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在其教材《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寫到:“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在大多數社會中,資源並不是由一個全權的獨裁者來配置,而是透過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共同行動來配置的。因此,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作出決策:他們做多少工作、購買什麼、儲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家還研究人們如何相互交易。例如,經濟學家探討一種物品的眾多買者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該物品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量。最後,經濟學家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
經濟
“經濟”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於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世濟民”。《文中子》卷六“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晉書紀瞻》:“識局經濟”。
“濟世經邦”一詞,出於明·屠隆《彩毫記·知幾引退》:“此行指望濟世經邦”。明·洪應明《菜根譚》:“進德修行,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墮危機。”
可知“經濟”原為動詞,意指“經邦濟世”、“經世濟民”等,也即是儒家文化“修、齊、治、平”中“治國、平天下”之意,後人以“經濟”作為“經世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如此大氣,可見中國古聖先賢是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研究經濟社會的)。清末戊戌政變後,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
明清之際,政治秩序的巨大變動使得以以王夫之、陸象山、黃梨洲等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學者開始理論反思,批判程朱理學和心學末流,提出學術要“經世致用”的口號。這種學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深刻影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術,“經世論”開始在一部分學者中流行。江戶後期,日本學者開始用經濟一詞指代貨幣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活動,並有了“經濟指維繫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生產、消費、交易等的活動”的提法。這種與金錢、財物等實際問題相關的定義逐漸在日本流行,同明清時期中文語境中的“經濟”的用法有了日漸明顯的區別。明治時期,歐美思潮湧入日本。神田孝平在《經濟小學》中用“經濟”一詞翻譯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日本人首先用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這種譯法後來被孫中山先生引入中國,為漢語所接納,進而逐漸在整個漢字文化圈內取代了“經濟”一詞的原本含義。
economy
英文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ία(家政術)。οικος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ς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可見西方人是從微觀經濟學入手研究經濟的,由此可對比考察中西文化或中西思維之差異)
到了近代其詞義由治理家庭財物擴大為治理國家,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Economics)。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被嚴復翻譯為“生計”、“理財學”“富國策”等。孫中山先生把日本人以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的用法傳回中國,“經濟”就成了“economy”的標準譯法。到了現代,所謂經濟學,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詞典中“economy”分名詞、形容詞兩種用法,釋義如下:
名詞n. 1.1經濟;經濟情況 2某個時期、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3經濟管理 4經濟制度的狀況
2. 1) 節儉,節約(使用),充分利用 2) (尤指藝術家)節約使用物資、技藝等 3) 節約措施(或方法)
3. 機體;構造,組織,系統;適當的安排
4. 簡練,簡潔;乾淨利落
5. (客機、車、船等的)經濟艙位,二等座(票價低於頭等艙位,系economy class之略)
6. 【神學】(天)命,(天)道(尤指對某一國家或時代的影響)
7. [古語]家政;家務管理,私人事務(尤指開支)的管理
8. [古語]=economics
形容詞adj.
1. 經濟的,廉價的,便宜的,不昂貴的
2. 節約的,節儉的
可見其基本涵義兩層:一是指經濟情況、管理、制度等;二是指(金錢、力氣、時間等)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意即使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經濟的詞義:
(一)《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
“economics”的第一種意思是節省、節約;第二種意思是理解;第三種意思是(國家的)經濟管理、經濟制度。
(二)廣義經濟學者提出的概念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
(三)課本的理解
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意義上運用“經濟”概念,但是也不排斥其他的經濟因素。經濟或稱經濟狀況,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經濟活動”即社會物質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活動的統稱。
經濟的解釋:
(一)辭典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其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迴圈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對經濟的定義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物件,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泡沫經濟,《辭海》(1999年版)中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解釋。“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四)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的解釋: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物件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執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週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曼昆在其教材《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寫到:“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在大多數社會中,資源並不是由一個全權的獨裁者來配置,而是透過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共同行動來配置的。因此,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作出決策:他們做多少工作、購買什麼、儲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家還研究人們如何相互交易。例如,經濟學家探討一種物品的眾多買者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該物品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量。最後,經濟學家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