭解。而馮爾康等學者的著作則認為,胤禛善於揣摩康熙的意思,總是刻意迎合父親,博得了康熙的好感。且表面上和兄弟們保持友好,私下裡卻也結黨,把自己的門人比如年羹堯等都安排在了重要的崗位上,培植勢力。至於政務處理,胤禛講究的是嚴刑峻法,提倡以威權來管理,做事比較務實。這可能也對了康熙的心思,因為史料記載,康熙曾告訴大臣,自己會選一個“堅固可託”的人繼位。什麼是堅固可託呢?就是性格剛毅,能託付大事的人。後人認為這說的其實就是胤禛。總之,胤禛的八面玲瓏加上政務才幹,讓康熙越來越重視他,比如在康熙的最後幾年裡,許多重大的祭祀活動都是由胤禛代替他去的。1722年康熙去世,胤禛繼位,就是雍正。很多人說雍正繼位的過程有嫌疑,但是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雍正合法繼位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要知道康熙晚年,腐敗叢生,朝廷上下為爭奪皇位的事情牽扯了很多精力,國力漸衰,清朝確實需要一個鐵腕人物來治理。所以宮崎市定認為,雍正繼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九王奪嫡的過程太艱難了,這給了雍正很大的刺激。登位不久,他就設立了秘密建儲制度,就是在生前秘密指定一個繼承人,寫好詔書,找個地方封存起來,除了自己誰都不能開啟,將來自己過世,詔書會宣佈繼承人是誰。這等於是宣佈了對皇權的絕對掌控,誰也不要惦記,除非我死了。這樣做,一是可以避免立太子,不會出現有人與皇帝爭權的現象;二是防止兒子們像自己那一代一樣,兄弟相爭,不幹正事,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對雍正日後推行民生政策而言,這一制度排除了很大的政治干擾。但必須指出的是,在滿人早期的政治形態裡,首領是由實力強大的族長等人選出來的,且不能擅自指定繼承人,因此帶有原始民主的性質。康熙在第一次廢太子後,曾讓百官推薦新太子的人選,多少還有那麼一點點民主色彩。而到了雍正這裡,指定就變成皇帝一個人的事情,誰都不能給意見。從政治文明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利於社會進步的制度。而且雍正沒想到的是,正是他親自指定的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乾隆,一繼位就推翻了他的很多政策,並且利用高度集中的皇權,為自己的好大喜功、貪圖享樂行了很多方便。比如乾隆自詡的“十全武功”就是個例子,有的仗可以不打,皇帝非要打,也沒辦法,把國家的經濟都拖垮了。而且也就是在乾隆時期,由於政策的放寬,讓雍正一直避免出現的腐敗、官商勾結等現象,越來越嚴重,清朝的衰敗也就此開始了。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秘密建儲,就是雍正那種充滿善意的惡意政治的開始。

  • 2 # 春風解語

    一、年輕的胤禛,天縱英才,嚴於律己

    關於胤禛得到皇位這件事吧,歷史上眾說紛紜,基本有幾種說法,一是名正言順的,是因為康熙帝喜歡胤禛的兒子,弘曆;第二種說法多見於各種野史戲說,雍正篡位,改了遺詔;第三種說法,無詔繼位,這個是後來者為了謀反給強加上去的,意思是說根不正苗不紅,政治稽核有問題。

    那麼雍正在沒有繼位之前是什麼樣子呢?雍正是老四,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德嬪,從這個位分來看,雍正的母親不是那麼受寵的。但是人家老四上進啊,年少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因為自己的富二代身份而放任自流,而是嚴於律己,熟讀經史子集,字也寫得漂亮,又愛和西藏喇嘛什麼的,討論個佛學經典,現在北京城裡還有雍王府改建的雍和宮,可以想見,雍正年輕的時候還是篤信佛教的。而且人家雖然是滿人,對漢語言文學也很是在行,詩詞歌賦也不在話下,連自然科學都略懂一二啊,那文治武功之類的就不用提了,這簡直就是一個長得又帥,學習又好,又努力的富二代楷模嘛。

    人家不因為自己有個好爹就為所欲為,而是在爹的公司裡,勤勤懇懇的從基層做起,康熙徵噶爾丹的時候,他也做好父親的後備力量,掌管正紅旗大營,人家也是從基層打拼出來的。康熙出去辦事,狩獵,巡遊什麼的,都帶著這個兒子,這麼看起來,老四還是深受康熙帝器重的,畢竟兒子優秀,爹的臉上也有光嘛,誰願意帶個傻兒子出去現眼。胤禛也不負康熙所望,在實踐中鍛鍊了他從政的能力,和三教九流都能和睦共處。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罷黜太子胤礽。其實從這一年看起來,康熙帝還沒有真正下決心廢除太子,所以胤禛很聰明的看透了康熙的心思,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慾而求的樣子,依然支援復立太子,同時他還和八皇子結成聯盟,這樣就少了一個對手,而且可以觀察對方的行動,一切盡在老四的掌握之中,不得不說,在基層鍛鍊起來的觀察力,為他以後走上人生巔峰埋下了伏筆。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廢太子的第二年,康熙復立太子胤礽,同年封老四胤礽為和碩雍親王,這時候康熙應該還沒有想把皇位給胤禛。這時候各個皇子之間就暗流湧動了,勾心鬥角的宮心計隨之上演,內部鬥爭異常激烈。這時候的太子為了鞏固地位,做了一些結黨營私的非法活動,這就引起了康熙的不滿,剛被立了太子位,還不吸取教訓,這也是太子咎由自取,康熙五十年(1711年)太子再一次把自己推向了深淵,他被康熙徹底嫌棄了,太子被廢黜。

    太子之位空懸,大家都野心就開始膨脹了,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八皇子在這一場活動中表現得最為高調,也是出局最早的,這麼看起來,在任何時代,低調才是最關鍵的,高調的人反而死得最快最早。八皇子暫時得到了朝臣的擁護,還有九皇子,十皇子也都很是支援這位“八賢王”。而老四這會保持了清醒的頭腦,表面不動聲色,暗中組成自己的小集團,和隆科多,年羹堯結成聯盟。康熙這些兒子各有自己的組織,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各有擁戴者。

    二、雍正即位,眾說紛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隆科多傳出遺言,說大行皇帝說,“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老四最像我(證明是親生的),連辦事說話都像我,集團Quattroporte的位置非他莫屬。那麼皇帝的遺詔都在什麼地方呢?在一個匣子裡,高懸於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的,皇帝死後就取出來,昭告天下。而且文字是滿漢兩種記載。野史說,本來是傳位十四子,把那個“十”字改成了“於”字,我就想這說法怎麼會有人信,簡化字好像是建國後才開始實行的,繁體字的於好像不那麼容易改的吧。

    還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帝眼看是不行了,就召老十四回京繼承家業,因為老十四準備徵準格爾,而隆科多不發詔書,致使十四皇子來不及回來。首先發詔書,隆科多沒有那麼大權利,御前的大臣也不是他一個人,做不到瞞天過海這種事,再說滿漢兩種文字,不好篡改,改了漢文,再改滿文就太麻煩了吧。

    反正雍正即位,存疑很大,他最喜歡的兒子,太子胤礽沒有做皇帝,十四子胤緹也沒有繼承大統,所以他的繼位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帝喜歡弘曆,就是雍正帝的兒子,才把皇位傳給他的,連老子都不喜歡,怎麼傳位給孫子。有一種可能,雍正確實手段老辣,做皇帝本來就需要這樣的魄力,康熙帝十六歲登基,什麼樣的宮廷鬥爭,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沒有見過,所以在他心裡,未嘗不真心認為胤禛可以繼承大統呢?

    三、九子奪嫡 何其慘烈

    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其慘烈在康熙在位的時候還沒有表現出來,大不了就是你說我不好,我說你犯了錯,各種勾心鬥角,也最多讓老皇帝疑心了太子,把他軟禁起來,但是隨後雍正登基後,這種後續的慘烈就有點失去人倫了,應了一句老話,最是無情帝王家。

    除了支援老四的十三,其他結局都很慘,大阿哥胤緹、被康熙監禁起來,雍正12年去世。老二胤礽嫡長子,兩立兩廢,被康熙禁錮,說康熙好殺,你看,兒子犯多大錯,最多關起來,沒一個殺掉的。

    老三胤祉,發了一句牢騷,被雍正奪去爵位,囚禁在景山永安亭。老八因為當時奪嫡呼聲最高,最後也死得最慘。十阿哥被雍正圈禁起來,到他兒子乾隆都即位了,才被放出來,出來都五十多歲了,只等退休了,但是還沒有等到享福就掛了。老九被雍正關起來不說,還被改了名“塞思黑”,啥意思呢?滿文裡的“豬,”關起來就算了,還罵人家蠢。果然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啊。

    那麼我們的老十四呢?認為最應該繼承大統的人,直接被打發去守皇陵了,老爸不是喜歡你嗎?去吧,你去陪陪他,不知道雍正是不是這個意思,最後也鬱郁不得志,抑鬱而亡。

    只有十三爺活得比較滋潤,人家站對了隊伍,選對了老大,創業咱不行,還不讓打工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所說的滿清十三王朝系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