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奧斯曼是不是最弱的。安卡拉一戰,帖木兒已經把奧斯曼帝國打殘了,要不是因為聽說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明朝內亂,帖木兒調回頭來準備攻取中國。
16
回覆列表
  • 1 # 米南德王問道

    這三個強權,共同存在的巔峰期是15世紀早期。三家聯手基本上涵蓋了東南歐-小小亞細亞半島-中亞-東亞這些重要地區。他們之間也不是沒有交流,彼此也知道對方的存在。

    最弱的無疑是奧斯曼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還不是後來那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定期攻伐歐洲和中亞的世界級帝國。在15世紀初,奧斯曼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除了中央王權與宗教聖戰勢力之外,小亞細亞和巴爾幹的眾多諸侯以及大量加入的希臘正教官僚,都是這個新興強權裡的內部博弈力量。

    當時的奧斯曼蘇丹巴耶濟德一世,就是這種混合文化與博弈亂局的體現。由於母親具有希臘血統,所以他在維持傳統奧斯曼聖戰武德的前提下,非常崇尚希臘文化與文官管理制度。當時的奧斯曼領土大量擴張,以原本就存在的希臘正教力量為紐帶,使用拜占庭與波斯式的中央宮廷制度,是大勢所趨。

    奧斯曼軍事力量的體現,則是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歐洲十字軍內部的紛爭與不和,促成了奧斯曼人的大勝。但奧斯曼軍事力量的結構,也在戰役中表現的玲離盡致。包括了小而精幹的中央軍部隊、大量的地方封建武裝和動員起來的赤貧炮灰。

    奧斯曼軍隊也因此不僅擁有了一支合格的中央軍步兵防禦陣地,也擁有來自歐亞兩地的封建騎兵隊伍。他們即有突厥式的傳統騎兵,也有拜占庭風格的希臘騎兵,以及巴爾幹各地的輕騎兵和塞爾維亞人為代表的西歐騎士隊伍。在他們與敵人交手前,大量動員的地方民兵與聖戰炮灰,會阻擊和消耗敵人的兵鋒。

    在15世紀初,這樣的軍隊是結構比較合理,效率較為精幹的。加上同時吸納東西方技術與武器,大量的優質鎧甲、弓弩以及早期的火炮和火槍,都在奧斯曼軍隊中可以見到。

    只是由於這個帝國還處於早年的擴張與磨合期,所以很容易夭折。後來1402年的安卡拉之戰,就是體現。雖然奧斯曼軍隊展現了頑強的戰鬥力,依然因為政治和軍事因素,功虧一簣。所以,在三個強權之中,無疑只能排入第三。

    明朝足以排第二

    15世紀初的明朝,表面上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擁有世界上靜態儲量最豐富的資源。但明朝本身立國也沒有太長時間,一系列的高壓政策,已經開始讓很多地方出現衰退。同時,剛剛經歷過靖難之役的風波,內部的局面其實非常微妙。巧的是,靖難之役結束的1402年也是安卡拉之戰發生的那年。

    明朝當時的強弱幾許,完全就集中在篡位的明成祖朱棣一個人身上。他不僅犯了一箇中國古代最大的忌諱,也需要為了保住自己的篡位成果而進行一系列努力。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他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明朝這個國家的發展願望。當然在朕即國家的古代,這麼做也是無可厚非。

    到朱棣篡位成功為止,明朝軍隊主要的表現都發生在靖難之役當中。這些戰役基本上是北方與南方兩種風格的明朝軍隊間的撕逼。這些戰役也往往呈現出一個幾乎差不多的模式:雙方步兵相持--南軍耍花樣無果--北軍騎兵側擊得手。

    從中我們就能看出,大明立國開始就實行的衛所兵制度,已經開始出了問題。大量的衛所兵是部署在南方的,但他們當中但部分的職責是屯田與保衛所在地安全。能夠被調集後,進行遠征的隊伍,數量比例很少。這些能戰的部隊,大部分又集中在北方沿線。所以,表面上規模龐大的明軍,實際上能戰之兵並沒有在籍兵員那麼多。

    從朱棣開始,明朝軍隊也逐步進入了對騎兵的依賴路徑。但這些騎兵中要麼是長期居住在北方邊境的軍戶,要麼就是從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招募的小部落力量。從這點我們也可能發現,明朝的能戰之兵,是多麼稀少。朱棣繼位後,一方面削弱北方個邊境藩王的力量,一方面將衛所方向南遷到北京附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明初的邊境防禦佈置,損害了明朝的北部防禦力量。

    但朱棣最大的問題,還是得位不正。在靖難之戰的時候,很多明朝地方藩王與大員,都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事態發展。他們既不會對朱棣落井下石,也不會幫助建文帝對付朱棣。只是朱棣上臺後,高壓政策比建文帝絲毫不差。朱棣本身也是一個必須不斷獲得勝利和功績,才能維持自身合法性的危機君主。一旦有風吹草動,難免不會遭到新的反抗,至少也是不合作態度的敷衍。

    所以,想朱棣一直平穩的使用大明的全部資源,是不可能的事情。何況他還將首都搬遷到了自己的大本營北京,遠離了明初就非常倚重的江南賦稅要地。結果就是大量的資源需要不斷從南方,千里迢迢而來。這個過程中的遲緩與消耗,又是一種非常巨大的折損。

    因而,表面上似乎是第一的明朝,因為內容問題只能屈居第二。

    帖木兒的強權堪稱當世第一

    15世紀初的帖木兒帝國,表面上是最脆弱的一個強權。靠著一個人的努力,將一盤散沙的中亞各地,強行統一在一起。後來帖木兒死後,一些地方藩屬就逐步脫離。繼承人之間也發生了奪位戰爭。但放在當時的情況下,帖木兒帝國反而是最順風順水的一個。用如日中天來形容,都不為過。

    帖木兒的強權基本上繼承自蒙古系的西察合臺汗國。他無疑也是一個篡位者,卻因為是西察合臺汗國的駙馬,至少也擁有了一些當時人認可的皇室身份。其次,在中亞地區,任何地方勢力都會選擇強權依附。這是一種中原地區的集權帝國,很難理解的政治正確,卻也是俄羅斯人控制中亞前的常態。

    帖木兒的軍隊不僅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騎兵隊伍,也透過傳統的突厥-蒙古式戰略戰術,將這群人比較有效的粘合成一個整體。何況,帖木兒比之前的蒙古統治者都明白步兵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將可以蒐羅到的最好步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結果便是帖木兒的騎兵不僅洗禮,還能得到步兵部隊的有力支援,戰鬥力是不成問題的。

    帖木兒一方面以中亞認可的蒙古式權威自居,控制了大量河中等地的城市與封建力量。另一方面也逐步將自己包裝成以伊斯蘭教的衛道士、聖戰者,以便在西域、北印度和西亞等地,繼續擴張自己的權勢。但他也會非常務實的對待一些非伊斯蘭勢力,與他們精心合作。他的戰略核心,就是建立一個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世界霸權。在核心地區之外,是大量依附於自己的藩屬力量。為了做到這點,必須將四周的超級大國,全部擊敗。

    所以,在其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北方的金帳汗國-南方的德里蘇丹-西方的馬穆魯克蘇丹與奧斯曼帝國,紛紛遭殃。他並不想佔領這些地方的土地,只是要打掉他們這些帝國的中央強勢權威。最後對明朝的遠征,也是這個思維的產物。

    由於他擁有政治和宗教上的雙重話語權,還擁有當世第一的軍事強權。帖木兒基本上在其後期,確保了對四周所有對手的軍事優勢。也由於這些因素,他在調配手裡的龐大資源時,最為方便。他的實際正統性,倒是比西方的奧斯曼和東方的明朝來的更加簡單和方便。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15世紀初,帖木兒帝國是世界上最強的帝國之一。他的帝國在解決內部問題時的手段最直接,效果也最顯著。

  • 2 # 千隻鶴0214

    奧斯曼第三無疑問。以為十六世紀才是它的巔峰。帖木兒帝國軍事生威最盛,但弱點也明顯。過於依靠帖木兒本人的能力,這和成吉思汗差距明顯。明的領土人口潛力是最強的。此時軍事技術不說是世界最強,至少也是之一。更重要的是明朝不止是陸地強國,還是當時海軍最強國。加上體量優勢。自唐末以來漢民族被壓抑幾百年後釋放出的朝氣。毫無疑問,世界頭號強國。

  • 3 # 帖木兒

    這個“強”字要看怎麼理解。

    中亞“跛子帖木兒”所創立的帝國,當時軍事最強盛,但國家最為脆弱。中亞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並不支援一種大帝國的建立。帖木兒不遺餘力的給自己貼上“蒙古黃金家族”的標籤就是為了憑空獲取一種帝國的“合法性”,儘管此人只是一個突厥人。

    帖木兒時期的軍事能力已經有足夠的歷史資料證實,的確是當時戰無不勝的存在,但也的確是建立在一個非常脆弱的國家基礎之上,和明這種非常制度化體系化的國家沒法相比。

    明朝就不多說了,當時正處於朝代的頂峰時期,不過明地處偏遠的遠東,對世界的變化所知甚少,也幾乎沒有產生多少影響。

    奧斯曼突厥帝國(西方一般稱為奧圖曼)在當時的軍事實力肯定差點,畢竟在主場被帖木兒帝國打的落花流水。不過如果從歷史宏觀來看,她反倒最後成為三者中最強大的一個,其擁有的世界影響力一直延續到現代世界。

    究其原因,奧斯曼帝國位於世界中心,是多個大文明的衝突交匯之處,較為及時的接受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也實現了國家的“準現代化”,雖然比不上西方列強,但的確比閉塞的東方國家要強點。

  • 4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那時候還不好說,奧斯曼突厥被帖木兒打敗過,但是帖木兒沒跟明軍交手,而且交手估計也是蒙古人打蒙古人,明軍肯定會派出那些蒙古人組成的衛所兵去跟帖木兒死磕。如果說真的打的話,帖木兒應該會略佔上風

  • 5 # 清歡公子

    大明在朱棣時候,天下無敵,想滅誰就滅誰,鄭和下西洋,更是讓大明聲望天下聞名。當時的大明如同現在的美帝,誰都仰視大明。

    貼木爾在西方眼裡號稱上帝之鞭。可是他鼎盛時還在朱元璋手下稱臣,是大明的藩屬國,這些史書明確記載著。朱棣篡位後,帖木兒認為大明政權不穩,想趁虛而入,可是剛剛熱個身,半路上就病死了。朱棣根本不屌貼木爾,只讓西域將軍準備開戰。

    奧斯曼帝國更是稀爛,首先讓貼木爾滅國,差點滅族,後來趁帖木兒病死,西亞龐大地區出現權力空虛,奧斯曼帝國才重新崛起。

  • 6 # 日月所照L

    從軍隊實力上來說,舉一個簡單的事情,帖木兒日打敗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這兩個帝國之間哪一個軍隊實力強,之後,帖木兒東征死在途中,有人說,如果帖木兒不死的話大名就已經滅亡了,但是必須知道的是同時期的大明,是永樂大帝在掌控的,當時的軍力強盛實數大明最頂峰時期,後來朱棣舉行大型閱兵,明朝邀請27個國家使節來朝,這些使者當中,要屬帖木兒帝國的使者最為傲慢,這個使團的首領是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帝國名將蓋蘇耶丁,這個人在十多年前曾跟隨帖木兒遠征明朝,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時,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中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明成祖朱棣卻並不在意,這次閱兵持續了整整一個月,讓各國都看到了大明的軍事實力,在閱兵結束之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各國使節。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全然不顧“中國無此風俗”,並將帖木兒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以表達“最崇高敬意”。而那個帖木兒名將蓋蘇耶丁在觀看明軍閱兵後,在回憶錄裡坦言:“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而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埃及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明朝商船的禁令,從而可見明朝和帖木兒軍事實力哪一個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國家線會漲嗎?成績出來了該如何判斷能否進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