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大世界

    恆星是依靠自身核聚變可以發熱發光的天體(多指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不過由於恆星的質量大小不一,恆星自身的演化過程也很不相同。

    根據自身質量的不同,恆星又可以分為很多種類,質量在太陽質量的8%到50%之間的恆星是紅矮星,這是恆星的質量最小的一類,發光發熱都不強,我們在地球上無法用肉眼看到任何一顆紅矮星;質量在太陽的50%到80%的恆星是橙矮星,這類恆星發出的光輻射也不強,基本上也無法用肉眼看到;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質量在太陽的80%到140%的恆星是黃矮星,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夜空中的黃矮星也非常有限;以黃矮星更大一些的是藍矮星,更大的還有巨星、超巨星和特超巨星,它們的演化方式和最終結果都是不一樣的。

    紅矮星和橙矮星由於質量較小,內部的氫核聚變相對比較溫和,因此這類星體的主序星階段都比較長,有的紅矮星壽命甚至長達萬億年,橙矮星也可以長達幾百億年,當它們內部的氫核聚變結束之後,基本上表現為一個漸漸熄滅的過程,內部也不會形成白矮星之類的天體,當其冷卻下來之後,會直接形成一顆黑矮星。

    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以及天狼星這樣的藍矮星,當內部的氫元素聚變燃燒得差不多的時候會發生氦閃現象,其外層物質開始向外擴散成為紅巨星或者黃巨星,當其主序星階段之後,其核心位置會形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體積不大,只有地球這麼大,不過密度很高,一立方厘米的質量在100公斤到10噸之間,總質量和太陽的質量差不多,由於白矮星不再進行核聚變,所以起溫度會慢慢下降,最終會成為一顆黑矮星,不過這個降溫過程會長達200億年,因此無論是紅矮星和橙矮星還是黃矮星與藍矮星,其形成黑矮星的時間都要比宇宙的年齡138億還長,所以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至今還沒有形成一顆黑矮星。

    原始質量在太陽的8到30倍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的末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一時刻恆星會變得非常明亮,多數會超過整個星系的亮度,之後星體的核心形成一顆中子星,中子星的體積很小,通常只在8-30公里之間,但它的密度比白矮星更大,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約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

    原始質量大於太陽30倍的恆星,到了主序星階段的末期,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但是它並不會形成中子星,而是會形成黑洞,黑洞的質量通常在太陽的三倍以上。

  • 2 # 時空通訊
    謝邀。大質量恆星演化過程與太陽演化過程前期基本相似,生命週期與後期生命終結過程相差較大,結果也不一樣。

    不管大小恆星的生成都是起源於一坨巨大的分子云。分子云本身的引力會導致從瀰漫狀態漸漸向中心聚集,如果受到天體事件的擾動,比如超新星大爆炸、天體大碰撞等引力波的擾動,這種聚集就會加快。

    隨著收縮越來越緊密,中心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高,中心的引力會越來越大,坍縮的速度成數量級加快,終於溫度和壓力達到了臨界點,引發了這坨收縮越來越緊密巨大分子云中心的氫核聚變,一個恆星胚就誕生了。

    這種中心核聚變的膨脹張力與引力巨大的壓力相抗衡,會有一段拉扯過程,最終這個恆星內部的核聚變當量會與恆星的質量壓力取得一個平衡,這個恆星的主序星階段就形成了。

    所有恆星的形成都大致如此。恆星的主序星階段最長,約佔恆星壽命的90%時間段。

    恆星的形成有一定的質量限制,太大和太小質量都難以形成恆星。而且恆星壽命與質量密切相關。

    恆星質量應該符合一定的範圍,質量太大或太小都無法成為恆星。最小的恆星質量應大於太陽質量的7%,達不到這個質量,中心引力壓力不足以引發核聚變,所以形成不了恆星;最大的恆星質量不超過300個太陽質量,質量太大,中心核聚變的張力和收縮的壓力就很難取得平衡,恆星很難穩定下來,中心的引力抓不住外圍的氣體物質,質量會損失很快。

    恆星的壽命與質量成反比,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比如目前已知最大質量的恆星叫r136a1,是太陽質量的265倍,壽命只有300萬年,現在已經170萬歲了,還有約130萬年就會壽終正寢。

    我們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壽命一般在100億年左右;而比太陽小的紅矮星一般都有幾百億年到上萬億年的壽命,由於它們壽命特長,至今在宇宙中還沒有發現任何垂死的紅矮星。

    質量不同的恆星死亡方式和結局也不一樣。太陽的死亡過程是先變成一個紅巨星,最終成為一個白矮星。

    太陽現在的年齡約50億歲,再過約50億年就會壽終正寢。屆時太陽中心的氫元素消耗殆盡,全部聚變成了氦,氫核聚變停止,維持壓力平衡的核聚變張力消失,外圍的巨大壓力開始急劇向中心擠壓,巨大的壓力導致了氦核的聚變。

    這時中心熱力膨脹力大大增大,巨大的熱力催動了外圍的氣體膨脹,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半徑擴大了200~300倍,吞噬了水星和金星,地球或被吞噬或被烤焦。最後,中心所有的氦都聚變成了碳,聚變停止,中心急劇收縮,成為了一個只有地球大小的白矮星,重力達到每立方厘米1~10噸。

    這時的引力已經不足以聚集外圍的氣體,這些外圍的氣體就漸漸飄散到太空,成為新的星雲。

    硝煙散盡,一個白色熾熱小小的白矮星出現在深邃黑暗的太空中,然後慢慢冷卻變成一個黑矮星。

    大質量恆星死亡後會變成一箇中子星或者黑洞。

    比太陽質量大7倍以上的恆星,死亡後就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中心殘留部分會收縮為直徑只有10~20千米的中子星;而大於太陽質量29倍的恆星死亡時超新星大爆炸後,中心殘留部分會形成一個黑洞。

    大質量天體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以及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是因為在恆星中心完成氦核聚變成碳後,不會像太陽一樣停止下來,由於其質量導致的巨大的壓力,還會使核聚變一直輪換下去,一直到26號元素鐵為止。由於鐵特別的穩定性,聚變就停止了,巨大的壓力將外圍物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中心坍縮,遇到堅硬的鐵壁被同樣速率反彈回來,就發生了超新星大爆炸。

    這個高壓高溫的瞬間,會聚變產生一些更重的元素,如金銀等,人間財富就是這麼來的。

    大爆炸以後中心殘留的物質根據質量大小,就會壓縮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當留下的質量大於1.4個太陽質量時,就會壓縮成一箇中子星。中子星是處於中子簡併態的特殊天體,中子簡併壓抵消掉了重力壓力,所以就維持了星球的平衡。如果大爆炸後遺留的質量大於太陽的2~3倍,中子簡併壓就無法抵消更大的引力壓力,就會繼續收縮,所有物質坍縮到史瓦西半徑以內,就無限的向中心那個奇點墜落,最終成了一個黑洞。

    而紅矮星由於質量很小,不足以引發氫核聚變完成後的氦核聚變,就不會變成紅巨星,而漸漸冷卻成一個黑矮星~死星。但紅矮星的壽命很可能要超過宇宙壽命,它的死相如何,誰也看不到。

    這就是不同質量恆星演化過程的相似點與不同點。

  • 3 # 郭哥聊科學

    沒研究過這種問題,但憑藉一點粗淺的認識猜測一下。

    相同的應該是前期過程,這裡面應該是物質漸漸的聚集,等到引力足以導致核聚變開始釋放能量的過程。這裡應該是過程相似。

    不同的應該是兩點:

    1、大質量恆星應該是聚集得更快,因為引力大物質多,核反應也快,所以物質消耗也快。

    2、大質量的恆星在後期有可能生成比較重的元素,等到鐵元素開始參與聚變,就是這個恆星死亡的開始。

    小質量的恆星可能無法生成較重的元素,消耗慢,可能以恆星狀態存在時間更長。個頭大死得快。

  • 4 # 不入流的大劉

    大質量恆星的標準:質量超過太陽質量7-8倍及以上的恆星。

    1.相似:誕生到主序星階段的演化過程

    在星際空間裡存在著許多稀薄的物質,主要是氣體和塵埃,逐漸它們形成星雲,星雲中主要的物質是氫,其次是氦等。

    圖1.大質量恆星的生命史

    隨著外界擾動的推進,星雲會逐步向內收縮並且分裂成更小的團塊。這樣的過程經歷幾次後,就會形成很多緻密、密度巨大的核。由於密度巨大且能量巨大,這些核會逐步升溫,而核的內部逐漸發生核聚變,沒有大的變動的話,恆星就算誕生了。

    圖2.恆星表面溫度和光度的關係

    而恆星內部核聚變成為主要能源發展階段的時候,就是恆星的主序階段了。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叫做主序星,相對穩定。

    2.不同:紅巨星和紅超巨星階段

    質量在太陽質量7-8倍及以上的,會逐步進入紅超巨星階段。反之,會進入紅巨星階段。

    圖3.紅巨星生命史過程中亮度和表面溫度的關係

    因為恆星膨脹,能量分佈密度也就隨之下降。但紅超巨星的半徑和紅巨星的差距進一步增大,就導致紅巨星的表面溫度下降的幅度也遠不如紅超巨星。能量密度下降幅度沒有那麼大,就導致紅巨星光度急劇增加,而紅超巨星並不會。

    圖4.大質量恆星和中小質量恆星生命史異同

    大個頭還是更沉穩一些,嗯。

    3.不同:死亡過程

    大質量的恆星,會逐步形成輕質量元素在外、重質量元素在內的結構,核心主要是鐵。再往後,核反應的速度就大幅度下降了,這就導致大質量恆星的鐵核會向內坍塌,外層部分被向外拋射。這個過程時間短暫,但能量巨大,我們稱之為超新星爆發過程。

    爆發後,膨脹的星雲會逐步形成新一代恆星的原材料。

    而小質量恆星就不同了,會逐步坍縮和暗淡,直至死亡。

    4.順便一提:太陽的生命史和地球的命運

    大約45.9億年前,一團氫分子云迅速坍塌,形成了TaurusT星,這邊是太陽的襁褓階段。

    因為太陽是黃矮星,按照計算,壽命大約在100億年-115億年,所以目前的太陽正處於壯年時期。

    而根據超級計算機的計算結果看,太陽在紅巨星階段大約會有10億年時間,根據第2條裡提及的理論,太陽的表面光度會大幅度提升,可能會有如今的幾十到上百倍。

    那時候,地球的表面溫度會達到如今的3倍左右,北溫帶可能會迎來夏季動輒100℃的超高溫,屆時地球會成為一顆處處燃燒、鮮有水分的火球。

  • 5 # 物理老年人

    推薦一本書:《千億個太陽》,第一推動叢書系列,德國學者魯道夫·基彭哈恩寫的,能解答你的問題和其他可能的衍生問題。

    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另外,號稱有史以來最難讀懂的科普書系列,第一推動叢書是一個寶藏,強烈安利深入、廣泛挖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一時期的明朝、帖木兒帝國、奧斯曼突厥,哪個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