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遠0534

    雲生獸  在中國上古神話之中,並沒有一種叫做雲生獸的東西,風生獸倒是有一隻,在《抱朴子·仙藥篇》裡被提到過。這東西長的像只綠豹子,卻又只有狸貓大小,燒不死,刺不傷,要拿鐵錘狠砸腦門數千下才會。然而即使死了,只要風進嘴巴,轉瞬就能復活,這時拿石頭上的菖蒲堵了它的鼻子,它才真個死去。取其腦髓和菊花吞個十斤,可望壽至五百(真累)。   這傢伙很有意思,看見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由此可見,它應該是頭有些吃飽了撐著的兇獸。然而有些書上又說它也不是那麼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裡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異處了山魈  未見於典籍之中,不知為何物。北方海外有一目國而手腳俱全,有深目國而一目一手,有柔利國而一手一足,都不符合遊戲中那種一目兩手一足的形象。況且山魈是被劃分到妖魔歸屬之中,還是得去精怪中尋找線索。  而《山海經·海內經卷》裡提到的:“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也即《海內南經》裡的梟陽華人,這種吃人的怪物,雖然樣子有些微的差異,倒是和遊戲中的怪物有些神似。《國語·魯語》裡有:“夔一足,越人謂之山臊。”然而夔一般為水神,不吃人。在《神異經》裡也曾有言及燃爆竹驚山魈之舉,只是那東西長僅一尺,也不吃人。因了這種說法,又有人將其與年混為一談(關於年的故事,即是除夕的由來)。遊戲中的山魈等級不高,說成是年這種大怪物不甚妥帖,恐怕還是將其看作糅合了多種形象的原創怪物比較恰當。河伯  河伯的名字叫馮夷,又叫冰夷,是個挺有名氣的古神,但也是個著名的倒黴蛋。在《抱朴子·釋鬼篇》裡說他過河時演死了,就被天帝任命為河伯,管理河川(該說是好運還是該說倒黴呢?)。後來在舜帝統治的時期,羿和自己老婆有了婚外情,他氣憤的找上門去,卻打不過人家而被射瞎了一隻眼睛。不過《楚辭·天問》裡說羿是想射死他霸佔宓妃,這種事就不要相信了,屈原的人品不好,一貫喜歡將神話的本來篡改到面目全非,連魯迅先生都指責他是“神話之大敵”。  後來到了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羽帶了一塊白璧過黃河,河伯想把這東西弄到手,派遣陽侯去掀起大浪,又叫兩條蛟龍去弄翻他的船。結果子羽“左摻璧,右操劍,擊蛟皆死”,及至過了河,子羽鄙夷的將璧扔進河裡,河伯大概面子上還是過不去,又將璧彈回子羽手上,子羽見狀,將璧往石頭上打個粉碎,甩著袖子就走掉了。  戰國時候還有河伯娶妻的故事,主角是大家熟悉的西門豹,這已經脫離了神話的範疇,就不贅述了。鶚  在《山海經·西次山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鐘山山神燭龍有個叫鼓的兒子,和另一個叫欽丕的傢伙合夥將一個叫祖江的天神殺死在崑崙山的東南方,黃帝知道這事後很生氣,將他們殺死在鐘山南面的瑤崖。欽丕戾氣不散,化做一隻像雕的大鳥,白頭紅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紋,鳴叫的聲音像鵠,它出現在世上,世上就一定會有大的戰亂。”這東西就叫做鶚。    另外,鴞只是聲音像嬰兒而已,真正能夠發出嬰兒聲音來引人上當的,是住在若水邊上一種叫做魍魎的精靈。化蛇  載於《山海經·中山經卷》:“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其邑大水。”是一種比較低階的妖怪。兕  兕是一種與犀牛相當類似的生物,有人將這二者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這樣的兩段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由此可見,雖然相似,但二者並非完全相同。如同形容名山大川必言仙鶴白鷺一般,古籍裡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  記得《西遊記》裡有一段,太上老君所騎青牛走落凡間成精,使著一個圈兒,套去眾神好多兵器,這隻青牛就是兕了。吳承恩寫得好:“獨角參差,雙眸幌亮。頂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長時攪鼻,口闊板牙黃。毛皮青似靛,筋攣硬如鋼。比犀難照水,象牯不耕荒。全無喘月犁雲用,倒有欺天振地強。兩隻焦筋藍靛手,雄威直挺點鋼槍。細看這等兇模樣,不枉名稱兕大王!”  牛頭妖  印度神話裡有個叫做馬西沙的牛頭惡魔,好生厲害,眾神都打不過它,最後眾神合力召喚出偉大的降魔女神杜爾加,經歷苦戰終於將它打敗。中國的神話傳說裡,最有名氣的牛頭妖怪自然要數那個和孫悟空不相上下的大力牛魔王,根據《西遊記》和印度神話的淵源來推想,大約其原型就是這個馬西沙。  牛頭怪同樣也是歐美的傳統怪物。希臘神話裡的米諾陶迷宮裡就住著這麼一個傢伙,為了不讓它出來搗亂,必須每年進貢七對童男童女(……國內外的妖怪都一個德性),後來偉大的英雄忒修斯用克里特公主給予的線團破解了迷宮,砍下了它的首級。至於軒轅劍裡的牛頭妖是出自哪一個,呃,天曉得……九尾天狐  和一般人心目中的認知不同,九尾狐一開始並不是一種代表邪惡的生物。《山海經·海外東經》說:“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天下太平的時候,它就出現在世間,顯示祥瑞,是一種很奇特的生物,漢代磚畫裡常將它與不死樹,三足鳥,搗藥兔等物並列於西王母身邊。《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裡曾提起,大禹治水過塗山,見九尾白狐,認為是吉兆,就娶了塗山女。  只是《山海經·大荒東經》裡又提到:“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後世不知自何時起,又開始傾向於這一說法。尤其在《封神演義》令妲己這一形象大成後,現在對九尾狐的認知幾乎就屬蓋棺定論了。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也有不少九尾狐的傳說,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和安倍晴明斗的不亦樂乎的那隻妖狐玉藻,日本的櫪木縣現在還有殺生石留世(傳說玉藻失敗後化做這塊石頭)。有趣的是,在神話傳說裡,不但認為它來自中國,而且東渡之後在日本留下的事蹟,也如妲己在殷時一般無二……著名漫畫家藤田和日郎就依著這條路子畫出了少年漫畫裡的經典名作《潮與虎》,在其中將九尾狐畫成名叫白麵者的大妖怪,自混沌中誕生以來先後毀滅了印度中國,最後在日本被降伏。只是時間表實在亂七八糟,深究不得。阿修羅  印度神話裡的魔神一族,好鬥,男性極醜惡,女性又極美貌。與天,龍,夜叉,迦樓羅等合稱八部眾,又為六道之一,也為十界之一。有它出場的作品多到不能忍,這裡就略過去了。若是對這些東西連最起碼的認知都沒有,請參考日本漫畫《聖傳》或是《孔雀王》。不過話說回來,這本雜誌的讀者裡,真有這種人嗎?檮杌檮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爹不是個好東西,它自己更是壞到骨子裡。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裡,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神異經·西荒經》雲:“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而《春秋》雲:“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  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裡的人物。《左傳》裡講到:“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實在是被罵的很慘。混沌  混沌這一形象,最早見於《莊子·應帝王》,講南海天帝悠與北海天帝忽到中央天帝渾沌那裡做客,為報答渾沌的熱情招待,就商量著說,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卻沒有,不如給他鑿幾個出來。於是他們每天鑿一竅,七竅鑿成,渾沌也死掉了。當然,這個渾沌看上去和遊戲裡那個關係不大。  《史記·五帝本紀》雲:“帝鴻,黃帝也。”《春秋傳》則雲:“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混沌。”這些記載大多互相矛盾,由此可知古書不可信。  最可笑的還屬《神異經·西荒經》裡的記載,說混沌像狗又像熊,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遇上有德行的人,它就使著蠻力去撞,遇上惡人,卻會搖頭擺尾的去討好。平常沒事的時候,它還會咬著自己的尾巴,仰面朝天的躺在地上邊打轉邊發出口桀口桀口桀的怪笑。雷神  中國古代神話裡的雷神不止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姜源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約期而生子。”說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后稷,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詩經》之中。又傳說華胥氏也有過類似經歷而生伏羲,於是後來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為一談。  還有一個叫做夔,住在東海流波山上,像只沒有角的牛,蒼灰色,只有一隻腳,能夠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進出時必有大風雨,同時吼聲如雷。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士兵被蚩尤找來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黃帝決定用些特別的材料來做面鼓,激勵士氣。於是上面這兩位就倒了大黴,前者被抽了骨頭做鼓槌,後者被剝了皮蒙成鼓。  黃帝還有個搞醫療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蹟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採藥,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鳥,或者後世雷公總是一副鳥臉的出處就在這裡了。以龍身的形象而論,遊戲裡的雷神當以雷澤的那個可能性居多。刑天  刑天是炎帝的屬臣,因不滿於炎帝的統治地位被黃帝奪取,又為了給蚩尤報仇,拿著斧頭盾牌就殺到了天庭。黃帝親自出來與他交手,一直打到常羊山,終於一劍砍下了他的頭顱。刑天心裡發慌,蹲下地亂摸,黃帝恐怕麻煩,劈開常羊山將那頭踢了進去,跟著大山合攏,於是刑天的首級就被永遠埋葬了。不甘心失敗的刑天,赤裸著上身,以乳頭為眼,以肚臍為口,繼續與看不見的敵人做著拼死搏鬥。  雖然《山海經·海外西經》裡寫得簡略,只說了:“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但我們已不難感受到,他就有著無窮無盡的戰意呀。晉代詩人陶潛曾寫詩讚曰:“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刑天在炎帝手下為臣時司掌音律,見《路史·後紀三》:“炎帝乃命刑天做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是曰下謀。”有人說他是炎帝的軍神,卻不知見於何典了。饕餮  饕餮的本義,是貪吃無厭的意思,據說古代的青銅器皿上的獸形便是它的形象,《呂氏春秋·先識》裡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相報也。”更有說法明確指出,饕餮為敗戰的蚩尤所化,見《路史·後紀四·蚩尤傳》:“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相為貪虐者戒,其狀率以獸形,博以肉翅。”及《史記·五帝本紀》:“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又傳說饕餮是一種毛人,在《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記載:“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實在是一副讓人厭惡的嘴臉,倒也合了蚩尤的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興寧市坭陂鎮怎麼坐車到五華縣龍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