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69460986578

    這句話是說誰也不能斷定一種理想能不能最終得到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希望或沒有更大的希望。

    這篇文章作者其實是寫了3個故鄉,回憶中的故鄉(過去時,追憶小時候,那是美好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現在時,回到故鄉發現它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楊二嫂辛苦恣睢而生活,辛苦壓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成年閏土辛苦麻木而生活,它是善良、講道德、守規矩的人,但傳統的道德是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他們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成年的“我”在精神上是孤獨的,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係,但這種關係在現在的“故鄉”是找不到的。)總的來說,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係的“故鄉”。     

    而“我”卻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故鄉,“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的“故鄉”。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的現實,不是全體“故鄉”人民實際生活中的“故鄉”。而現實的“故鄉”卻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我”就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希望,“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這就是“我”對故鄉的理想。

    正是這些原因,才有了你問題中的那句話,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太容易懂,一定要結合他所在的時代背景,聯絡全文來讀,不妨把《吶喊》,《彷徨》都多看幾遍,你會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汽車噴油嘴該不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