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第15章後,你對於當下意識和是受”當下環境刺激“和”潛意識“刺激共同產生的,有沒有懷疑?有沒有疑問?我再次希望你有,因為我自己也給自己了疑問。
疑問1、這是從意識本身去把握意識。面臨最大考驗就是主觀性。
疑問2、在特定的狀態下,如深度昏迷下,人或動物,是無法感覺到的,那他是如何產生意識呢?
第一個疑問,讓我想到了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件。那就是奧巴馬的腦計劃,就是從微觀上獲得腦成像圖。這就意味著他要有新的技術,可以同時檢測到數百萬神經的電化學反應活動。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繪製一張大腦的”高畫素“藍圖。當然如果成功,意味著這是人類史上的又一奇蹟。這也是從客觀的角度是攻克大腦難題。
我個人認為可能還不是如何開發這種技術,而是有了這樣的技術,和檢測能力。他如何透過這樣的檢測看到意識。微觀的腦成像圖,群體的腦神經如何運作和聯絡不等於看清了意識。但我們還是期待這樣的技術出現。
現在回答第一個問題,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都無法擺脫這個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客觀的行為,來把握意識。就像我一開始說,既然我們無法看到意識,那就讓意識本身去把握意識。
第二個問題,深度昏迷或者大腦部分受傷成為植物人的情況,人對外界的感覺是很少的,沒有刺激源,怎麼會有意識。
答案是潛意識,即記憶的全部合集。一個有過經驗的人,記憶會儲存,而且記憶會被形成固定模式和被重新”創造“。當人不能被當下環境刺激時,原來內部的潛意識【包含遺傳的規則】,就會執行。其結果是肌體繼續執行,腦電波存在,腦成像存在,意識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植物人可以被喚醒。有些植物人不能被喚醒,也不能知覺自己。是因為”割裂“,這種割裂可以是中樞神經細胞損壞,也可以是胼胝體不能起聯絡作用。而他對當下刺激又無法做出反應和察覺,這樣就是惡性迴圈。
既然當下意識的出現與潛意識有如此大的關聯,那麼潛意識的提取規則是咋樣的?和當下刺激相對比,它的影響有多大?
當下意識的出現,當下的思想狀態,60%是受潛意識影響的,40%是受當下刺激影響的。這就是我給出的量化比例。
所以你的購物決定,你的投資決定,你的物件選擇……絕大多數是受潛意識選擇的。
飲料有上千種,你選擇購買的是哪種?一定是你”知道的“。即使是你不知道的名字,也可能是你知道的顏色,樣子,甚至你創造出來”產物“
記憶的全部和記憶的交集等於潛意識。記憶的全部是你知道的,記憶交集是融合和創造,也就新的意識”產物“。
你把很多事情搞混,人名不對號。就是大腦的”融合“”交集“排練在搗鬼。
你的創造力,你的新想法,就是潛意識的“產物”。
但你要時刻記住一點,那就是你一直在受“當下環境刺激”,那麼和當下環境刺激出現的潛意識是什麼,這個是你測不準的。潛意識是根據出現的提示刺激,來抽取儲存的記憶,與當前刺激進行”計算“。
所以說在這一點上,我很贊同弗洛伊德說:有時候,人的意識和想法並不是理性的。是非常正確的。
但人又是受教育的人,雖然提取是有“隨機”性的,但當這種不理性的意識出現的時候,受教育的人能習慣性的抑制,就是另一種潛意識在與現狀的“提取”意識作鬥爭。
舉例就好比你在大街上走著,無緣無故被罵了,你本能反應是保護自己,回擊對方。於是你想罵回去,可是你沒有罵回去,雖然這種衝動的想法出現了。但另一種想法也出現了,就是我是教師或者我是教授,也或我年齡大,不跟這樣的人計較,然後你沒有回罵,轉身離開了。
顯然潛意識與記憶的關係甚大。那麼潛意識會消失嗎?是一成不變的嗎?
我的答案是會消失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舉個例子,我第一次獲獎是因為寫十個字全部正確,獎品是一根鉛筆。這些我都非常清楚。可是你問我,得獎之回家吃了什麼飯??給你發獎品的老師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回家的路上遇到誰了?我怎麼也想不起來了。這些記憶是消失了嗎?
我本人的理論是用消失和抹去來描述是生硬的。這是與記憶接受,編碼和歸類儲存有關的。
回家吃了什麼飯,老師穿什麼衣服,在當時一定是被大腦接受,編碼和儲存的。他們並沒有消失,也不會像字一樣被抹去。那麼你記憶不起來是為什麼??
答案是:那個時候,你的大腦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選擇優先記憶關於自己生命,興趣,奇特的”東西“。”同化和轉變“一些重複無關緊要的”東西“。
看看關鍵詞:那個時候,模式,優先,同化和轉變
那個時候,表明你的大腦對於記憶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並且繼續著。
模式,就是在時間段中形成的。優先是模式的一種,涉及到了接受先後性,歸類,儲存。
其真實模式這個詞分成兩個詞:熟練態和刺激方式
所謂“熟練”的態,是指對於一些特別和經常出現的刺激,大腦會將其”熟練。“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大腦反應就立刻出現了。我覺得這個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有關。正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成就了這種大腦”熟練“。
它可以因為某一件特殊的事情迅速建立,也可以經過一段時間建立。生活中我們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諺語。科學家也對狼進行研究,讓狼吃有病的羊,然後狼會很痛苦的腹瀉。當狼再次見到羊時,發生戲劇性的一幕是狼沒有吃羊,反而是溜走了。
潛意識的定義與記憶是僅僅綁在一起的。而這種“熟練”態的形成,必須是有記憶的。所以是應該歸結到潛意識中的。
刺激方式是指不同人的不同大腦反應模式。
所以我基本贊同淺層意識和深層意識的理論。但是他們沒有明顯的分界。
同化和轉變是指,同樣的情況的上演,同類的”東西“的歸類和處理的情況。每天都吃飯,每天記憶儲存,一定會被”同化。“這種”同化的結果是無法提取。每天都看到別人穿什麼衣服,顏色之類的“東西”。從大腦神經運作和連線來說,被轉化是必然。這種轉化也等於“創造”
舊的”神經連線“同化或轉化為新的連結了。舊的就無法被再識了。所以不應該是消失和抹去的概念。
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考慮大腦記憶不同於電腦,如果你記錄那天你吃什麼飯了,電腦就會存在。可是大腦是神經的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
可是如果你是在我得獎之後的第二天問我,吃了什麼飯,老師穿什麼衣服。我肯定能回答了。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無力。因為我可以受“當下環境刺激”提示的東西會很多。而且關於這個“東西”的記憶鏈也才成立。
這也是為麼中學時候,高中時候你背會好多詩歌,文章,現在讓你背,你卻背不出來。
所以潛意識會有消失的部分。這就是答案。所以我們會說,對於痛苦的記憶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
這也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對於近期的發生的事物,比較有清晰的記憶,而越久的事物記得越不清晰。而大腦的智慧在於,一件事過了好多年,我們仍然清晰的記著。這就是我所說的”模式“可以解釋了。
兩個人遭遇同樣的事情或者情況,可能一個人一輩子都記得,可以另一個就不記得了。這就是”模式“的不同導致。
其實探尋記憶奧秘最難的是資訊進入大腦後,是被如何儲存,歸類,提取,如果能根據微觀觀察,分析神經細胞的化學成分,分析連結等。這才是最神奇的地方。
我自己設想是記憶就是神經鏈,不同的資訊可以被形成不同的神經鏈被儲存。當神經鏈斷開和另一個神經連結時,原來舊的連結資訊就不復存在,也就是我所說的被”轉變“。
因為腦細胞是不斷再生和不斷死亡交替。在大腦任何一個區域都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記憶的專屬區也應該是這樣的。其他輔助區也是。所以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功能會衰退。
其次大腦的健康程度,如血液供給,蛋白質,睪固酮都是影響因素。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絕對不能割裂大腦的整體性。
可能你會問,那為什麼很多人會失憶。
我的回答是失憶不能同不能回憶並論。失憶主要需要從大腦生理和電磁化學方面去尋根。回憶是需要從單純的大腦神經運作規則和模式來說的。當然二者緊密聯絡,不能分割。比如大腦生理結構受損,海馬區被切割,回憶也就會受到影響。很多人大腦受損,導致失憶,就是一個例子。區別和聯絡的看待失憶和回憶。
而且觀察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失憶的人,一些海馬區受損,或者有阿爾茲海默症不能記憶發生的東西了,可是他還會說話,講語言,溝通沒有問題。這說明整個記憶的功能不是在諸如海馬區這一的單片區域內。
所以根據我的理論,失憶的人,所受當下環境刺激的影響大。
同樣根據這樣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你無法催眠一個會馬上忘記前面發生什麼事情或者話語的人。
所以人類意識產生於神經系統的功能,因此不論自身是否感知到,無論自身是否認可,意識均時刻存在。如何界定意識是否存在呢?能夠分別了知,具有自我內省能力和行使能力,以機體存有電和化學活動,就是意識存在的標誌。
補充一點佛家關於意識的看法:佛家認為意識無形無色,是心非物,故意識心有時又稱覺知心,意識主要功能即是覺知,凡是對內、外塵境從開始的了知、了別及其後之分析、思維、計劃、整理、記憶... 都叫意識,都是意識心的功能,故意識涵蓋甚廣,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去接觸相對應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以及意根接觸法塵(五塵與法塵合稱為六塵),也就是說,需藉根塵相觸的緣才會出生意識。
總結:
1、潛意識的提取是測不準的。
2、潛意識隨大腦記憶的變化而變化。增加,建立新的模式等。
2、永遠不要割裂大腦的整體協作性。
3、意識時刻存在!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心理學科普書籍《探索生命》
讀了第15章後,你對於當下意識和是受”當下環境刺激“和”潛意識“刺激共同產生的,有沒有懷疑?有沒有疑問?我再次希望你有,因為我自己也給自己了疑問。
疑問1、這是從意識本身去把握意識。面臨最大考驗就是主觀性。
疑問2、在特定的狀態下,如深度昏迷下,人或動物,是無法感覺到的,那他是如何產生意識呢?
第一個疑問,讓我想到了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件。那就是奧巴馬的腦計劃,就是從微觀上獲得腦成像圖。這就意味著他要有新的技術,可以同時檢測到數百萬神經的電化學反應活動。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繪製一張大腦的”高畫素“藍圖。當然如果成功,意味著這是人類史上的又一奇蹟。這也是從客觀的角度是攻克大腦難題。
我個人認為可能還不是如何開發這種技術,而是有了這樣的技術,和檢測能力。他如何透過這樣的檢測看到意識。微觀的腦成像圖,群體的腦神經如何運作和聯絡不等於看清了意識。但我們還是期待這樣的技術出現。
現在回答第一個問題,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都無法擺脫這個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客觀的行為,來把握意識。就像我一開始說,既然我們無法看到意識,那就讓意識本身去把握意識。
第二個問題,深度昏迷或者大腦部分受傷成為植物人的情況,人對外界的感覺是很少的,沒有刺激源,怎麼會有意識。
答案是潛意識,即記憶的全部合集。一個有過經驗的人,記憶會儲存,而且記憶會被形成固定模式和被重新”創造“。當人不能被當下環境刺激時,原來內部的潛意識【包含遺傳的規則】,就會執行。其結果是肌體繼續執行,腦電波存在,腦成像存在,意識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植物人可以被喚醒。有些植物人不能被喚醒,也不能知覺自己。是因為”割裂“,這種割裂可以是中樞神經細胞損壞,也可以是胼胝體不能起聯絡作用。而他對當下刺激又無法做出反應和察覺,這樣就是惡性迴圈。
既然當下意識的出現與潛意識有如此大的關聯,那麼潛意識的提取規則是咋樣的?和當下刺激相對比,它的影響有多大?
當下意識的出現,當下的思想狀態,60%是受潛意識影響的,40%是受當下刺激影響的。這就是我給出的量化比例。
所以你的購物決定,你的投資決定,你的物件選擇……絕大多數是受潛意識選擇的。
飲料有上千種,你選擇購買的是哪種?一定是你”知道的“。即使是你不知道的名字,也可能是你知道的顏色,樣子,甚至你創造出來”產物“
記憶的全部和記憶的交集等於潛意識。記憶的全部是你知道的,記憶交集是融合和創造,也就新的意識”產物“。
你把很多事情搞混,人名不對號。就是大腦的”融合“”交集“排練在搗鬼。
你的創造力,你的新想法,就是潛意識的“產物”。
但你要時刻記住一點,那就是你一直在受“當下環境刺激”,那麼和當下環境刺激出現的潛意識是什麼,這個是你測不準的。潛意識是根據出現的提示刺激,來抽取儲存的記憶,與當前刺激進行”計算“。
所以說在這一點上,我很贊同弗洛伊德說:有時候,人的意識和想法並不是理性的。是非常正確的。
但人又是受教育的人,雖然提取是有“隨機”性的,但當這種不理性的意識出現的時候,受教育的人能習慣性的抑制,就是另一種潛意識在與現狀的“提取”意識作鬥爭。
舉例就好比你在大街上走著,無緣無故被罵了,你本能反應是保護自己,回擊對方。於是你想罵回去,可是你沒有罵回去,雖然這種衝動的想法出現了。但另一種想法也出現了,就是我是教師或者我是教授,也或我年齡大,不跟這樣的人計較,然後你沒有回罵,轉身離開了。
顯然潛意識與記憶的關係甚大。那麼潛意識會消失嗎?是一成不變的嗎?
我的答案是會消失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舉個例子,我第一次獲獎是因為寫十個字全部正確,獎品是一根鉛筆。這些我都非常清楚。可是你問我,得獎之回家吃了什麼飯??給你發獎品的老師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回家的路上遇到誰了?我怎麼也想不起來了。這些記憶是消失了嗎?
我本人的理論是用消失和抹去來描述是生硬的。這是與記憶接受,編碼和歸類儲存有關的。
回家吃了什麼飯,老師穿什麼衣服,在當時一定是被大腦接受,編碼和儲存的。他們並沒有消失,也不會像字一樣被抹去。那麼你記憶不起來是為什麼??
答案是:那個時候,你的大腦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選擇優先記憶關於自己生命,興趣,奇特的”東西“。”同化和轉變“一些重複無關緊要的”東西“。
看看關鍵詞:那個時候,模式,優先,同化和轉變
那個時候,表明你的大腦對於記憶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並且繼續著。
模式,就是在時間段中形成的。優先是模式的一種,涉及到了接受先後性,歸類,儲存。
其真實模式這個詞分成兩個詞:熟練態和刺激方式
所謂“熟練”的態,是指對於一些特別和經常出現的刺激,大腦會將其”熟練。“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大腦反應就立刻出現了。我覺得這個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有關。正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成就了這種大腦”熟練“。
它可以因為某一件特殊的事情迅速建立,也可以經過一段時間建立。生活中我們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諺語。科學家也對狼進行研究,讓狼吃有病的羊,然後狼會很痛苦的腹瀉。當狼再次見到羊時,發生戲劇性的一幕是狼沒有吃羊,反而是溜走了。
潛意識的定義與記憶是僅僅綁在一起的。而這種“熟練”態的形成,必須是有記憶的。所以是應該歸結到潛意識中的。
刺激方式是指不同人的不同大腦反應模式。
所以我基本贊同淺層意識和深層意識的理論。但是他們沒有明顯的分界。
同化和轉變是指,同樣的情況的上演,同類的”東西“的歸類和處理的情況。每天都吃飯,每天記憶儲存,一定會被”同化。“這種”同化的結果是無法提取。每天都看到別人穿什麼衣服,顏色之類的“東西”。從大腦神經運作和連線來說,被轉化是必然。這種轉化也等於“創造”
舊的”神經連線“同化或轉化為新的連結了。舊的就無法被再識了。所以不應該是消失和抹去的概念。
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考慮大腦記憶不同於電腦,如果你記錄那天你吃什麼飯了,電腦就會存在。可是大腦是神經的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
可是如果你是在我得獎之後的第二天問我,吃了什麼飯,老師穿什麼衣服。我肯定能回答了。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無力。因為我可以受“當下環境刺激”提示的東西會很多。而且關於這個“東西”的記憶鏈也才成立。
這也是為麼中學時候,高中時候你背會好多詩歌,文章,現在讓你背,你卻背不出來。
所以潛意識會有消失的部分。這就是答案。所以我們會說,對於痛苦的記憶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
這也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對於近期的發生的事物,比較有清晰的記憶,而越久的事物記得越不清晰。而大腦的智慧在於,一件事過了好多年,我們仍然清晰的記著。這就是我所說的”模式“可以解釋了。
兩個人遭遇同樣的事情或者情況,可能一個人一輩子都記得,可以另一個就不記得了。這就是”模式“的不同導致。
其實探尋記憶奧秘最難的是資訊進入大腦後,是被如何儲存,歸類,提取,如果能根據微觀觀察,分析神經細胞的化學成分,分析連結等。這才是最神奇的地方。
我自己設想是記憶就是神經鏈,不同的資訊可以被形成不同的神經鏈被儲存。當神經鏈斷開和另一個神經連結時,原來舊的連結資訊就不復存在,也就是我所說的被”轉變“。
因為腦細胞是不斷再生和不斷死亡交替。在大腦任何一個區域都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記憶的專屬區也應該是這樣的。其他輔助區也是。所以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功能會衰退。
其次大腦的健康程度,如血液供給,蛋白質,睪固酮都是影響因素。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絕對不能割裂大腦的整體性。
可能你會問,那為什麼很多人會失憶。
我的回答是失憶不能同不能回憶並論。失憶主要需要從大腦生理和電磁化學方面去尋根。回憶是需要從單純的大腦神經運作規則和模式來說的。當然二者緊密聯絡,不能分割。比如大腦生理結構受損,海馬區被切割,回憶也就會受到影響。很多人大腦受損,導致失憶,就是一個例子。區別和聯絡的看待失憶和回憶。
而且觀察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失憶的人,一些海馬區受損,或者有阿爾茲海默症不能記憶發生的東西了,可是他還會說話,講語言,溝通沒有問題。這說明整個記憶的功能不是在諸如海馬區這一的單片區域內。
所以根據我的理論,失憶的人,所受當下環境刺激的影響大。
同樣根據這樣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你無法催眠一個會馬上忘記前面發生什麼事情或者話語的人。
所以人類意識產生於神經系統的功能,因此不論自身是否感知到,無論自身是否認可,意識均時刻存在。如何界定意識是否存在呢?能夠分別了知,具有自我內省能力和行使能力,以機體存有電和化學活動,就是意識存在的標誌。
補充一點佛家關於意識的看法:佛家認為意識無形無色,是心非物,故意識心有時又稱覺知心,意識主要功能即是覺知,凡是對內、外塵境從開始的了知、了別及其後之分析、思維、計劃、整理、記憶... 都叫意識,都是意識心的功能,故意識涵蓋甚廣,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去接觸相對應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以及意根接觸法塵(五塵與法塵合稱為六塵),也就是說,需藉根塵相觸的緣才會出生意識。
總結:
1、潛意識的提取是測不準的。
2、潛意識隨大腦記憶的變化而變化。增加,建立新的模式等。
2、永遠不要割裂大腦的整體協作性。
3、意識時刻存在!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心理學科普書籍《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