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的小大夫

    當然不能代替。

    每個檢查都有自己的適應症,如果可以完全代替,並且還便宜,那麼腸鏡就可以消失了。

    就像原來拍顱骨放射線片,由於CT的發展,可以三維重建,要比放射線明確準確,同時診斷的疾病還多,現在臨床上放射線顱骨片已經淘汰了。

    要分清大便化驗和腸鏡檢查是完全不同的。

    大便化驗是化驗大便的成分,看大便的性狀,顏色,還有其中的細胞,細菌等。大便內有異常,一般說明腸道有問題,但無法確定問題的部位,具體病變的性質,比如,大便沒有紅細胞,可能是痔瘡,可能是腸炎,也可能是腫瘤等,同時如果是腫瘤出血,可能是直腸上的,也可能是結腸上的,還可能是小腸上的。

    這時候怎麼進一步區別呢,一般就需要腸鏡檢查了。

    腸鏡檢查,一般是大便有改變,或者經常不明原因的下腹痛,或者有腸道的家族遺傳病史,或者40歲以上擔心腸道出問題的體檢等。

    做腸鏡之間一般要做腸道準備,目的是清楚腸內容物,看清腸內情況,腸鏡檢查不但有檢查作用,還有治療作用,比如腸息肉的燒除,止血等。如果看到腫瘤還可以取病理等。

    所以說大便化驗和腸鏡檢查完全不是一回事。

    大便檢查一般能對一些急性腸炎,痢疾,出血等定性,但要完全明確腸道情況,做腸鏡最直接。

  • 2 # 醫學小偵探

    這肯定是不可行的!雖然不排除一些檢查的重複性,但是臨床上大部分的檢查都有其優勢的存在。

    大便常規檢查到底查什麼?

    所謂大便常規,檢查物就是大便,大便來源於消化道,所以大便常規檢查事實上也就是檢查患者消化道情況,而我們人體糞便主要由所進食,消化後我們人體所不能吸收的食物殘渣、纖維素、消化道分泌物、消化道脫落細胞、細菌、無機鹽和水組成。而臨床上正常的糞便主要呈棕黃色,有一定形狀,質軟的!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大便形狀、顏色等來初步判斷我們人體消化情況,判斷胃腸、胰腺、肝膽等功能,還透過顯微鏡檢查、隱血試驗等,進一步檢查我們人體消化系統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惡性腫瘤等等!最主要的是大便常規還是一種特別簡易可行檢查方式!

    那麼大便常規能不能取代腸鏡?

    這肯定是不可以的,而且兩者差距還是挺大的!大便常規檢查對判斷人體健康狀況是有必要的檢查專案,但它基本上也只能判斷消化道有無出血、炎症、寄生蟲感染等,但如果要追究到炎症來源於位置,特別是腸道是否有潰瘍,息肉、腫瘤等病變,還是必須使用腸鏡檢查的,有時候甚至還要進行鏡下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才能判斷!可以這樣說,有時候大便常規正常的,不代表沒問題,說不定腸鏡一檢查問題還不小!而且基本上直腸癌都是要透過腸鏡檢查來確診的,像大便常規檢查結果只能當做輔助報考依據,並不能作為某一種疾病確診依據!

    特別是這幾種情況,更加需要透過腸鏡檢查來排查!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便血,治療後仍不見好轉;不明原因持續慢性腹瀉;出現至少一次以上的大便隱血實驗陽性;結腸術後需要定期複查患者; 腸癌普查;

  • 3 # 小魚大魚看世界

    簡單粗暴快速瞭解這個問題的本質區別

    1、大便化驗其實屬於一種比較常見的檢查,相信每年體檢都會有這個內容,這個主要是檢查大便是否有潛血,是否有病菌,是否有腸炎,包括營養,消化系統,腸道系統,等,主要是針對這些的檢查

    2、化驗大便絕對不能代替腸鏡檢查,他們之間是可以配合檢查,但是不可以忽略腸鏡,因為當你的大便檢查發現有血,那麼儀器會針對血液來源分析具體問題在哪,如果判定是由於腸子引起的那麼必須做腸鏡,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判斷是潰瘍?是腸炎?是癌細胞破裂?等等一些列問題,有時候黑色大便是胃癌的前兆,更需要注意!

    3、另外大便代表這人的吸收消化系統是否健康的一個次要判斷根據,當你有大便每天次數超過5次,或者排便不盡,或者大便帶血,不要因為害怕不去做腸鏡,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到時候後悔已晚,溫馨提示:超過40歲以上不管男女最好做一次檢查,主要是拍出腸道息肉,息肉如果不早期處理掉,轉變為癌的機率非常大!

    4、關於腸鏡的問題我做了很多詳細的回答,可以從我的問答中尋找,並不難受,每個人都可以接受

  • 4 # 抗癌健康網

    大便化驗雖然價格便宜,但是絕對不能代替腸鏡。

    大便化驗除了看大便形狀、顏色、還得看其中的細菌、白細胞、紅細胞情況,如果白細胞高,紅細胞沒有,那麼說明可能有腸炎,也可能是有痔瘡,也不排除是腫塊。所以在這個時候很難決斷病症的情況下,就必須要做進一步檢查,那就是做腸鏡。

    腸鏡是腸道疾病檢查中不可取代的一種檢查方法,是目前診斷大腸粘膜病變的最佳選擇,是各種腸道疾病檢查中不可取代的一種方式,腸鏡檢查的部位是直腸和結腸,腸鏡能檢查能夠發現腸道中的腫瘤、炎症、息肉等病變,並且還可以用於治療疾病,比如止血、息肉燒除、以及腫塊病理取證等等。

    腸鏡檢查由於是侵入式的,如果醫生技術不佳,有可能會導致不適或者腸道損傷,所以有些人會產生畏懼,導致一些腸道疾病,尤其是腸癌早期漏診,耽誤治療。

    有時候雖說觀察大便可以知曉健康,但是這僅僅是表象,一旦觀察大便出現形態、次數、顏色的改變,說明病症可能較為複雜,不能能透過一紙化驗能解決,腸鏡不可忽略。像年過40,經常吃油膩食物或者燒烤的人群,家族有腸癌遺傳病史的,以及不明原因出現腹痛、大便樣式改變的,及應該提高警惕,透過腸鏡檢查做好防範。

  • 5 # 吉米大夫

    大便檢查和腸鏡檢查的愛恨情仇

    大便檢查+隱血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檢查方法,透過這個檢查結果我們可以初步排查是否存在隱血陽性,是否有感染等重要的資訊,對於初步判斷腸道疾病的可能提供了第一條線索,但最終的確定還是需要腸鏡+病理檢查來證實初步的診斷,下面就一些常見的疾病談談他們兩者之間的愛恨情仇:

    1、腸道腫瘤 這個也是大便隱血檢查用來作為篩查的最重要的一種疾病,在很多指南和共識裡都把大便檢查作為首選的一種篩查方法,因為它的簡單快捷。如果出現隱血陽性,再排除痔瘡等可能的疾病,結合患者有進行性消瘦等臨床報警症狀,那就要高度懷疑腸道腫瘤的可能。下一步就要交給腸鏡來明確。在這個裡面談不到誰更重要,應該說大便檢查提供了線索,腸鏡證實了診斷。

    2、腸道息肉 大便隱血也同樣提供了線索,如果患者有大便顏色的變化,首先透過大便化驗可以得知可能的疾病,比如有出血,也同樣有可能是息肉,但需要腸鏡明確。

    3、腸道炎症性疾病 大便檢查可以得知白細胞和紅細胞的情況,透過這個結果就可以初步判斷患者屬於那種型別的疾病,對於治療有很大的幫助,進一步仍然需要腸鏡明確。

    4、腸道缺血性疾病 雖然這類疾病的大便表現也是出血,但同時在大便化驗結果裡同樣會出現白細胞等指標的異常,再結合病史就有了初步的判斷,腸鏡檢查雖然很重要,但因為表現與炎症性疾病有時候難以鑑別,所以還要結合大便檢查和病史來綜合判斷。

    總之,大便檢查+隱血提供了一項簡單有效的篩查方法提供線索,不能取代腸鏡檢查,但腸鏡檢查需要大便檢查提供線索,有時候還需要結合大便檢查才能做出最終的診斷。所以屬於一種特殊的情感,特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6 # 消化內科葉醫生

    嗯,作為消化科醫生這個問題還是很好回答!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其實可以反過來問,大便化驗檢查就20幾塊錢,如果能替代腸鏡檢查的話那臨床上500多塊錢的腸鏡早就被淘汰的不愛淘汰了吧!

    其實胃腸鏡是這世界上一個劃時代的發明,正是因為胃腸鏡的發明使得人類第一次能透過一根高畫質的纖維內境清晰直觀的看到胃腸道內部情況,即所見即所得!其他不管彩超,CT或者磁共振等臨床檢查都是拍一張二維的照片出來看間接的影像!一個糞常規檢查肯定是替代不了腸鏡的!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糞常規沒有用!糞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常規的檢查之一!

    下圖就是我們常規糞便檢查的檢驗報告單!

    把糞便挑一點放在顯微鏡下面觀察,如果有問題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幫助判斷評估病情!

    糞便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景象如下圖所示!

    糞便常規檢查可以直觀瞭解一些胃腸道疾病的病理現象!

    比如看到鮮紅色的糞便要考慮痔瘡,肛裂,結腸癌等!看到黑便要考慮胃潰瘍,胃癌,十二指腸潰瘍等!看到黏液膿血便要考慮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等等!

    糞便常規還可以間接判斷消化道,肝膽,胰腺的功能狀況!

    比如糞常規發現有真菌,寄生蟲卵,那就要考慮有沒有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寄生蟲感染等等!

    糞便常規我們臨床上最經常關注的還是隱血實驗!

    什麼叫糞便隱血?

    隱血顧名思義就是隱形的血液,也就是藏在便便中間我們眼睛看不到但糞便常規用機器能查出來隱形的血液,糞常規隱血檢查如果一直都有陽性說明說消化道有在慢慢少量出血的可能!

    所以說臨床上如果反覆隱血實驗都有看到隱形的血液我們常規是建議患者查一下胃腸鏡排除一下消化道里面有沒有潰瘍,糜爛,癌症等疾病!

    所以糞便常規可以作為一個初步排查的檢查,很多常規體檢都有檢查糞便就是這個原因!

  • 7 # 知麻糖

    答案當然是不能代替。為什麼呢?這還需要先了解一下大便化驗和腸鏡檢查分別是怎麼做的。首先,大便化驗大家都比較好理解,就是取少許自己的糞便裝入特製的一個小杯中,然後交給醫院的檢驗科,然後經過檢驗醫生的化驗,醫生會根據上面的指標來判端是否有相關疾病。大便化驗的內容一般有大便的顏色、性狀、隱血試驗、有無各種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吞噬細胞等)、有無蟲卵(蛔蟲卵、鞭蟲卵、鉤蟲卵等)等。透過大便化驗一般可以檢查出患者大便是否正常、是否有隱血、體內是否有蟲卵等,從而推斷出患者的消化道是否有出血、是否有炎症、體內是否有寄生蟲等等疾病,從而可以指導醫生對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 而腸鏡檢查方式就完全不同,腸鏡是一根長約140cm、直徑約1cm的纖維軟管,末端帶有光源和微型攝影機,檢查時,醫生會將腸鏡從患者肛門處慢慢進入,然後透過外接的顯示屏依次觀察患者的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迴腸末端的情況。透過腸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到患者是否患有腸道的腫瘤、潰瘍、炎症、出血等,並且可以直接透過腸鏡就可以明確病變的位置、大小,甚至可以直接在腸鏡下將腸道中的腫塊等直接切除或者直接止血等治療。

    By:褲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喂剛出殼的雞好還是脫溫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